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那时候陈永贵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跟家里人说:“……我给毛主席脸上没抹黑……我敢拍着胸脯说,我这样的农民,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
陈永贵心里头,对毛主席那是崇敬得不得了。反过来,毛主席对陈永贵也是特别信赖......
1959年,正好是国庆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陈永贵被邀请去了天安门观礼台。那时候,他还有幸在中南海住了一段时间,并且亲自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那时候的国家一把手直接去了劳动模范们住的地方探望大家,他也在那儿。轮到他自我介绍,陈永贵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怎么也藏不住,开口就说:“总理您好,我是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村支书,陈永贵。”
1963年,对大寨来说真的是个特别难熬的年头。那一年,大寨遭遇了超大洪水,还有两次风灾、一次冰雹灾和一次霜冻,这些灾害把村民们折腾得够呛。尽管如此,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的村民们还是硬着头皮,自己想办法,一点点地把家园给重建了起来。
这一年,大寨不光没伸手向国家要过一分钱救济,自个儿还种出了56万斤粮食。更厉害的是,他们还往国家库里交了24万斤粮食作为商品粮。
不久之后,大寨村遭遇战争和天灾的情况就吸引了上级领导的极大。因此,山西方面特地请来了陈永贵,在省里的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上,让他详细讲述了大寨村的经验和做法。
在这次大会上,陈永贵跟大伙儿分享了大寨人民如何跟天地较劲的故事。就这一回他的讲述,真的让到场的每一个人都领教到了他那超厉害的说话本事。
他讲完话以后,大文豪赵树理立马窜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屋里头,喊道:“陶书记,今儿个我碰上个能人!”
陶鲁笳一听赵树理这么说,就笑着问:“那个人是谁呢?”
赵树理说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就是陈永贵!今天他在台上,虽然没直接提毛主席,但句句不离毛泽东思想。他也没明说哲学,可讲的全是辩证法那套。说真的,我现在对他真是打心底里佩服,真是个能人!陈永贵同志,太了不起了!”
陶鲁笳在详细了解了陈永贵如何带着大寨村应对天灾的前后经过,对他真是赞不绝口。从那往后,陶鲁笳频繁前往大寨,不光是对陈永贵,对整个大寨村的人,他都越来越熟悉了。
不久之后,李一清去大寨逛了一圈回来,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直截了当地说:“别看陈永贵同志是个庄稼汉,他身上那股子劲儿,可真不是盖的。到了关键时刻,他那指挥若定的本事,简直让人刮目相看。我从陈永贵身上,不光看到了农民的朴实,还有更多别的闪光的东西。”
从那天开始,大寨村和陈永贵这俩名字,就引起了上面领导的注意。
1964年3月28号那天,毛主席出去检查工作,路过邯郸的时候,车就停下了。这次,毛主席打算见见山西省的头儿陶鲁笳和河北省的头儿林铁,听听他们俩的工作情况。
陶鲁笳见到毛主席后,就主动说起大寨的近况。他讲到陈永贵怎样带着村民们跟天灾斗,这事儿让毛主席听得连连点头。
听完汇报后,毛主席突然问起:“陈永贵的名字具体是哪几个字组合的呢?”
陶鲁笳赶紧把信息记在纸上,瞅了瞅写的字,然后毛主席伸手指着陈永贵的名字,问:“他能读书认字不?”
陈永贵同志43岁那年才开始学文化,现在50岁了,已经能自己看报纸了。陶鲁笳介绍道。
陶鲁笳提及陈永贵新提出的口号,说是“动手干,带着干”。毛主席听后稍稍一愣,接着就明白了:“这想法挺好!跟以前打仗一个理儿,光说不练可不行;你没上过战场,咋能指挥战斗呢?”
随后,陶鲁笳跟毛主席细细聊起了陈永贵如何带着大寨百姓干的那些事儿。聊完之后,会谈一结束,主席就跟陶鲁笳说,想要看看关于陈永贵的那些事迹资料。
瞅着桌上的那些材料,毛主席对陈永贵是越来越看重了。
回到中南海,毛主席特地把陈永贵的故事资料递给了中央,周总理他们瞅了一眼,评价竟然和毛主席想到一块去了,都觉得陈永贵这人挺有出息。
三届人大会议一完事儿,陈永贵正打算跟大家伙儿一块儿去吃饭呢,突然有人喊了他一声。他一回过头,原来是周总理,正乐呵呵地盯着他呢。
周总理说:“永贵啊,咱们一块儿去给毛主席庆生去。”
陈永贵这辈子头一回跟新中国的大领导们面对面打交道,心里头别提多激动了。那天,他紧跟着周总理,一块儿进了宴会厅。
毛主席一直都很注重节俭,他从没想过要办什么生日派对,但这次却是个例外,也是他生平头一遭(也是最后一回)这样做。
这次过生日,陈永贵注意到,毛主席的孩子们并没来。来参加主席生日聚会的是一些各行业的佼佼者,像王进喜、钱学森、余秋里这些大家公认的“劳动模范”。
这时候,陈永贵心里头嘀咕,感觉今儿个毛主席可能有啥重要事儿得跟他们说,要不然,毛主席的生日宴会上,他的孩子们咋能一个都不来呢?
