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少国疑时的拉拢,到亲政后的防备:记正统年间的大明宗室政策

楼哥看明史 2023-05-16 13:51:37

前言:自太祖朱元璋将宗室亲藩的职责定为“藩屏国家”以来,大明亲王们的地位历经洪武朝的辉煌,建文朝的惨淡,永乐朝的回光返照后,终于在宣德朝定型: “由国之柱石转变为国之蛀虫”。

宣德年间,面对越来越多的龙子龙孙,宣宗对低级宗室的品级、冠服、婚礼进行了新的规定,以便于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那么进入到明英宗正统年间之后,朝廷对于宗室又有哪些新政策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

宣宗朱瞻基剧照

对宗室的优待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年仅三十七岁的宣宗朱瞻基驾崩,遗诏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由于新天子年幼,宣宗唯恐朝中出现“主少国疑”,乃至权臣把持朝政甚至篡位的可能性,在遗诏中要求凡是国家重务,都需要皇太后张氏和皇后孙氏同意之后才可以施行。

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养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当年宣宗在世的时候,灭汉王、废晋王,削秦王、削楚王、削蜀王,一时间宗室人人自危,纷纷主动上交护卫以换取平安过关。但是现在皇帝换人了,原来的高压政策自然无法再执行下去。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新天子,必须要对宗室予以笼络,以避免他们心生异心。

张太后剧照

无嗣亲王及公主的祭祀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闰六月,小皇帝给行在户部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从每年结余的商税钞课中预留一部分让光禄寺购买果品,给亲王和公主坟园祭祀所用。

丁卯,命行在户部移文应天府,岁于所属量存商税钞课支给光禄寺买办果品,供奉先殿并各王、公主坟所时节祭祀。—《明英宗实录卷十九》

这里我们要做一个说明,一般来说各地亲藩包括公主,自有其后人祭祀。但本朝有不少无嗣的亲王以及公主,包括太祖第十二子湘献王朱柏、第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第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栋,仁宗第四子蕲献王朱瞻垠、第八子滕怀王朱瞻垲,以及太祖第三女崇宁公主、第四女安庆公主、第五女汝宁公主、第九女寿春公主,仁宗第四女德安公主、第五女延平公主、第六女德庆公主。

之所以会出台这项新规定,是因为这些人的祭祀由其王府或者公主府的遗留官员负责,往往都不尽如人意。就在两个月前,安惠王坟园守坟典仗王隆私歛校尉银钞办理祭祀,引发了其他宗室亲王的不满。皇帝为此特意让礼部制定了祭祀标准,并由朝廷出钱购买祭品。

至是,礼部奏请每岁六祭。每祭羊、豕各一。香四两、烛十二对、帛一束、果五品、酒二瓶,永为定例。从之。—《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宗室待遇普调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二月,英宗下了一道圣旨,将各地宗室,包括亲王、郡王、将军及仪宾岁禄中的折支禄米钞:“每石增十贯”。明代宗室的岁禄,《皇明祖训》中予以了明确规定:

至是户部议更定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及仪宾六百石,郡君及仪宾四百石,县君及仪宾三百石,乡君及仪宾二百石。—《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然而这个岁禄里面很有猫腻,比如亲王之中秦王的一万石岁禄是全支本色米,而沈王的一万石岁禄之中本色米却只有六千石,剩余四千石则要折合成大明宝钞发放。在明初的时候,一贯大明宝钞可以买到一石大米,算是相当值钱。但到了永乐年间,三十贯大明宝钞才能买到一石大米,宣德年间甚至涨到了五十贯。

我们还是以沈王为例,如果按照洪武朝的汇率,沈王的岁禄就是六千石本色米加四千贯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实际折合为六千一百三十三石,在宣德年间更是只有六千零八十石。这样一算,所谓的大明宝钞就和废纸差不多。

大明宝钞

如果按照永乐朝的汇率,相当于折色禄米为十二万贯大明宝钞,到了宣德年间可以购买二千四百石大米。现在皇帝每石增加十贯,相当于从十二万贯增加到十六万贯,约合三千二百石本色米,基本可以等同于一万石岁禄。

