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帝”于和伟!爆红后回家帮三哥卖包子,是真性情还是虚伪人设?
“视帝”于和伟,帮三哥卖包子?这个消息一出,炸了!多少人盯着屏幕,反复确认是不是自己看错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那个在《三国》中饰演刘备、在《觉醒年代》中演绎陈独秀的实力派演员,居然回家帮三哥卖包子?这画面太魔幻了,网友们纷纷猜测:这是感恩还是作秀?有人挤兑:“大明星回家卖包子,怕不是在给自己立人设吧?”也有人力挺:“人家就是接地气,赚钱了还想着亲人,有什么问题?”一时间,质疑和点赞的声音满天飞。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只有翻开于和伟的过往,才能读懂这位“视帝”的人情味和心酸路。
从粗面粥到白玉兰奖,生活的苦他吃得够多说起于和伟的童年,简直是“苦难教科书”。出生在一个有九个孩子的大家庭,他是最小的那个。母亲45岁生下他,家里穷得连奶粉都买不起,煮一锅粗面粥喂饱他就算不错了。那粗面粥是什么味儿?带点酸,带点涩,更多的是生活的苦。大姐看着瘦得跟小鸡仔一样的弟弟,直接用自己的奶水喂他。一口口奶水喂下去,喂的不只是生命,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这种亲情,贯穿了于和伟的一生。可天不遂人愿。于和伟3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一边抹泪一边咬牙挑起一切。她推着小车卖烤红薯,红薯的香气飘在巷子里,可每个红薯才几分钱,换来的钱连全家人的饭都难填饱。每一分钱都像从刀尖上抠出来的,每顿饭都来之不易。
哥哥姐姐们也都懂事得让人心疼。家里有好吃的先留给小于和伟,上学的机会也全给他。可惜,他在读书这块儿确实不太行。中考失利,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却找不到方向。直到抚顺幼儿师范学院音乐班向他敞开了门。这是命运的第一道曙光。从舞台小角落到南京长江大桥,他差点走不下去毕业后,他进了抚顺话剧团。跑龙套的日子苦得让人心酸。他一个小角色站在舞台边,搬个小板凳坐着看别人表演,一看就是一整天。那种痴迷,是天生的。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远比他想象的深。
21岁,他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这本该是好消息,可高昂的学费像一座大山压在全家人身上。五姐把攒了好久准备给孩子买钢琴的钱拿了出来;大姐更是翻箱倒柜,把能卖的都卖了。砸锅卖铁凑学费,全家人押上了未来。可毕业后的于和伟,依旧是“跑龙套”的命。被分配到南京话剧团,他每天小心翼翼琢磨角色,却依旧得不到机会。同学们一个个红了,而他还在舞台边缘徘徊。有一天,他走到南京长江大桥,看着桥下滚滚江水,内心几乎崩溃。“跳下去吧,一了百了。”这个念头像毒蛇缠住了他。可就在那一刻,他想到母亲推着小车卖红薯的身影,想到五姐买钢琴的钱,想到大姐卖掉的家当。他咬紧牙关,对自己说:“不能放弃。”那天,他哭着离开了桥。从炸裂角色到爆红视帝,他终究没辜负家人
熬了三年,他终于在《曹操》中拿到荀彧这个角色。戏份不多,可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挖空心思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这个角色,他演活了。虽然只是个配角,但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后来,他在《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万古碑”。这个复杂又深刻的角色,让观众又爱又恨。他用细腻的演技,刻画出人物的灵魂。那一刻,他的名字开始在演艺圈响亮起来。从《三国》里的刘备,到《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再到《三体》里的史强,于和伟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得鲜活。2021年,他站在白玉兰奖领奖台上,眼眶湿润。他知道,这一刻,他终于没有辜负家人。回家卖包子,是真性情还是“人设”?
成名后的于和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哥哥姐姐们买房子。他从不忘记,说到底,是家人用一切支撑他走到了今天。回到家乡,他帮三哥卖包子。凌晨四点多,他就跟着三哥到铺子里忙活。擀面皮、包馅儿,手法虽然生疏,但瞧着也有模有样。包子一出锅,他忙着装袋、收钱,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这样的画面被网友拍下来,一时间引发热议。有人说:“都成明星了,何必装得这么接地气?”也有人反问:“帮家人卖包子也不对了?非得端着架子才是明星?”站在包子铺的于和伟,听到这些争议或许会一笑置之。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家人重要,亲情比面子重要。
人活到最后,拼的是人品娱乐圈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今天红的明星,明天可能就被遗忘。但于和伟不一样。他的红,靠的是实力,更靠的是人品。他不炫耀、不自满,始终记得自己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普通人。有人说,于和伟的故事让人泪目。是的,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成名后,他没有甩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他们。我们总说,岁月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的本性。而于和伟,照出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灵魂。
你是否也曾因为亲人的支持而挺过难关?是否也想像于和伟一样,回报那些一直陪伴你的人?别等了,别犹豫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真正值得珍惜的,永远是那些用爱支撑你走过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