这时候,毛主席先走到陈永贵面前,好好夸奖了他一番。接着,主席又一个个表扬了在场的劳动模范们。随后,毛主席对大家说道:“取得了成绩可不能骄傲自满,得记得谦虚低调点。”
这段话,陈永贵铭记了一辈子。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他做到了多大的官,都从没骄傲过,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1975年1月份,第四届全国人大开会那天,会议一完事儿,周总理突然把陈永贵给拦住了。他跟陈永贵说:“你得早点有个思想打算,过阵子说不定得让你去当国务院的副总理,把大寨那股子精神劲儿带到全国去。行不?”
听到周总理那么说,陈永贵一下子慌了神,赶紧回应:“总理啊,您也知道我,我这人读书不多,怕是胜任不了这任务。”
周总理带点责备的口吻说:“陈永贵同志,你问问自己,还算不算得上咱们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要是党员的话,那就得无条件听从党的调配。”
结果是这样的,陈永贵后来当上了国务院的副总理,开始负责全国农业方面的工作。
1975年1月13号,四届人大开会时,周总理尽管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讲了政府的工作情况。在这次大会上,大家又选周总理当国务院总理,然后还选了12位副总理,陈永贵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能当上副总理这事儿,陈永贵自己压根儿就没料到。
他这么说:“突然被选为副总理,我心里头其实压根儿没底儿,但会议上一阵掌声,事儿就这么定了。”
陈永贵当上国务院副总理后,他的日子和工作都大变样了,每天得看好多文件。
陈永贵觉得自己学历不高,现在这种天天看文件的工作,越来越觉得吃力,不太适合自己。
说起这事儿,他后来坦言道:“我嘛,说到底就是个种地的,文件啥的,我既批不了也不会写,坐这儿吧,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没多久,他瞅准时机,为了投身劳动,又溜达到了大寨。后来,他还加入了福建那边搞的“向大寨学习农业”的活动。
后来,陈永贵不仅去了墨西哥访问,还抽空到新疆看了看,又跑到上海转了一圈,他的工作日程真是排得满满的。但说实话,在陈永贵心里头,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大寨,尤其是那儿层层叠叠的梯田。
根据那时候的规定,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后,得把户口迁了,还得穿上军装。但他没多想,立马就给中央递了个申请,里头说了四点希望:
他不打算搬家,也不穿军装,更不要工资。另外,他还搞了个“三三原则”,意思是他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处走访,剩下的三分之一则返回大寨。
不久,这份报告就递到了毛主席面前。他瞧了瞧陈永贵写的那四条要求,毛主席随即写下批复:“准了,钓鱼台那地儿,鱼都钓不着。”
陈永贵心里头那股子“和老百姓站一块儿”的劲儿,毛主席看着特别顺眼。他这么一提,毛主席不光夸了他,还让他成了榜样,说其他政治局的大伙儿都得向陈永贵看齐,多学学他。
1975年,那次政治局开会时,毛主席一踏进屋子,就赶忙问:“永贵同志来了没?”
听到毛主席喊自己,陈永贵急忙凑上前去。一瞧见陈永贵,毛主席立马笑眯眯地说:“永贵啊,你搞的那个‘三三制’还真挺有一套!”
陈永贵这人,毛主席特别赏识。记得1975年有那么一回,吃完饭的当儿,毛主席忽然兴高采烈地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们知不知道,我最看好的干部是哪位?”
正当大伙儿纷纷议论的时候,毛主席轻轻一笑,说:“哦,那是陈永贵啊。他虽然官做得挺大,但穿衣打扮还是跟普通农民没啥两样。”
情况确实是这样,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后,虽然职位高了,但其他方面基本没啥变化。他还是穿着以前的农民衣服,行事作风也一点没变。说到底,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副总理。
那时候,副总理每个月能拿到400块钱工资,但陈永贵却没要,他更愿意靠在大寨里干活挣的工分来维持生活。
家里头经济渐渐有点紧张了,上头知道了他的难处,就特地每个月给他120块钱生活补助。但他一拿到这补助,立马就把在大队里挣的工分全给退掉了。
按理说,像他这样高级别的国家领导人,本该能享受配有生活秘书、厨师和勤务员的待遇,但陈永贵却一概拒绝了这些安排。
他这么说:“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家里再多个年轻姑娘,确实有些不太合适,所以还是算了吧。”
1980年的时候,陈永贵自个儿提出来,说想不干了,要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位子,打算安享晚年。至于他退休后工资待遇这事儿,中央也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琢磨了好久。
胡耀邦说:“陈永贵同志已经66岁高龄了,而且他长时间干体力活,身体状况不算太好。我觉得啊,还是让他留在北京养老比较好。”
另外,陈永贵的薪水还是照着行政13级的规矩来发,他身边的警卫、做饭的这些人也都还留着。
不过,陈永贵刚退休那会儿,并没有急着把家里人接到北京。一直等到年底,他们一家子才终于在北京团聚上了。
在北京碰头后,陈永贵马上就开始张罗起孩子们念书的事儿,紧接着他就说想换个地方住,不再继续待在现在的四合院了。
他讲道:“现在我已经离职了,不能再住单位的房子咯。”
最终,因为他一再要求,陈永贵一家只好从四合院搬出来,住进了干部安排的公寓里。
陈永贵有空的时候,老爱拎个篮子出门买菜。每次被人瞧见,大家伙儿就围上来,跟他说:“永贵大哥,你咋亲自来了?你是咱这儿的头一号人物,哪用排队啊!”
