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和识别的技术,能够在不需要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附着在物品上的小型无线设备,用于存储标识信息。读写器(Reader):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与标签通信。中间件(Middleware):用于处理从读写器接收到的数据,并传输到后台系统。RFID技术的优势包括快速扫描、非接触识别、多标签同时读取、耐用性强等。
2. RFID标签的结构RFID标签是RFID系统的核心组件,其结构包括:芯片(IC):存储器:用于存储标签的标识信息(如EPC)及其他数据。逻辑电路:用于处理来自读写器的信号。电源管理:在有源标签中包含电池管理电路。
天线:功能:负责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设计:根据工作频率不同,天线的设计和形状也有所不同。
封装材料:功能:保护芯片和天线,增强标签的耐用性。材料:可以是纸质、塑料、玻璃、陶瓷等。
标签类型无源标签(Passive Tags):无电池,依靠读写器的信号供电。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有源标签(Active Tags):内置电池,信号范围较远。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的应用。半有源标签(Semi-active Tags):有电池,但信号传输依赖读写器。适合需要定期主动发送信号的场景。
3. RFID数据块和常用数据读取数据块RFID标签的内存通常分为以下几个区域:EPC(电子产品代码):用于标识物品。通常由96位或128位数据组成。TID(标签标识符):标签制造商提供的标识符。只读区,通常用于防伪验证。用户存储区(User Memory):可写入用户自定义数据。大小根据标签类型不同而不同。访问控制区(Access Control):包含访问密码和销毁密码。用于保护标签数据的安全性。
常用数据读取方式读取EPC信息:通过读写器发出读取命令,标签返回其EPC数据。EPC通常用于识别产品和管理库存。读取用户存储区:需要有访问权限才能读取。可存储附加信息,如产品批次、生产日期等。读取TID信息:通常用于验证标签的真实性。只读操作,无法修改。
4. RFID工作方式RFID系统的工作方式基于无线电通信,通过一系列步骤实现数据交换:激活标签:读写器发射无线电信号,激活附近的RFID标签。无源标签从信号中获取能量,有源和半有源标签使用其内置电池。标签响应:标签在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调制反射的方式将其存储的数据发送回读写器。调制技术包括幅度调制(AM)和频率调制(FM)。数据传输:读写器接收反射信号,并通过解码获取标签的信息。数据传输的速度和距离取决于工作频段和标签类型。工作频段超高频(UHF):860-960 MHz读取距离较长。常用于物流管理和供应链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