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03年深秋江西毛家村的一间农家小屋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数十位村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具外表发黑但完好无损的"木乃伊"。
谁能想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竟然真有人用千年前的方法保存逝者遗体?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切竟源于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承诺。
究竟是什么样的约定,让这位年轻人冒着被乡邻唾弃的风险,也要坚持完成这个看似荒谬的决定?

要说这位让儿子"破费周章"的老人家,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
1925年林观荣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你以为他是个传统的老农民?那可大错特错了!
林观荣骨子里住着一个求道者的灵魂,这让他和其他农民有着天壤之别。
家住灵山脚下的他,干完农活就往山上的寺庙跑,活脱脱一个"寺庙常客"。

说来也怪他不为当和尚,就为听经论道这种纯粹的求知精神,连寺里的大师都连连称赞。
不仅如此这位"另类"农民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吃起了全素。
家里特意准备两套餐具,一套专门给他用,这讲究劲儿搁现在都算是个"佛系"生活典范了。
但最让人佩服的,是他那颗善心。
看着信徒们每逢下雨就在泥泞的山路上跌跌撞撞,他二话不说一个人扛起了修路的重任。

几年时间一趟又一趟地往山上搬运花岗岩,硬是在陡峭的山路上修出了两千多个台阶。
两公里的山路啊,这得累断多少根骨头?
可林观荣从不叫苦,就这么默默地干着。
村里人都说他是"大善人",可他总是笑呵呵地摆摆手说:"不过是随顺因缘罢了。"
每年还要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寺庙的香火钱。

这样一位虔诚的信徒,难怪临终前会有那么特别的要求呢。
就是这样一位善良朴实的老人,却在2000年2月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天林观荣突发脑血栓,被紧急送往医院。
儿子林上水守在病床前,看着平日里硬朗的父亲突然卧床不起,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更让人揪心的是,父亲整整二十天都没说一句话。

但林上水知道父亲的意识还是清醒的,因为每次他来父亲的眼神都会跟着他转动。
直到那天父亲突然拉住他的手,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出了那个让他震惊的要求。
"上水啊我走后你一定要按'坐缸'的方式安葬我。"
这话像一道惊雷,把林上水给劈懵了。
"坐缸"?这不是古书里才有的葬礼吗?谁还会用这种方式?

可看着父亲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林上水又不忍心拒绝。
于是一场疯狂的寻缸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你们想想现代社会上哪有人专门定制能装下一个人的大瓷罐啊?
林上水跑遍了当地的制陶作坊,好不容易才找到两个合适的大缸。
看到儿子这么上心,林观荣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0年3月在确认儿子一定会完成自己的遗愿后,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他握着儿子的手,眼里满是欣慰。
父亲走后林上水就正式开始了他那看似"疯狂"的承诺。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毛家村都炸开了锅。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封建迷信?"

"这不是糟蹋死人吗?"
"林家这娃子怕不是被鬼迷了心窍吧?"
就连和林家交好的鞋匠和寺里的和尚,都纷纷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林上水压根不为所动,甚至还觉得这些议论声挺好玩的。
"我爸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个,我怎么能让他失望呢?"

说干就干林上水开始按照古法准备"坐缸"仪式。
首先在缸底铺上一层寿衣,又特意找来一张实木小凳子。
这可不是随便放的,得让父亲能稳稳当当地"坐"着。
然后是最关键的步骤,将上好的木炭和生石灰填满整个缸身。
看着林上水这么认真,有村民忍不住说:"这娃子是真孝顺,就是方式有点另类。"

填充的时候他小心得跟个"强迫症"似的,生怕漏掉一个角落。
最后他用桐油将两个大缸严丝合缝地封好,连只蚂蚁都别想钻进去。
这些细节林上水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可是父亲生前跟他说过无数遍的。
把装有父亲遗体的大缸安置在家里的小屋后,林上水松了一口气。
看着眼前这个大缸,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欣慰的笑容。

三年的等待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终于到了开缸的日子,整个毛家村的人都坐不住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怕是早就烂得不成样子了吧?"
"就是这大热天的,别到时候臭气熏天。"
可当缸盖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只见林观荣的遗体保存完好,就像睡着了一样,只是皮肤呈现出深沉的黑色。
这科学都没法解释的场景,直接把村民们给看懵了。
从那以后村里人见了林家的房子都绕着走,生怕撞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就连走亲戚都不敢来林家串门了,弄得林上水哭笑不得。
"不就是用点木炭和石灰嘛,这些可都是防腐的好东西啊!"

"再说了古人留下的方子,那可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林上水不仅没觉得委屈,反而还用石膏为父亲做了个塑像。
他特意把塑像摆在二楼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还做了个小巧的陶瓷像一起供奉。
每天早晚他都会跟父亲的塑像聊聊天,说说身边的趣事。
"爸您看我这孝心,够实在吧?"

虽然现在邻里还是不敢登门,但林上水觉得一切都值得。
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孝道不在于随波逐流,而在于尊重逝者的意愿。
这不就是父亲一直追求的"一心向善"吗?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