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站》最新的剧情中,王冬雨托常胜找点二手图书,给孩子们建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常胜回花城的时候就跟刘所提了一嘴,很快大家就齐心协力搜集了一些图书,并且打包送往东寨。
随着图书一起送来的,还有一箱子旧衣服。募捐旧衣是张彦斌的好意,却没想到他好心办了坏事,常胜将旧衣拿到东寨村让村民们领取,但是王喜柱的大广播响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拿。
常胜表示很不理解,虽然这衣服旧吧,但是洗得干干净净还消过毒的,为什么村民们这么排斥呢?东寨村年年靠政府救济,孩子们上学也靠城里人资助,这是肉眼可见的穷啊,他们都能接受另外形式的捐赠,为什么偏偏接受不了旧衣服呢?
对此,王喜柱将一切归结于两个字“面子”,他说山里人轴,别人穿过的衣服,他们不会穿的。
就连赵广田这种家里揭不开锅的懒汉在看到捐赠旧衣的那一瞬间,都面色古怪,一脸嫌弃,礼貌拒绝了常胜让他挑衣服的好意,更别说村里的其他村民了。
常胜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其实王喜柱也没有说明白。东寨村的村民之所以不愿接受常胜带回来的旧衣服,归根到底,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时代不同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山区的村民和城里的市民在吃穿上面其实看不出太大的差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让原本高额的吃穿成本都降到了人人可以负担的地步,所以,当城里人把穿过的旧衣服捐到山区时,村民们不但不稀罕,反而觉得这是城里人在施舍他们,这些旧衣服上写满了浓浓的嘲讽,嘲笑他们连件衣服也买不起,试问,在这样的心态下,有谁会去接受原本充满善意的馈赠呢?
第二,人心变贪了。东寨村的穷是真的,否则也不会年年接受政府的救济,但是穷归穷,接受捐赠也是有所选择的。如果城里人捐价值高昂的电器,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一百个乐意,因为这些都跟政府的救济一样,价值昂贵,他们自己负担不起。但是衣服还是算了,太便宜了。
由于村民对捐赠物有选择,所以助农的形式也会按照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不断的修正。张彦斌不了解现东寨村的现状,还以为山区的人处于为吃穿发愁的年代,满心欢喜地寄了一箱旧衣服过来,没想到被人无情地打脸。
然而,你要说东寨村的人真的不需要旧衣服那就错了。当常胜带着旧衣上门送给陈立夏时,小姑娘开心地表示不嫌弃,欢欢喜喜接受了常叔叔的好意。小孩子做事情,从来只会出于本心,不会考虑那么多弯弯绕绕,陈立夏不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去驳了常胜的好意,在周桦鹏的捐钱和常胜的捐衣面前,陈立夏的感激之情不偏不倚,并不会因为钱财的多少,衣服的价值就表现出势力眼来。
或许,像陈立夏这样需要旧衣的人,东寨村还有很多,只是经过了王主任的大广播,你再跑去领衣服的话,好像就是在向全村人宣告一件事——我家穷得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了,看,丢不丢人?
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连接受赠予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在生计面前,脸面有时候,真的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