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同胞魏明仁“硬核爱国”,在台湾建毛主席纪念馆,举共产党党旗

科技社学 2025-01-07 11:06:44

文|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近年来,台湾地区愈发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而在彰化县的某一处,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他在大街上高调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高举五星红旗,而与之一起迎风飘扬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党旗。

甚至还不惜成本,在台湾修建毛主席纪念馆,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为在台湾“胆大妄为”?

红色烙印下的成长

实际上,做出这一举动的并不是外来的力量,也并非“潜伏”的神秘人物,他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企业家。

他是一个在红色家庭影响下成长、用实际行动反对“台独”、努力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的爱国者。

对于他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并非“胆大妄为”,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使然。

1957年,魏明仁出生在台湾南投县。

尽管他的生活起点距离祖国大陆的距离横跨一道海峡,但血脉的根源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他的祖籍在福建漳州。

这样的渊源或许只是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片段,但在魏明仁家中,它却是代代相传的民族身份认同。

魏明仁父亲的身影尤其鲜明,他是台湾早期红色组织“读书会”的一员,身在敌后的地下工作者。

那是1940年代末的台湾,国民党溃败之后,急于在岛内控制局势,以血腥手段为武器,大肆逮捕我党的地下组织。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读书会”被破坏,许多成员或被捕或流亡,魏明仁的父亲凭借小心谨慎,躲过了一场劫难。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内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从未熄灭。

家人和生活固然重要,但“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这一认知,更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种信念通过耳濡目染,早早地种在了魏明仁的心中。

在他看来,家庭的红色记忆不只是父亲的个人选择,而是民族大义的传承。

在那个“台独”思想开始萌芽的年代,魏明仁并没有被毒化教材洗脑。

他从小就知道台湾与大陆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他也知道,这片土地从来都只是中国的一部分。

思想的觉醒与困境中的抉择

在台湾社会的环境下,魏明仁注定无法拥有一条轻松的成长道路。

高中时期,他不得不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那个年代的台湾,国民党掌控了一切,不管是教育还是政治氛围,极端的立场都是无所不在的。

尤其对于年轻人,国民党更是希望他们完全接受这种思想灌输,然而,魏明仁并不是一个轻易被洗脑的人。

他无法认同这些教条化的宣传,因为父亲的教导始终提醒他,历史不能被篡改。

因此,即便身在其中,他的内心却从未真正归顺国民党,而当兵退役后,他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彻底与国民党划清界限。

他销毁了所有与国民党相关的个人资料,试图从形式到心理都完成一次真正的“决裂”。

可是,想在台湾社会单靠情怀与信念推动改变,未免过于天真。

魏明仁很快意识到,要想为民族复兴和两岸统一贡献力量,首先得有足够的资本和独立性。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行动力。

他选择了一条艰苦但清晰的道路——从底层奋斗,靠自己的能力积累资源和影响力。

经过多年的拼搏,他终于创立了“台湾精技营造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对于魏明仁来说,事业成功从来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经济独立带来的,是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他的热爱,始终与祖国统一紧密相连。

寻根大陆:两岸一家的信念加深

2015年,魏明仁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第一次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这是一次名为“大道之行·寻根之旅”的文化活动,魏明仁作为台湾武庙弘道团团长,带领团队从台湾来到陕西富平。

他们在这里祭拜黄帝,参观兵马俑,沿着历史的脉络重新追寻两岸的文化根基。

这一次的旅程,不仅让魏明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与大陆的不可分割。

这趟旅途对魏明仁来说意义非凡,站在黄帝陵前的那一刻,他心中涌动的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仰,更是对两岸未来的憧憬。

在台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错误的教材和“去中国化”的宣传误导,对大陆的认知充满偏见和误解。

而魏明仁却明白,只有让更多人意识到两岸的文化共性和血脉联系,才能从思想深处化解对立。

回到台湾后,魏明仁并未把这趟旅程当作一段普通的经历,而是将它视为使命的开始。

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岛内的爱国活动,带领更多台湾民众了解真实的历史,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下一步目标——用更直接、更持久的方式为两岸统一贡献力量。

2016年,魏明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自己的地产打造一个爱国教育基地。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而是一次彻底的实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通过法律程序取得了彰化县碧云禅寺的所有权,并将其改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社会主义民族思想爱国教育基地”。

