玉龙雪山脚下: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

以柳看旅游 2023-05-20 15:32:00

“丽江雪山天下绝,堆琼积玉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擎天,衡华真成两丘垤。”(元·李京)诗中提及的雪山就是名传遐迩的玉龙雪山,它以高山冰雪、高原草甸、原始森林风光著称于世。雪山脚下座落着历史悠久的丽江古城,古城居民纳西族人的东巴文化令世人惊叹不已。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山脉,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分布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属横断山脉褶皱带。它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并有现代冰川分布的一座极高山,由13座山峰组成,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群峰南北纵列,南北长约35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山顶终年积雪,山腰常有云雾,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玉龙腾空。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云南第二高峰,因山势陡峻,雄伟异常,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在一马平川的丽江坝子北端,扇子陡拔地而起,山脊呈扇面展开,像一尊身着银盔玉甲、容貌英武的勇士昂首云天。它与丽江古城仅隔15千米,高差却达3200米,山上万年冰封,山腰森林密布,山下四季如春,构成世界上稀有的“阳春白雪”景观。

玉龙雪山所在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有近4亿年的时间为海洋环境,直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发生后,玉龙雪山地区才从海底升起,又经过多年地壳运动,到距今70至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才形成高山、深谷、草甸相间的地貌形态。在玉龙雪山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间,分布着19条冰川,冰川类型为悬崖冰川和冰斗冰川,冰斗之间的角峰和梳状刃脊,似一把把利剑插向云端。玉龙雪山东麓,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干(甘)海子、云杉坪、耗牛坪等高山草甸,形成多姿多彩的牧场风光。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纳西名为“谷本”,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汉名叫“大研镇”,“研”一般解释为“砚”。古城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绿水萦绕,形如一方硕大的石砚,故名“大研镇”。丽江古城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上,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居住着4000多户人家。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和东北依象山及金虹山,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挡住了来自北面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形成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

古城内“三河穿城”,来自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中、西、东三汊蜿蜒入城,在城内又分成无数条小支流,环镇越街、入院绕屋。水上座座石拱桥、栗木桥追随着流水,鳞次栉比的灰瓦土墙院落与水相依,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观。古城还用褐白相间的五花石铺就成一条条幽深狭窄的巷道,以四方街为中心,撒向古城的四面八方。石板路、小石桥、古栗桥组成了古城便利的交通网络,旱不扬灰,雨不泥泞。穿行在这些街巷里,没有汽车喇叭的喧嚣,没有人头攒动的拥挤,步行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四方街纳西名叫“芝虑古”,意为“街的中心”,由四周拥挤的铺面围成一个方形的街面,故而得名“四方街”。据说,四方街的形状是模仿“知府大印”的形状而建,象征着权镇四方。四方街头枕西玉河,路面全部由五花石铺就,街面分类设摊点。昔日街散后,西河小水闸一开,河水自动流向街面,人们再用竹扫帚就水扫洗,把街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四方街建于何时,或曰南宋末,或曰元初,但至明时已粗具规模,则是肯定的。

乾隆《丽江府志略》称其“湫隘嚣尘,环市列肆”、“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清代至民国,四方街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方街曾一度成为中印贸易的中转站,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盛极一时。四方街又曾是滇西北名贵中药材集散地、藏族生活用品产销地,其皮制裘衣、图案垫褥、藏靴、藏铜锅等等远销藏区及国外。在四方街做买卖的大都为纳西妇女,所以四方街又被外人称为“女人街”。在一些男人们悠闲地放鹰撵山、演奏古乐的时候,妇女们却背着重物穿行在大街小巷里。

古城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就是它那舒缓而平静的百姓人家的居家生活。傍水而建的一座座小院落,多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家家庭院都是土木结构的古式建筑,融汉、白、纳西风格于一炉,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一个院子就是一个小花园。

古城与水、水与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城人不仅视水为知已,还对之有敬畏之情。平时不能往河里倒污物,不然会触犯神灵。大年初一,人们还要带上香柱和纸钱到水边“买水”。东巴隆重的“祭署”仪式在水源处进行,为的是祈求“署”这位自然神的保佑。古城人早晨不在河里洗濯,以保证饮用水的干净。所以,妇女们在清晨挑着铜桶或木桶来往穿梭于河边、小巷,临近中午时才在河边边洗濯边聊家常。古城里有好几处“一井三潭”的三眼井,上面为吃水井,中间为洗菜井,下面为洗衣井。人们用水自觉按此约定俗成的规矩,决不会乱来。时至今日,古城人依然按照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古风,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

