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不是一段旅程,旅途的距离并不是步履丈量过后的距离,而是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呼吸都是生命脉动的延续,不可轻言放弃。
人生的路虽然只能靠一双脚丈量,但是每一步都充满着不同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简简单单的活着,虽然对生命的珍惜,内心却还是有一丝五味杂陈。
所以在经历了五十五个年头后,我们能对生命做出的最好的交代就是:话少点、事少点,哪怕自己这一生简简单单,也不会有遗憾。
少说少错,多看看周围,学会聆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吧,这些才是人生过后的沉淀与感悟吧。
谨慎人际,听其言观其行。古语云:“耳听为虚,眼看到实。”
人的嘴上三分话,七分事,纵然人也不是铁打的,也会绵软了心肠,无法不留情面的让你想信他的每一句。
人对人的伤害其实有时候并不见得故意的,只是人的内心有时就是无法自已的喜欢张扬与表现。
所以,在和别人交往中,我们更应该谨慎小心,听其言观其行,没有什么是他们没有说的,但也绝对有他们没有做到的,更应该记在心上。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人的教养是内在的,而家的富贵却外显在身。
有钱人家并不代表着孩子就一定懂得富贵生活,而贫寒之家孩子也未必懂得节俭生活和持家教育。
所以在哦我们交往中,不要用外表和财富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与品性。
交往中我们要做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不要太亲密,也不要太疏远,就像走路一样保持在一米开外最好。
一米之外不影响他人的个人空间,一米之内也可以听其言观其行,及时判断。
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里可能也只是他随口的一句话,而那个人又正巧就在旁边,所以这就成了那个执念般惦记在心上的事情。
这也就说明一些事情并不是无心的,有无心,也依旧会造成伤害。
人的自私与小气才是人生误解的根源,我们不能轻易原谅别人,因为他们伤害我们时可不是无意的。

人这一生其实幸福与痛苦是常态,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一样:我选择原谅你,是因为我的胸怀宽广,而你的内心还是小气自私的。
对于这种人的心态,我还是无法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与原则,有原则强调的是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是双方关系之平等。
而底线则是不触犯,也是对彼此内心的一种保护。
人际关系中往往会忽视维护自己内心,可是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尊重自己,那他人也不懂,人际关系才会变得复杂而麻烦,因此人的内心很重要,所以保护自己也是生命中的一环。
有句话说:薪水不是你得到的薪酬,而是买断你一年的时间。
时间才是生命里最珍贵宝贵的,希望大家都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时间,也许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幸福与痛苦本就是人生常态,而至于是否算得上幸福,是看自己内心是否满足满意罢了。
幸福定义有很多种,但大多都能体现自身利益及获得感,若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或需要的东西,那便会感到痛苦、烦恼、悲伤。
但也不过如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心态,不要觉得全世界都是敌人,不要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接受自己,这种心态往往会令自己更加痛苦。
所以想要做到幸福就更应修善自身,稳固内心。
听说好坏、眼看问题。“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人对人的认知往往是先听后看,再听再看,反复验证下才发现其中的问题。
有时自以为看人比较准,其实不过是自身差异问题所造成,若是对方真的优待你,你更应当知道其中真假的善恶,有标准不走歪路才算优良人德。
人生需防护,感情尤需自持不贪婪,不自作多情。若是不愿吃亏上当,那么保护好自己才是首要之务。
结交朋友,要重在益处,不要强求互利。认清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更要明确私下与他人行为有所不同的一种人际沟通状态。
毕竟“无求则无邪”才是真的正确认知,你若不求,那么自然他人也不会有所图就没有欺骗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双城模式发展下比较完美的人际理解状态。
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也要确定好自己所拥有欲获得的东西,以照亮前路人生。
人生五十五年后,话少事少,整体简单直接的人生模式更是有效选择,更能够保证自我实现更高等级状态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