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比中国好?高考后孩子们撕书的行为,为何会引起争议?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2024-06-12 13:06:54

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高考结束后,一千多个艰苦奋战、寒窗苦读的日子宣告远去,高中母校的大门再度敞开,却不是为了迎接而是为了送别。

一场“狂欢”正在进行。哪怕做清洁的阿姨叔叔们祈祷着“千万不要撕书”,白花花的纸屑却还是从天而降,教学楼回荡着学生的呐喊,以及发泄过后狂风过境般的惨状。

“撕书”年年有,每年一撕书网上便会涌现大波感叹。有人怀念青春,有人为扫地阿姨默哀,有人高呼“中国的教育真是失败”。

细究“撕书”这一现象,中国的教育真的失败吗?

01为何考后要“撕书”?“撕书”真的正常吗?

“喊楼”“撕书”……似乎人人的青春都这样走过,面对疯狂撕书的学生,有人觉得太过癫狂和不正常,其实撕书真是一种正常的发泄手段。

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行的高考制度让学生们承载了巨大的压力,考一个好大学不是努力三年而是鏖战十二年。

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学子而言,这些教辅资料不是将他们送入大学的阶梯,而是造成他们压力山大的“魔鬼”,撕掉它们自然让人倍感轻松。

再者高中三年堆积的各种试卷作业多不胜数,要想全搬回家也是场体力活。面临撕掉与卖掉两种选择,选择前者的自然就多起来。

02撕书会带来哪些影响,真像网友所说的性质恶劣吗?

网上所言有三种,大体能分为两个角度:“撕书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撕书损人不利己”。

撕书何以能被冠上“资源浪费”的名头,这些堆积如山的纸张最终还是会走向废物再利用,而回收一张纸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粉碎,远远称不上浪费。

撕书一时爽,打扫火葬场。往往六月飘雪后,打扫的都不是高三学子而是清洁工人,无形中增加了工人们的工作量。

清洁工人们累,这一点毫无疑问。这种场面也不是天天都有,工人们也不像网友想的那样怨气冲天,许多工人都称“理解孩子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要撕书也该想想会不会为其他人带来困扰。

简言之,撕书并不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行为,但也不值得提倡。在撕掉书的一瞬间或许会感到压力被释放,之后却往往感到空虚,学习、努力过的痕迹似乎都烟消云散。

高三毕业生值得更好的青春欢送仪式。这些年禁止撕书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没了撕书这一释放压力的途径,还有放声歌唱、肆意奔跑等等,学校也可为毕业生组织一场欢送仪式。

03从撕书到教育,我们的教育失败吗?

撕书的原因是释放压力,压力的背后却反映出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国考生人数众多,想从中杀出一条血路,只能从家长卷到孩子,高考不仅苦学生也苦家长。

纪录片《高考》中,记录了一名在毛坦厂中学复读学子的日常生活。它称:“这是一座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温室,却与工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且这种教育模式似乎不允许学生失败和犯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层层分流,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没考好,就要进入师资和环境更差一等的学校,与此同时技校这一块更是乱象严重。

这样一看我们的教育很失败,但别忘了教育也得从国情出发。

针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国情,中国教育也从最开始的扫盲逐步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迈进,从1到10容易,但想从1到100谈何容易。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教育似乎显得很失败。

一些人只看到了“快乐教育”,并未看到他们的“精英教育”。极少数的富人家庭会比中国孩子更拼命;大多数的普通孩子,社会为他们提供奶头乐式的教育,彻底失去了上升通道。

我们的教育难道没有为社会输送过人才?难道没有彻底改变过一个孩子的人生?没有人从中获益终生吗?

现今来看,教育越来越卷,不合理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教育改革势必要迎来一段时期的阵痛,而这个阵痛却要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承担,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才显得格外慎重与困难。

这几年不少省份告别文理分科,迈入新高考就足以说明我们的教育也在改革。但我们的体量太大,只能让一些省份先行试点,徐徐图之。

路漫漫而修远兮,相信终有一日我们的教育将焕然一新,实现每个孩子的自我价值。

0 阅读:150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