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瘟疫后惧怕”是什么?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噬一样;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使受难者身心同时受到创伤;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恐惧的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等亲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比孩子的惧怕更深,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2、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灾后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直面灾难,心理援助
(1)让被干预者知道他们出现一系列强烈的哀痛、恐惧、抑郁、焦虑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
(2)鼓励被干预者向家人或朋友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3)无条件的接纳,并鼓励被干预者哭泣、诉说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
(4)陪伴在被干预者身旁,关怀和理解被干预者;
(5)帮助被干预者接受现实,重新坚强的面对生活,教会被干预者建立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
(6)协助被干预者开展一些能带给他们成就感、建立自尊的活动;
(7)尽可能提供一些让当事人感到安全的措施(如某些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友善的环境);
(8)提供必要的生活与物质上的帮助,以及必要的贴心照顾,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9)鼓励被干预者积极参与各种工作或集体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疏导被干预者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10)切忌死缠着被干预者讲那些关于失去了亲人如何看待人生之类的大道理;
(11)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12)必要时在医生的建议下配合药物治疗。
专家解惑——针对多数人的心理障碍
一、灾后的应激反应
情绪不稳,容易出现震惊、愤怒、内疚、易怒等情绪反应,也有人的情绪会处于压抑状态,表现得麻木不仁,看似没有波澜,但其实他们的问题更加严重;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经常做噩梦,总是记起灾难场景,以及与它有关的人和事;人际交往上也出现障碍,变得沉默寡言,闭门不出,不愿意与亲友交谈,过度保护自己。
躯体上也会表现出病征,比如失眠,紧张,某个器官无故疼痛,食欲下降等等。易疲倦、记忆力减退。莫名的心跳加速、出汗、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二、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保持镇定和冷静,有什么样的作用?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三、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
(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过于担心。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
(2)“我没事,我挺好的。”——隐藏感觉。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
(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或从事些体育活动;
(2)保证基本饮食,充足的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4)不要隐藏情绪,试着把感觉说出来,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
(5)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6)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如何调整灾后心理状态?
一、作为陪伴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后幸存者交谈的技巧?
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
要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是发疯了。
•事情不会总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二、我没有救下我的亲人,如何减少负罪感?
在严重的灾难之后,人们比较容易出现内疚或负罪感。人们会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那个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亲人死亡对幸存者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因此有上述提到的负罪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通常这些反应都会在一个月之内缓解,若一个月后,这种负罪感仍强烈存在,则需要寻找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三、亲人丧失后,该如何承受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
(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失去亲人的事实;
(2)埋怨:有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在沮丧过程中,可有以下一些心理自助方法:对于丧亲者而言,出现以上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若以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应当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哭泣、向他人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
灾难后,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
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
(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其次,需要更关注以下在灾害中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
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第三,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4)要正确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我们重建家园。
(3)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4)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附: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
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
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若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如何克服震后恐惧心理?
一、我一直无法安睡,处于惊恐中,我该怎么办?
地震之后,出现恐惧、担心、失眠等心理反应是正常的。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出现这些情况,首先应当尽可能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其次应当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另外,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则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灾后尽管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若有上述情况发生,则需要寻求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二、 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必须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
如前所述,人们在严重灾难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诸如恐惧、悲伤、愤怒等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但若感觉到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或者同时具有如下表现,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则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1)彻底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对创伤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记忆;
(2)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现场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灾难有关的话题、场所、活动,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公众号:治愈系创伤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