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输”的新加坡,让精英教育成为“内卷之王”!

华真聊影剧综 2024-08-16 14:20:43

回到童年,

遇见他乡的另一个你。

——《他乡的童年2》

文丨旧故麻袋

放眼全球,教育哪里“最卷”,答案显而易见:东亚。

无论中国,还是日韩,教育上的“卷”,那都是出了名的,即便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和迭代,但东亚集体主义仍在压抑个体。

日本曾有科学家痛批东亚教育:“日本的教育制度、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读好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仿佛能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就是“读书”。

我们所学的知识被标准化,对错分明,循规蹈矩的知识列表由课程分为模块,统称为“学科”,不同的学科又被细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课程单元”,学生时期的我们,像打怪升级一样,把课程单元一个个攻克下来,最后去迎接我们殊途同归的目的地:高考。

事实上,当下的“卷”和之前的“卷”又不一样了,现在,让父母头疼的不再只有高考,幼升小、小升初,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可当我们以为生在东亚已经“卷天卷地”的时候,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竟然比东亚国家还卷,堪称“卷中之卷”、“卷王之王”。

这些信息的来源归功于周轶君的最新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

回想起2019年,《他乡的童年》第一季带给我的震撼,我当时因为这部纪录片,写了很多内容,那会还没有孩子,还不是以母亲的身份看这部纪录片,纯纯的带入自己的童年,就足以让我破防,原来教育还能这样?

《他乡的童年》是周轶君走访五国拍摄的,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无数种可能性,它让我们了解到了孩子的多样性,最终这部教育纪录片在豆瓣上获得了8.8的高分,这是周轶君成为母亲后为自己内心深处教育困惑寻找答案的过程,同样是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如何教育下一代”寻找答案的过程。

五年过去,我成为了母亲,我的孩子已三岁,庆幸周轶君还能坚持在路上,为此时此刻的我带来了《他乡的童年2》。

第一季,周轶君去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让我们感受了一次教育的“松弛”;这一季,周轶君去了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新西兰,带我们再一次去观察、去探索教育。

而我不再以个体的视角,而是以一个母亲群体的视角去看待,或许也会找到不一样的感悟。

言归正传,说回新加坡,我们来看看新加坡的教育到底为什么那么“卷”?

纪录片给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新加坡人“怕输”,换个说法就是“想赢”。

这是由新加坡的国情决定的,1965年,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赶出马来西亚联邦,失去庇佑的新加坡,把“如何生存下来”的焦虑刻在了基因里,也就是那么一代“卷”一代,才让曾经连淡水资源都发愁的弹丸之地,摇身一变,成为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

因生存恐惧和教育资源紧张,新加坡开始推行“分流”教育。

中国教育制度最大程度的“分流”出现在“高考”这一环节,但新加坡却提前很多,“小升初”阶段直接分流,也就是说,在新加坡,小升初的“小六会考PSLE”将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在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下:幼升小,设计了天才班考试,选出智商拔尖的,重点培养。

小升初,按能力分三类:普通学术、普通技术、直通车(毕业后直达大学)。

但技术类的孩子,并非从此就和大学绝缘,而是可以持续进修,只是方向偏理工技术、应用实践。

想想都可怕,因为小学就对孩子的未来走向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新加坡的家长从幼儿甚至婴儿时期就开始“卷”了,具体对标可以参考中国的“海淀妈妈”。

因为怕输,从小就要教孩子写应试作文。

因为怕输,要花千万人民币,买下优质小学附近的学区房。

因为怕输,即便新加坡的学校努力改革,各种“减负”,甚至直接两点放学、没有作业,可事与愿违,孩子们一出校门就会被补习班老师接走,然后开始疯狂补课,根本不存在完整的休息日。

因为怕输,五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当周轶君看到孩子兴趣并不高时,问老师:“现在学一年级的课程,那一年级学什么?”老师的回答很值得玩味,她无奈笑了笑说:“还是一年级的课程,但家长就是觉得,必须要提前学。”

教育的“卷”,“卷”在家长,作为母亲,代入感真的很强,我也希望孩子能过早早的掌握各种知识,三岁的孩子,让他背古诗,让他学写字,让他学10以内的加减,但这些都是我们强加给他学习的,而且觉得还是不够,因为英语启蒙做的不够好,没办法进行双语教育,无法给到英语交流的环境。

新加坡的家长也是同样的道理,原以为新加坡奉行的是“精英教育”,主张的一定是因材施教,但事实上,“唯成绩论”已经成为新加坡教育的根本。

新加坡的焦虑还不只是停留在家庭层面,国家层面的焦虑也十分严重,所以在新加坡上学,第一课就是公民教育。课程强调:当初新加坡建国多么不容易,这个国家是靠多么刻苦的勤奋和自律,才能走到辉煌的今天……

在新加坡留学归来的人说:新加坡都是优等生,但好玩的人很少。

并且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自杀”成了新加坡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新加坡的高速运转,让其能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新加坡的年轻人注定需要一代代“负重前行”,度过“压力满满”的学生时代。

新加坡政府坚信: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以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站在家长的角度、国家的角度,要的是:更加努力。似乎只有更加努力去学习、奔跑,国家才能维持下去。

2023年,新加坡的出生率创了63年来的新低,如当下的中日韩,教育成本在水涨船高,出生率在不断下降。

如果人才选拔是唯一的道路,这样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年轻人会长大,他们一定不想让下一代继续经历这样的生活,甚至为了选择更好的条件,做精致的利己主义,大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做丁克,这是精英教育的结果,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看到新加坡,回过头再看中国,育儿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育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作为母亲,看到纪录片中孩子们在高压下成长,无疑是心疼的,但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将踏入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环境中,自己以后或许也是“鸡娃”的一份子,但愿这一天来的晚一些。

希望我能保持初心,让孩子尽可能过得畅快些,快乐些,学习是通向成功的道路,但绝不是唯一道路。

0 阅读:3

华真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