基地的建立,既是魏明仁个人信念的延续,也是对台湾社会的一次正面冲击。

在岛内“台独”声音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他却在这里高举五星红旗,向民众展示毛泽东思想与红色文化。

这种行为不仅需要资金与资源,更需要巨大的勇气,魏明仁很清楚,他的举动注定会引发争议,甚至可能招致打压,但他并不在乎。

对他来说,这一切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或地位,而是为了传递一个信号。

台湾并不是那些不友好势力的专属领地,这里仍然有许多爱国的声音,仍然有许多人在为两岸统一努力。

他相信,通过基地的建设与活动的展开,可以逐渐让更多台湾同胞认识到“一个中国”的真相。

2017年元旦,他发起了一场特殊的“誓师活动”,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台湾各地的数百位爱国人士参加。

升旗仪式结束后,他们齐声高呼,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对民族统一和祖国复兴的热切期盼。

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参与活动的人大多是台湾本地民众。

他们有的是普通的工人,有的是退伍军人,还有一部分是虔诚的宗教信徒。

对于这些人来说,魏明仁的基地不仅是一个爱国教育的场所,更是他们发声的平台。

从红色教育到两岸认知的桥梁

魏明仁深知,单纯的活动和仪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误解与偏见。

为此,他将碧云禅寺改建后的核心部分设为毛主席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历史展览,更是一个思想传播的阵地。

在这里,陈列着毛主席的照片、革命历史资料以及许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展品。

对于许多台湾民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内容。

长期以来,岛内的政治环境让不少人对历史的认知被错误和刻板印象所覆盖。

而魏明仁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展览,让民众能够看到另一个被刻意隐瞒的大陆形象。

纪念馆的展示不只是静态的,他还亲自为前来参观的人进行讲解。

在魏明仁的讲述中,毛主席不仅是一位革命领袖,更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象征。

他强调,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息息相关,没有祖国,就没有台湾的未来。

对于前来参观的青少年,他格外用心,通过互动和交流,引导他们认识真正的历史。

这些努力不仅让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台独”并不是台湾唯一的选择。

魏明仁用他的基地作为桥梁,试图在两岸关系中建立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他相信,文化的认同是统一的基础,而文化的割裂则是问题的根源。

多次收到阻碍

然而,在台湾建设一座红色基地,注定不会是一件平静的事情,从基地建成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为“台独”分子眼中的“眼中钉”。

他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试图阻挠魏明仁的活动,每次升旗时,都会有人在基地外制造噪音,试图干扰仪式的进行。

甚至有人举着侮辱性的横幅,大喊“滚回大陆”,试图通过羞辱迫使他停止活动。

更大的压力来自台湾当局,民进党政府视这个基地为“亲共”的象征,不断通过司法手段对魏明仁进行打压。

他们以基地是“违章建筑”为由,多次下达拆除令,并切断了基地的水电供应。

在2018年,魏明仁的爱国基地最终被迫拆除,然而,这并没有让他屈服。

在基地拆除的最后一天,他依然坚持升起五星红旗,并对着旗帜致敬,这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抗争。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还利用媒体对魏明仁进行污名化,他们指控他“偷税漏税”,甚至试图通过舆论抹黑他的个人形象。

讽刺的是,在几年之前,魏明仁还曾被表彰为“优良纳税人”,这些明显的政治打压并没有削弱魏明仁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自己所走的道路。

魏明仁从未掩饰他的愿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看到五星红旗在台湾的天空中永久飘扬。

他始终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便是在“台独”势力猖獗的地方,爱国主义依然可以生根发芽。

结语

魏明仁的爱国基地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他的精神却没有因此消散。

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他曾用一面面鲜艳的红旗、一场场庄严的仪式,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爱国之火。

或许有一天,当两岸真正实现统一,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会记得这个敢于“逆行”的台湾人。

他是魏明仁,一个用行动书写信仰的爱国者,一个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足迹的普通人。

他的坚持,是对统一最执着的期盼,也是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

参考资料:环球网——绿营突袭爱国基地 魏明仁:“台独妖孽”要扯五星红旗!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 2025-01-07 22:56

    对这种爱国人士要支持,直接请来大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