当然以朝廷的尿性,大概率用的是洪武年间的汇率。不过即使如此,也相当于增加了八百石的采购力,对于王府待遇来说也是极大的改善。

对宗室的防备:

然而随着英宗日渐成长,皇帝对宗室的提防之心也越来越盛。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初,实际执掌朝政八年之久的太皇太后张氏病危,向大孙子提出想见一见亲儿子襄王朱瞻墡。

张太皇太后是仁宗朱高炽的原配,生有三个儿子: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其中宣宗和越王已经去世,而襄王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就藩以来,已经有整整十三年没有回过京师。

明英宗与太皇太后剧照

洪武、永乐两朝之时,亲王可以赴京朝觐。但是等到宣宗即位之后,这项成例便被废除。襄王在宣德年间也曾经多次请求朝觐,均被宣宗拒绝。太皇太后也许是想在临终之前,再次恢复亲王来京的祖制,故而其在遗诰之中特意强调诸王可以继续来京。英宗对此当然非常紧张,特意借礼部尚书胡濙的口,警告在京文武百官不得私自交通亲王。

戊寅,礼部尚书胡濙言祖宗时凡诸王来朝,文武官私谒及宫府僚属往来交通者有禁。今诸王将至,请申明禁约。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九十八》

自此之后,英宗让姑父驸马都尉井源掌宗人府印,对各地宗室实施了严格管理。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四月,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夏裕对各地王府官员提出了弹劾。大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对王府属官非常重视,都是调取“选学行老成之士”充当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官。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然而随着亲王地位的下降,原来的香饽饽也成了烫手山芋,有点出息的进士谁都不想去亲王府做官。实在没办法去了王府,也都千方百计借着“赍表奏事”的机会去京师遛弯。在夏御史的弹劾之中,这些官员经年累月“未得回府”,只顾着游山玩水,把正经的辅导职责丢在一边。英宗也觉得这样不像话,命各地王府今后不许派长史、教授这样级别的官员赴京。

近年以来,赍表奏事一概遣出。经年累月未得回府,虚旷职业。乞敕诸王府今后宜遣他官,庶辅导得以尽职。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轻慢亲王

不过有的时候过犹不及,眼见得朝廷对宗室的态度又恢复到宣德年间,各地官员们也都纷纷对亲藩轻慢起来。

比如巡按御史阎宽前往湖广荆州府查案,除了多吃多占之外,还在审决罪囚之时托疾不出。单单如此也就罢了,阎御史还胆敢轻慢辽王,遭到了十三道监察御史的弹劾。三法司给出的裁决是“赎杖还职”,也就是出钱免受杖责重新回去做官。

湖广荆州府

不过在皇帝看来,宗室确实要打压,但是面子还是要的,像阎宽这样明目张胆怎么行?于是英宗下旨不许赎杖,打完以后直接发配辽东充军。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九月,针对朝廷内外官员去王府之时敲诈勒索的风气,英宗特意对礼部尚书胡濙强调今后使臣到了王府以后不许索贿,违者处死。

若有仍前需索者,三司并巡按御史体实来闻。不分内外大小官员人等,正犯处死,全家发戍边方。其三司御史知而容隐者,治以重罪!尔即移文各衙门官员人等,一体知悉。—《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结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宗和其父宣宗很像,对待宗室都很苛刻。宣宗的两位亲叔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个全家陪葬,一个郁郁而终。而英宗对待他的亲叔父襄王朱瞻墡也不遑多让。当初有人密告襄王呼道士萧道真扶鸾,其中还有“天数玄玄,妙不可言等语”,意思就是暗示他要造反。这事幸亏被太皇太后给压了下来,不然朱瞻墡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新继位的景泰帝朱祁钰一改其兄的刻薄,对宗室大派利是。甚至于英宗南宫复辟之后,以叔父襄王为榜样,展示了自己对之前所作所为的“反省”。这些当然都是后话,我们放在后面的文章中再讲。

1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3-05-17 13:20

    打压宗蕃,是皇帝和文武官员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