为了让生活不那么无聊,陈永贵在那阵子就在阳台上种了好多花,他甚至还在花盆里头栽了棵玉米。瞧瞧阳台上那些花花草草,这时候的陈永贵照顾它们就像对待大寨的庄稼一样,特别上心,精心打理。
有时候,陈永贵晨练完回家,要是瞧见楼道里积了灰,他就会自个儿拿起扫帚,从住的12楼一层一层往下扫楼梯。他这么做,让周围的邻居们心里都挺感谢他的。
陈永贵平时总是忙个不停,这一下子突然闲了下来,他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过,他每天都会拿起报纸看看,了解下最近的事儿,而且,隔三差五还会收到一些文件。
但社会发展着变着,陈永贵也慢慢从报纸啊、文件啥的里面感觉到了点儿不一样的苗头,特别是现在外面的人是怎么看大寨的,那评价可跟以前不一样了。
每当瞅见跟大寨有关的东西,陈永贵心里头就不痛快,他跟秘书直愣愣地说:“大寨咋就成了个拖后腿的呢?”
陈永贵开始受到外面各种声音的影响,这让他的秘书挺替他的身体着急,就赶紧把这事儿跟李先念说了。
李先念一听到这消息,马上就吩咐说:“以后别再给永贵同志送文件了,停了这事儿。”
陈永贵想找个事做,不想让自己闲着,于是他就主动跟中央说,希望能给他找个活儿干。没多久,上面就有了回复:“让陈永贵同志去北京东郊农场,当个顾问。”
陈永贵找到工作后,心里头别提多美了,特别是现在这活儿,还正好是他以前干过的那行当,特别对口。
他原本就是个普通人,出身基层,现在他又选择回到了那里。
陈永贵平日里是个特别节省的家伙,一分钱都不舍得乱糟蹋。他儿子后来提起这事时说:
我爸不当副总理后,每个月就靠那150块钱养活咱们一家四口。我从小就能感觉到家里钱不宽裕。就拿零花钱来说吧,每次给得都很少。夏天热的时候,我爸偶尔会说给孙子买冰棍吃,但从来不说买雪糕。五分钱的冰棍还行,一毛钱的雪糕那是想都别想。
1985年8月份,陈永贵检查出来已经是肺炎很严重的阶段了。
他确诊后,中央非常关心这事,邓小平经常让秘书去看望他,一趟又一趟。
陈永贵讲道:
人终归有一死,我这辈子,陈永贵,没给毛主席抹黑。从一个农民出身,我竟然能坐到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位置,这事儿谁能料到呢?实话讲,我这经历,农民里头独一份,以前没有过,以后怕也难有。
后来,陈永贵决定不再服用药了。他觉得这样做是在花国家的冤枉钱,加上自己的病也治不好,干脆就不吃药了。
为了让陈永贵愿意接受治疗,那时的医师劝他说这病是有希望治好的,你得按时吃药才行。但陈永贵还是摆着头反驳:“你看周总理,他也是得的癌症,不也没治好吗?这能行?”
后来,陈永贵的病情日渐加重,他心里琢磨着得赶紧立个遗嘱。于是,他翻箱倒柜找出纸笔,自己动手写了起来。遗嘱里,陈永贵打算把二十多年辛苦攒下的8000块钱,全部作为党费捐给国家。
当宋玉林夫人提出反对意见时,陈永贵这样回应:“我这辈子全靠毛主席的指引才有了今天,所以这钱我打算交党费。咱们家里其实也没存下多少积蓄。”
听完陈永贵的话,宋玉林就劝起他来:“我同样也是党员啊,你交党费这事儿我没意见。但你把钱都拿去交党费了,咱小儿子过几个月就要上大学,学费、书本费都得掏,以后还得娶媳妇呢。你一点都不留,你让我怎么安排这些事儿?”
听了老婆的建议,陈永贵一脸严肃地说:“那就定3000块吧,再多可不行了!”说完,他拿起笔,把原本写的8000块党费划掉,改成了5000块,剩下的3000块就留着家里用。
1986年3月26号,72岁的陈永贵在北京去世了。
陈永贵临终时有交代,他走后想回大寨山的老家。按山西那边的老规矩,陈永贵的灵车一到村里,昔阳县的乐队就会吹响曲子,鞭炮也会响个不停。自打1978年以后,大寨村像这样热闹的时候可不多见。
陈永贵离世后,他的骨灰被均匀地洒在了大寨的每一寸地面上。家乡的乡亲们为他树立起一座高达5米的雕像,在墓碑之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功绩如虎头般显赫,业绩遍布广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