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刷屏了各大社交平台:湖北潜江某银行要求一位高龄瘫痪老人亲自到场办理业务,结果家属只好把老人推着轮椅送到银行大厅办理。这一幕瞬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反思——难道现在银行连“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不照顾了吗?
这起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逾八旬的瘫痪老人,老人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到银行办理事务。
按照常理,可能大家都会觉得,银行是不是应该为这种特殊情况提供点方便.毕竟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技术这么发达,线上办个业务,甚至上门服务都能搞定。
银行却固守着一项“刻板”的规定:办理特定业务时,必须由本人亲自到场!
随后,家属尝试与银行进行协商,请求是否能通过线上渠道或提供上门服务来完成业务。
银行方面的回应却是:“根据我们的规定,老人必须亲临现场办理。”听到这个答案,家属只得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把老人裹在厚厚的棉被里,用绳子把他绑在轮椅上,推着他来到银行大厅办理业务。
这一幕被拍下并迅速上传到网络,立马引爆了各大社交平台,网友们纷纷围观,讨论热度堪比综艺节目收视率!
视频中,老人坐在轮椅上,面容无助,周围的工作人员正在柜台前办理业务。
而老人似乎完全没有办法参与整个过程。视频的画面让很多人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纷纷对银行的规定表示质疑:“这就是个形式主义吗.”
事情的起因,实际上并非银行完全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是由于银行的规定和家属的理解产生了严重误差。
银行员工表明,他们完全具备为行动不便客户提供上门服务的条件。然而,由于信息传递的不清晰,家属错误理解了银行的意思,认为必须由老人本人亲自前往银行办理业务。
从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来看,事情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银行的规定,而在于沟通的缺失。
银行并没有充分向客户传达清楚有上门服务这一选项,家属也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来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误解暴露出银行服务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面对特殊群体时,是否提供灵活的处理方案,是否能清晰明了地告知客户,银行能提供哪些服务?
很多人纷纷表示,这样的规定简直是“机械式”的服务,完全没有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考虑。
有网友评论说:“这简直是形式主义,规定倒是挺明确的,可是考虑过人家特殊群体的困难了吗?”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银行的规定也是为了确保金融业务的安全,毕竟要确认是老人本人办理的业务。
但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难道就不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比如视频通话验证身份,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确认客户的需求,而不必非得让老人亲自到场。
其实,最让大家生气的是,银行的这种做法显得有些冷漠和僵硬。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庞大,很多人需要办理的并不只是存取款等简单业务,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求,银行应该提供更加贴心、灵活的服务。
而这场事件的发生,恰恰暴露了银行在这方面的短板——服务不够灵活,无法针对特殊情况做出调整。
银行表示,原本就有上门服务的政策,但由于沟通不畅,家属才误解了银行的规定。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银行承诺将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并改善客户沟通渠道,确保所有客户能够清楚了解银行的服务政策。
不仅如此,银行还开通了绿色通道,专门为老人办理了相关业务,并表示未来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性化设计,特别是在面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时,银行会调整服务流程,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一回应虽然是有力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在服务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
毕竟如果能够早些将上门服务的信息传递给客户,事件的发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不得不问,银行在这件事上真的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了吗?或者说,是否考虑到他们可能对“上门服务”这种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并不熟悉?
这起事件给予银行一个深刻反思的契机,同时促使银行重新考量其服务流程。
在面对特殊群体时,银行的服务流程能否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答案显而易见,银行的服务不仅需要“规定”和“流程”,还需要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例如,就老年客户而言,银行可借助视频通话等技术手段确认其身份,并非一定要其亲自到场。
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服务真正“贴心入微”。银行还可定期开展服务宣传活动,增强老年客户的服务意识,使其明晰自身能够享受哪些人性化服务。
银行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业务,更是要为客户提供一个顺畅、舒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