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广西玉林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中篇)

冬小宋啊 2025-03-03 11:56:55

夏国璋(1896年—1937年),字超然,广西容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曾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4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后,中国军队撤退时,夏率孤军扼守吴兴县城。11月中旬,日军一部自嘉兴向吴兴侵犯,夏国璋指挥全旅官兵抵抗数万日军,与敌血战数昼夜,给敌军以重大杀伤。后因弹尽粮绝,吴兴失陷。夏国璋在城郊激战中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李明瑞(1896年11月9日—1931年10月23日),字裕生,广西北流县清湾乡朱砂村人。北伐名将,中国工农红军的优秀将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1918年,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炮科,1920年毕业后加入桂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因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虎将”。1929年,在蒋桂战争中倒戈桂系,随后与俞作柏联合反蒋失败。后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他毅然投身革命,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苏区,并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河西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中央苏区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取得了显著战绩。然而,由于“肃反扩大化”,李明瑞在1931年被错误杀害,年仅35岁。1945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冯振(1897年5月10日—1983年3月13日),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县山围乡山围村人。知名的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1910年,随叔父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和南洋中学。1913年,他考入交通部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但因病于1916年辍学。此后,他在广西省立梧州中学任教,并在1921年至1925年间担任北流县立中学教员及校长。冯振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从1927年到1949年,他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和代理校长。抗战期间,无锡国专迁往湖南长沙、桂林和北流,冯振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后,他担任广西南宁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并在文学院任教。其一生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著作颇丰。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

徐松石(1900年11月13日—1999年6月14日),广西容县浪水乡白饭村泗把队人。著名的民族历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被誉为壮学研究的先驱。192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随后在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华东大学任教。他在1930年赴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留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1957年,移居香港,后来又移居美国,继续深入研究东南亚民族史。徐松石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壮族及其相关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他的代表作《粤江流域人民史》是壮学研究的经典之作,首次提出了“地名研究考证法”,这一方法被后来的学者广泛采用。

俞作豫(1901年—1930年9月6日),广西北流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导人之一。1918年考入广东西南护法军第二军广州燕塘讲武堂学习军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0月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广西北流,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担任中共北流县委委员、县委书记,并领导农会和农军发动武装反夺佃斗争。1929年前往武汉,在表兄李明瑞的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2月1日,参与领导了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并担任红八军军长。他在龙州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然而,1930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并于同年9月6日在广州黄花岗英勇就义,年仅29岁。

黄嘉谷(1902年—1930年),又名黄家菊,字良田,广西北流市清湾镇白米村(即今之中龙村)人。1921年秋考入县城中学读书,1925年秋就读于广州国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他弃学从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政治部任指导员,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潜入农村活动,随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退至香港,并与朱锡昂、俞作豫等同志回到广西工作,以小学代课教师、县代理教育局长的身份为掩护,领导北流县的革命斗争。1930年10月,他任中共玉林五属特委委员,参与领导玉林五属秋收暴动的组织发动工作。不幸的是,11月28日被捕,12月22日在玉林壮烈牺牲。

罗奇(1904年-1975年11月18日),字振西,广西容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1929年起任独立第十五旅团长,独立第三十三旅副旅长,第二师第六旅旅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七七事变后升任陆军第九十五师师长,担任开封至郑州的黄河防务,后在太行山区抗击日军。1938年3月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同年6月参加武汉保卫战。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任第三十七军军长。1944年5月率部参加长衡会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军政部第十军官总队总队长。1947年任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1948年9月任北平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授陆军中将。1949年2月调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9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后率残部退往台湾。

马达(1904年—1978年),原名陆诗瀛、林杨敬,亦名林扬波,广西北流县新丰大村人。中共党员,版画家。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加入中国美术家联盟,担任领导工作,积极响应鲁迅所倡导的运动,参加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在武汉曾参加负责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工作,同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晋冀鲁豫文联、华北大学工作。1940年,马达为新四军设计了新的臂章。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全国美协理事,天津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化局顾问等职。作品有《保卫大西北》、《饥之奔流》、《炼钢工人》等。

彭懋桂(1905年—1945年3月17日),出生于兴业县铁城乡泉江村,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受共产党人的教育和培养,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后经多方营救出狱。1932年返回广西南宁,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36年11月,当选为中共广西省工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并担任南宁市委书记。1937年接任省工委书记,公开职务是邕宁国民中学雇员。抗战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1945年春,他参与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担任兴业县人民抗日自卫军铁城支队长。起义失败后,他被捕并英勇就义。

张震球(1907年—1974年8月7日), 广西玉林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8年任中共广西玉林县委书记。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加入红七军。历任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连长,中央红军第五军团第14军政治部秘书长、118团政委、红39师党务委员会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营主任教员,抗大二期一队学员,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通信学校政委,新四军9旅副旅长、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33军副军长、第20军政委。建国后,历任华东苏北军区副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玉林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包含玉林市下面的管辖市)

4 阅读:1374
评论列表
  • 2025-03-07 19:45

    我是奔着标题进来看有没有张子强的,竟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