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母撞击货船事件引发广泛嘲笑之后,美国"杜鲁门"号航空母舰的损害情况再度浮出水面,实际损失远超预期,至少有两处舰体遭受严重破坏。相较于航母的整体规模,该损伤虽算不上重大,但考虑到美国当前疲软的造船工业能力,加之其追求精工细作的传统做法,这项维修工作可能需要耗费至少一到一年半的时间方能完成。
近防系统下方出现裂缝
据照片所示,"杜鲁门"号航空母舰的右侧第三部升降机区域遭受破坏,外部钢板已被严重损毁,其内里结构亦暴露无遗。若外观护栏出现变形现象,这可能干扰到升降机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舰载机的操作效能降低,如此一来,问题便显得尤为严重。此外,在舰艉侧部因连续挤压作用下,不仅管道出现显著变形,舰体表面亦展现出挤压裂痕,其修复工作犹如修复车辆的刮擦损伤,均需达到平整无瑕的状态。由此判断,后续的工作量预计也将相当繁重。
基于现有可见图像评估,撞击事件似乎发生在外飘甲板之下,从而确保了航母甲板上的舰载机能够正常进行起降作业。然而,若升降机遭受重大损害,则高度可能干扰其运作效能,舰体面临因挤压而产生裂隙的风险,特别是在恶劣海况中,此类情况尤为突出。尽管如此,航母在常规航行状态下应尚能维持正常运行。鉴于此,美军特地向公众公布了“杜鲁门”号航母在撞船事件后的行动细节,特别是在地中海区域进行舰载机飞行训练的情况,包括记录了弹射起飞及阻拦着舰的过程。确实,甲板并无问题,但拍摄角度未特意聚焦于受损的右侧舷部,从而未能揭示舰载机起降时的出动效率变动情况。
3号升级机和舰尾
升降机部分撞烂
撞船后放飞舰载机照片
作为全球顶级的航空母舰之一,“杜鲁门”号为何会与货轮发生碰撞,并且造成的损害似乎颇为严重。若直接将受损战舰返航至香港进行维修,原先规划的红海行动势必遭遇挫折,且在当前美国海军面临舰艇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后续能否调派其他航母执行任务,确实令人感到困扰。实际上,此次船舶碰撞本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发生。然而,美国海军因自视全球主宰者,对航母在海洋中的特权认知导致其未开启AIS信号,此举等同于在海上隐身,故意营造碰撞的风险。
该事件于2月12日接近午夜时分发生,美国一艘满载10万吨的“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在埃及塞得港邻近水域与一艘5万吨级的“贝西克塔斯-M”号货船相撞。尽管公众普遍认为此次事件仅造成了轻微的外部损伤,但航母遭受货船撞击所引发的实际损害却显得颇为尴尬,以至于美军一度难以启齿向外界展示受损的照片。仅指碰撞导致了水线以上的损害,并未引发舰体渗水,舰载飞机及船员均未遭遇伤害,尤其重要的是,核反应堆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两船相撞
"贝西克塔斯-M"货船
相较于美军所述,通过对比多次照片的实际评估显示情况更为严峻,《玉渊谭天》基于公开信息进行了动画复现。当时,“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正处于驶入苏伊士运河的准备阶段,而“贝西克塔斯-M”号货船刚刚自运河中驶出,两船呈现相反方向航行的状态。鉴于美军管理疏忽,未开启AIS信号以实现隐蔽,正经由运河的“贝西克塔斯-M”号船只并未预见会与航母遭遇。0.6然而,对于5万吨级排水量的船只而言,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规避风险确实极具挑战性。
货船右侧与航母右侧下方紧密交汇,两艘合计15万吨的巨轮正面相撞,钢板间的强力接触引发火花纷飞。幸而货船及时采取行动,否则两船将不可避免地正面对撞,导致货船甲板严重受损,所幸损害尚在可修复范围内。无疑,从经济角度来看,民用货船的价值显然低于军用航母,但其在实际作战部署中的战略价值同样不可忽视。这一事实似乎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美军的专业素养出现了偏差,还是过分自信导致了此类看似低级的事件发生。此外,苏伊士运河作为全球航运的重要动脉,美国军方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与责任担当,若发生核泄漏事故,则后果将极为严重。
两船相撞
航母受损部位
货船受损
在军舰的设计阶段,即考虑到容许其在遭受战斗损伤后仍能继续履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在核动力运作与舰载机操作均无异常的情况下,于低强度冲突中应能妥善应对,故目前尚不明朗的是,“杜鲁门”号是否会因需返航维修,抑或带着损伤继续遵循既定部署计划。
受伤后展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