丽江古镇能把你带到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历史氛围里,让你沉醉在那古朴、厚道、乐于生活的民风之中。这正是丽江古镇的魅力。它像多面的魔幻时空之镜,复原出寻根者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历史;它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心灵的故乡。

东巴文化

1922年5月,美国学者洛克博士在访问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及其周围的纳西族地区时,接触到了当地的一种奇特文化,并被其中称为“东巴经”的典籍所吸引。洛克发现,用来书写东巴经的文字是今天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从此,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开始受到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关注。这些东巴经也被视为人类启蒙时期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珍本。

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称“巴鲁纠鲁”,其意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由于它们只被纳西族祭司—东巴在宗教祭祀时用来记录他们在各种仪式上所口诵的祭词和仪式的程序,故被称为东巴文,已发现的单字有1000多个。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东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创造了自己独特而辉煌的数千卷用东巴文写成的东巴经。东巴经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内容包罗万象,是认识和了解纳西族古代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纳西族古代称摩梭或么些,其祖先为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很早就生活在西北高原。后来纳西族先民越过巴颜喀拉山脉,向川康地区游牧,沿雅砻江、大渡河继续向南迁徙,到达金沙江流域,并逐步由游牧转为定居。到了唐代,纳西族处在比之强大的吐蕃和南诏之间,曾受吐蕃和南诏的管辖和统治。在此情况下,汉、藏文化对纳西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使纳西族原氏族内部信奉的原始宗教在西藏苯教、喇嘛教、汉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下,发展成具有纳西族社会特点的宗教—东巴教。

而东巴教徒中的杰出人物,被后世东巴们尊为教祖的丁巴什罗、阿明什罗等人,在11世纪以后,开始利用早就产生于纳西族社会的象形文字,写经传教。他们广泛收集民间的神话传说、诗歌、谚语,同时吸收汉、藏宗教文化,改造和充实原有的口诵经文,逐步编写成系统的东巴经而被流传下来。东巴教、东巴经书的发展,促进了东巴文的发展,终使东巴文这一“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成为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东巴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并受其他民族宗教的影响而形成纳西族独有的宗教。它最初是原始多神教,经历了由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同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祭司东巴。早些时候的东巴在祭祀娱神时口诵一些赞美天地万物起源及祖先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后来,随着民族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他们就用画图画的方式来将口诵的内容记录下来。渐渐地,所使用的图画符号由少成多,便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东巴们用象形文字以手抄的形式不断地记录下他们在祭祀过程中口诵的经文,久而久之,无数代东巴苦心积累,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东巴经。由于东巴文被东巴们世代相传,所以时至今日,纳西族地区的东巴还在用东巴文进行读写,这就是为什么东巴文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之所在。

文字发展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文字是由记事图画发展到图画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及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再发展到表意文字(如汉语),最后发展成拼音文字的。由此看来,纳西族东巴文属图画文字(即象形文字)体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符号。为此,近百年来,中外诸多学者曾先后收集和研究这种文字,都试图从这一文字的“活化石”中揭开造字的谜团,探索人类文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奥秘。毫无疑问,前人辛勤耕耘结出的果实,已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开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其主要部分是“丽江洞经音乐”。洞经音乐是道教艺术中最具特点的一种说唱技艺,全称为“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作为道家洞经会讲谈《洞经》时演奏的音乐,它以道教音乐为主要律调,又广泛吸收明、清之际流行的南北小曲、戏曲曲锦、昆曲唱段以及各种东西南小调,因而曲律显得雍容尔雅、庄严肃穆、悠扬俊逸。

演奏洞经音乐的乐器都为传统古朴的民间器乐。打击乐器,道家称为“武乘”,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苏钹、面档、罐锣、韵锣、碰铃、小叉(钹子)、木鱼、提手、锣、罄、点、朴钹等;吹奏乐器有古筝、三弦、双琴、碗胡、腻胡、叭挖(唢呐)、叫吱(海笛)、笛子、洞箫等。演奏洞经时,各种器乐的排列有严格的规定和相应的演场规格。

据说,崇奉道教的嘉靖皇帝常常组织庞大的洞经乐队祭天祭地。木氏土司便派人到京城请来乐师“高薪传技”,于是,丽江从此有了灿烂悠长的仙音仙乐。纳西古乐最突出的特点是“三老”—古老的艺人、古老的乐器和古老的乐曲。乐队是世界上乐龄最长的乐队,有443年的历史。乐队的演奏者有许多人年龄在80岁以上。

耳闻缭绕清幽的洞经道家仙乐,令人心宁神静,顿生“高卧蓬莱与世忘”的出世之感,真是妙不可言。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