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古镇,13种方言100多个姓氏,还是国家5A级景区!

驴游记 2024-02-25 21:17:44

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江山市,不仅有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还有一座十分有故事的廿八都古镇。这座小小的古镇上,不仅有完整的明清古街,还有融合了浙式、徽式、赣式、闽北客家等风格于一体的40多幢古建筑,4000多人口居然讲着闽南话、客家话、江山话、广丰(江西)话、徽州腔、河南腔、廿八都官话等13种方言,据说还有142个姓氏,这放在哪里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其实以上这些特点也都说明一点,廿八都古镇在历史上是一座移民城镇。

唐末,黄巢率农民起义军南下,在浙、闽之间的仙霞岭开辟了700里入闽山道,史称仙霞古道,古道距廿八都古镇不过30多公里。

到了北宋年间,朝廷在江山地区设置了44处军事据点——“都”,此地排行第廿八,所以得名廿八都,如今这44处“都”基本已经消失,只留下四都镇、廿八都镇,八都、廿七都等地名。

到了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反清复明力量反攻,清政府又在全国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驻扎在廿八都南面的枫岭关口。

战争结束后,军事要道仙霞古道逐渐成为商旅通道。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去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走水路去江浙,廿八都成为了过往货物中转的交通枢纽。

到了清同治年间,廿八都的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酒馆客栈布满了整条大街两侧。

军队的驻扎,商旅的往来,曾经小小的军事据点,逐渐演变成了一座丰富多样、独具一格的移民城镇。

又因为三省交界处大山的封闭,从外地进入的各种方言、姓氏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各地移民在此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

这里的古建筑风格杂糅,徽派、赣派、浙派乃至客家风格融合,来自各地的移民们把他们家乡的建筑风格也带了过来。

交融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本地的特色,例如这家家户户的木制门楣,雕梁画栋,极尽中式建筑美学,十分吸睛。

古镇有古街,见面都是熟人,走在古街上,唠个家长里短,总有说不完的话。

古镇有古建,极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筑中,尤以飞檐翘角的文昌宫最为出众。

文昌宫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清末民初当地杨、姜等大户人家提供给本姓子弟入学读书的地方,建筑精美、装饰豪华,是廿八都古建筑中的精品。

但要论最有故事的建筑,还得是被辟为“戴笠与军统女特工陈列馆”的姜守全旧宅,姜守全是军统局中校处长,既是戴笠的下级,又是戴笠的老乡。

1941年戴笠借用姜守全住宅及观音殿开办军统电讯训练班,从大批杭州、嘉兴、湖州流亡的难民中,挑选16-21岁的女青年在廿八都进行严格训练,培养了一批特工谍报人才。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江山名人戴笠,无疑是个“大反派”,但放在当时历史时代中,也许章士钊写给戴笠的挽联倒也比较准确,“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古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留存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不仅是建筑,还有各种印迹,例如这里既有前朝的壁画,也有本朝的标语。

小河流过古镇,水渠淌过门前,山清水秀、群山环抱,这样的生活环境,着实有些令人羡慕。

好山好水好豆腐,廿八都古镇的传统豆腐制作工艺被评为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八大碗”之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最后,可能很多人看完还不会读这个“廿”字,牌坊上的“念八铺”已经很直白了,“廿”大写为“念”,代表二十。

廿八都是一座藏在大山里的“百姓古镇,方言王国”,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邻近的仙霞古道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廿八都也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但幸运的是,这座古镇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一条条石板街、一幢幢古建筑、一座座精美门楼,默默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