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田就是享受生活,这样的话题是对农村有偏见的,并不了解农村。
农村种田的依然有,但不像8,90年代那样家家户户种田,越来越多的农村农田撂荒,这是事实,但不代表农民就是享受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来看看真正农村(贵州山区)的现状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8,90年代,很多地方刚开始土地承包制,在我们贵州山区也就是在82年才开始土地承包制,从集体经济到家庭个体经济,温饱是那个年代农民的最基本需求。作为80后的一代,小时候吃的是五谷杂粮,农田所种的水稻交完公粮所剩无几,往往不够解决家人温饱,但是比起集体经济时代常常饿肚子来讲,好了很多,大米不够,红薯、土豆、玉米来凑。
8,90年代,农村匠人很吃香,在无处打工的情况下,匠人能在当地完成就业,换取相对于较高的收入,而普通寻常百姓只 能靠山货及少量农产品换取收益。90年代后期,陆续有人外出打工,2000年开始,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2010年开始,农村种田的逐渐减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时至今日,有的已经连续外出务工近30年,房子、车子都已实现,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种植成本增加
8,90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为了解决温饱,互帮互助以劳力换劳力,种田成本几乎只有种子钱,肥料是农家肥、除草是人工,多少人还记得“割养草”、“薅秧”呢?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互帮互助也就失去了条件,于是便有了“工钱”。2000年前后,化肥逐渐进入到农村取代农家肥,除草也有了专业除草剂,虽然方便了,但成本也增加了。互帮互助消失后,种田成本逐年增加(种子、化肥、犁地、农药、收割),最重要的一点,农产品价格还不及一瓶矿泉水的价格,如今种田的收益与成本基本持平,有的甚至入不敷出,在大社会背景下,谁还来种田呢?
传统农作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很多农村人,都被称作“放牛娃”,00后以前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差不多都放过牛,那时候的耕牛就是农户最大的流动财产,为了耕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耕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地旋耕机、拖拉机替代了耕牛耕地,同时由于劳动力外出,养耕牛的农家越来越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养牛,如今整个村子很难再看到牛的身影。
不得已的背井离乡
从解决温饱到奔小康,这是时代的进步,农村也在进步着。以前为了解决温饱,种地是主要产业形式,如今,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也在飞快发展,需求从吃饱饭到洋楼小汽车,而种地所获得的收益完全不能满足生活开支及生活追求的要求(当然,规模种植的少数人除外),不得已外出谋生。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谁愿背井离乡呢?这不得已的背井离乡怎能是享受人生呢?
车子、房子、票子,这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农村人也不例外。农田撂荒背井离乡,但凡种地能够换取好成活,谁愿离开故土?这可不是享受人生,你品,你细品!(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