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我们准备好了没?

七号草堂 2025-04-17 14:12:32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我们可以看出:

一、中国历史上两次成功收复台湾的案例(郑成功1662年驱荷、施琅1683年统一)均证明,军事行动的成功离不开长期准备与多维策略的结合。

情报与天时:施琅在康熙年间为攻台筹备近20年,通过间谍渗透掌握台湾兵力部署,并深入研究台湾海峡水文气象,最终选择夏季逆风期突袭澎湖,打破郑氏集团防御惯性13。郑成功则通过内应获取荷兰殖民者布防弱点,结合潮汐规律奇袭鹿耳门12]。

民心与分化:施琅战后优待俘虏,允许其返乡并发放粮饷,瓦解台湾军民抵抗意志;郑成功收复后推行屯田、兴办教育,强化治理认同12]。历史表明,军事胜利需以民心争取为根基,而现代统一更需综合运用非武力手段。

二、当代准备:军事与非军事手段的融合

军事硬实力的全面升级

封锁与压制:解放军已实现对台海200海里实控,形成“围岛铁桶”态势,并通过常态化巡航压缩台战略空间10]。近年演训中,火箭军精准打击、航母编队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可快速瘫痪台防御体系。

反介入体系:针对美国干预,中国发展反卫星技术、高超声速武器及核威慑升级(如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的讨论),确保对美战略平衡。

非军事手段的精密布局

经济与网络战:大陆占台出口总额42%,依赖关系可转化为制裁杠杆。战时切断台电力与网络系统,既可阻断其动员能力,又可主导舆论引导。

民心工程:通过惠台政策争取基层民众,同时分化台政治精英。如对台农渔产品采购、青年就业扶持,削弱“台独”社会基础。

三、国际博弈:美国的介入与中国的反制

美国“以台制华”战略的核心是成本强加,但中国已构建多重反制机制:

外交围堵:172国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美盟友体系内部分化(如东南亚国家拒选边站)。

军事威慑:在南海人工岛礁部署反舰导弹、战略核潜艇巡逻西太平洋,形成对关岛美军基地的“区域拒止”9]。美国印太司令部宣称“2027年解放军将完成攻台准备”,实则暴露其焦虑——中国正以不对称战力(如无人机群、电磁脉冲武器)抵消美军传统优势、。

四、未竟之问:短板与风险

治理真空的挑战武力收台后若直接实施“一国一制”,可能引发政治震荡。需预案接管台行政体系、改造司法教育系统,避免出现“乌克兰式”游击抵抗、。

国际制裁的韧性西方可能发动对华金融战、能源禁运。中国需强化中俄能源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并扩大金砖国家合作缓冲风险9]。

五、结论:多维“准备”已就绪,时机选择在谋势

从历史经验到现代部署,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层面已形成系统性攻防能力。但真正考验在于战略定力——以“围而不打”促内部裂变,以“极限施压”逼美退缩,方能在代价最小化中实现统一。正如围棋智慧:“落子之初已定终局”,今日之准备,正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5-04-17 14:20

    祝祖国早日收复湾湾,他们蹦哒不了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