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时候,梁漱溟由衷地感慨道:“他们走了十年,我心里头真是空落落的...”
梁漱溟提到的“他们”,指的就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他们三人关系挺铁,这么说其实也没毛病。但梁漱溟这么讲,里头多少带点“爱跟人较劲”的意思...
梁漱溟后来最让人记住的事儿,肯定是1953年9月他和毛主席的那场争论。这事儿当时没传开多远,其实是毛主席在护着梁漱溟。等到那段特殊日子过去后,梁漱溟的这个故事才慢慢被大家知道了。
说起梁漱溟,有人立马给他戴上“敢于直言批评”、“在朝廷上直接争论、毫不留情”这些高帽子,好像他就是个特别有骨气的人。但这种说法,真心说不过去,也太片面了。那些这么说的人,连花五分钟去瞅瞅梁漱溟到底主张啥都懒得做。但只要你真去瞅瞅他的主张,你就会发现,说他有错,那简直是错得离谱...
【到底有没有这个“雅量”】
说到1953年的那场争论,现在大家听到的版本,大都是梁漱溟后来自己讲的。梁漱溟事后其实明白了毛主席的立场,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所以,挺有意思的是,梁漱溟讲起那段争执时,很多说法都不是替自己开脱,反而是站在毛主席那边...
今天聊起梁漱溟的故事,大家老爱提“九天九地”那段,但对他更深层次的观点,多数人也就听过名字,不明白到底咋回事,这个我们稍后再细说。咱们现在得说清楚的是,梁漱溟对那时候新政府搞的农村建设,心里头是挺赞同的。
那时候,中央政府开了个大型会议,到了9月8号,周恩来总理上台讲了讲总路线的事儿。在座的梁漱溟,他听了觉得挺对路。到了第二天,周恩来还特意请梁漱溟上来讲几句。从那以后啊,梁漱溟每次发言,开头都得提一句,自己是支持总路线的。
不过到了9月11号那天,梁漱溟聊起怎么执行总路线的事儿,就扯到了农民问题。他说:“有人讲,现在工人过得像天上神仙,农民却苦得跟地底下似的,差别大得很……”隔了一天,也就是9月12日,毛主席在会上没直接点名,但批评了梁漱溟的那番话,觉得他不赞成总路线,还老拿农民问题来说三道四。
梁漱溟心里挺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一直是支持总路线的,怎么到了毛主席那儿,自己倒成了被误会的那一个?一气之下,他给毛主席写了封长信,里面明明白白地表示了自己是站在总路线这边的,还盼着能有个机会,再好好说说自己的想法。到了9月13号,他俩终于见上面了,聊了二十分钟,但这期间,俩人的意见老是碰一块儿,挺不顺畅的。
16号那天,梁漱溟又站出来说了话,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一个劲儿地表示自己是支持总路线的。到了17号,周恩来总理头一回直接点了梁漱溟的名,毛主席也说他是反对总路线的。紧接着18号,梁漱溟提出想要“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盼着毛主席能有这份“肚量”。
这会儿,会场上好多人都想让梁漱溟走人。可毛主席却开口了:“梁先生,今儿个你就别长篇大论了,简单说说重点咋样?”
我刚才已经说过,就想请主席多给我点时间。
“要不咱们就聊到四点咋样?”
梁漱溟瞅了一眼手表,发现已经过了三点,随即说道:“我要讲的事儿可不少,四点哪能讲得完啊!”
突然间,全场一片喧闹,大家都吵着要让梁漱溟下去。毛主席连忙出声打断:“大家别急,让他再多说十分钟,行不?梁先生,您再讲十分钟,没问题吧?”
我有好多事儿得分享,十分钟哪够啊!
会议突然陷入了僵局,最后毛主席只好提出,要不咱们投票决定,看看梁漱溟还能不能继续往下说。结果这一投,梁漱溟就被暂停发言了。在投票之前,毛主席还特地跟梁漱溟保证,肯定会给他安排个场合,让他说个痛快。可等他说完了,大家伙儿还是不买他的账,不赞同他的看法。
梁漱溟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说了好多回,可大家还是不买他的账。这时候,问题可能就不单单是误会那么简单了,说不定问题真的出在他这个人,或者他的观点上...
【到底冤不冤?】
梁漱溟先生写了本书,书名叫《乡村建设理论》,他在书里头把对乡村的那些看法都说透了。说到这本书,毛主席的态度挺直接,他觉得这本书讲的是“改良主义”那一套。
在新中国还没成立那会儿,他俩的矛盾就特别突出。虽然俩人都盯着乡村这块地方,但想法可大不一样。毛主席觉得,乡村的关键在于搞革命。而梁漱溟呢,他觉得乡村的重点在于建设。正因为这样,梁漱溟不赞成用暴力来革命,他坚持要保住国民党当家的地位,想通过和和气气的方式来搞建设和改进。这法子嘛,自然得靠乡村里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帮忙。
这导致了他们之间又一个根本性的、没法和解的分歧。梁漱溟主张,要搞好中国的乡村,非得靠外面的力量帮忙不可,光靠农民自己是搞不定的。他觉得中国的农民知识匮乏,生活困苦,又老是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折磨。
因为长时间被封建宗法制度捆绑着,农民阶层很难自个儿变得先进起来。这样一来,搞农村建设就得靠那些知识分子,还有那些既懂老传统又明白新学问的士大夫们,得靠他们那份“为社会出力”的心...
说到这,后面的也不用多讲了。梁漱溟建国后跟毛主席提的那些观点,说白了还是他那士大夫的老一套。在毛主席看来,这不就是在否定革命的关键作用嘛,说白了就是跟总路线唱反调。但梁漱溟他没悟到这一点,他的问题是,初心是好的,想达到的目的也是好的,可中间的路子全走歪了。
梁漱溟年轻的时候,因为秉持和平主义理念,在国共谈判那会儿,他琢磨出了一个对我党相当糟糕的停火计划。结果,这让周恩来气得不轻,直接眼泪汪汪地骂梁漱溟不够意思...
但后来,在长子梁培宽的劝解下,梁漱溟慢慢解开了思想上的心结。这个过程挺快的,所以后来梁漱溟和毛主席之间也没啥矛盾了。毛主席和梁漱溟吵吵闹闹,其实都是为了“帮人改正错误”。毕竟梁漱溟的初心是好的,他可不是坏人,只是想法有点跟不上时代。
1977年,那段特殊的日子算是翻篇了,但梁漱溟在给统战部的信里头还是这么说:“我那时候太冲动,得罪了主席,这事儿没法儿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