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与德国和苏联恩怨情仇,二战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真是可怜又可恨

魚跃龙门 2023-04-17 19:28:57

二次大战期间,波兰是受纳粹入侵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当时,这个国家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从地图上消失了,600 万人丧生,占人口的 17%。大多数城市,不仅仅是首都华沙,大部份地方都变成了废墟。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正式承认波兰的独立,后者根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瓜分了以前属于德意志帝国的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失去了部分领土,德波外交关系在整个 1920 年代经历了动荡。

为了面对德国人入侵的可能性,波兰在1921年毫不犹豫地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从而加剧了战后德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孤立。

随着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以及他于 1933 年 1 月 30 日就任总理一职,波兰人担心未来可能会因边界问题与德国发生战争。

尤其是纳粹多年来通过他们的宣传机器宣传,结束凡尔赛条约的工作并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隔绝的德国人居住的土地的想法。

另一方面,波兰人对法国人对德国重新武装和违反凡尔赛条约的漠不关心表示不满。

此外,法国从1929年开始采取防御方式应对未来的任何德国威胁,在与德国、瑞士、卢森堡和意大利的边界上建立了防线,即马奇诺防线。

面对这种情况,波兰求助于1934年1月26日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避免了双方爆发战争。

根据该条约的条款,波兰和德国承诺在未来十年内维持双方之间的和平,并以和平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所有分歧。

此外,波兰担心未来可能与苏联发生战争。为此,波兰人毫不犹豫地与斯大林签署了另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以期维护其国家的独立性,并使其远离未来可能动摇欧洲大陆的任何争端。

这些协议并没有持续多久。1939 年 8 月,德国人和苏联人在首都莫斯科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由于阿道夫•希特勒违背诺言,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破裂,同月17日,波兰与苏联签署的协议土崩瓦解,恰逢苏联军队开始对该国东部地区进行干涉。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在黎明时越过波兰共和国几乎全境,从而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

"摧毁波兰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目标一定不是到达某个标记线,而是摧毁生命力。即使在西方爆发战争,我们的首要任务也必须是消灭波兰。为了宣传目的,我会给出一些战争爆发的原因。不管可信不可信。获胜者不会被问到他是否说了实话。在与战争的开始和进行有关的事情上,决定胜负的不是法律,而是胜利。要无情,要残忍。"﹣这些话是阿道夫•希特勒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署前夕的一次指挥官会议上说的。

德军于1939年9月1日凌晨4:35开始军事行动,轰炸维隆。这次袭击发生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向韦斯特普拉特军营开火前几分钟。

与此同时德军地面部队已经突破了波军防线,并与每天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前进。与波兰交战的德军共有44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以及1900余飞机,2000辆坦克,共计88万余人。

波兰方面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9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共计约100万人。

德军88万机械化步兵师以每天60公里向波兰腹地前进,仅仅3天的时间,波军被歼灭了3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德军的代价却只有150人阵亡。波兰的骑兵甚至还不知道坦克的含义,认为只是锡纸包起来的伪装物,可以轻松击败。

德国的成功得益于在所有类型武器上的决定性优势和战术的使用,即“闪电战”。

它包括许多装甲部队在选定地点的袭击,通常是在波兰军队的会合点。面对包围的威胁,波兰军队被迫撤退,经常被占主导地位的德国空军打得瘫痪。

9月3日,英国和法国与波兰结盟,向第三帝国当局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将其军队撤出波兰领土。

在遭到拒绝后,两国政府与德国开战。尽管向德国宣战,英法军队并没有对第三帝国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

因此,波兰在与德国的冲突中仍然孤立无援。

9月16号波兰政府逃出波兰。

1939年9月17日,一个坏消息消息传到了在德军猛攻下苦苦挣扎的波兰。

超过 600000 名苏联军队开始在波兰东部边境进攻波兰。波兰军队以德军为主要敌人,制定了所有的防御计划,但除了只有两万边防部队外,几乎没有针对苏联的反制措施。

波兰军队开始被来自四面八方的苏军进攻所淹没,几乎没有抵抗就土崩瓦解。

10 月 6 日,波兰的所有抵抗结束,德国和苏联军队根据 8 月 23 日达成的互不侵犯条约夺取了他们的领土利益。

在此期间,两国共同在波兰举行了胜利大阅兵,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布列斯特东部举行。

这座城市几天前就已经被德国人占领了,第 19 军团司令、闪电战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和苏军指挥官谢苗•克里沃申一起参加了仪式。

两人握手合影,嘴角挂着微笑,世界人民看到一个极左的共产主义国家和一个极右翼的极权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感到震惊。(而且谢苗•克里沃申是纳粹痛恨的犹太人血统) 。

阅兵前后,两国军人互送香烟和纪念品,合影留念,营造了非常友好的氛围。

甚至在一个月前两国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上,与德国交战的英法两国也被吓了一跳,但也无能为力。

波兰距离其西欧盟国的边界数千公里,两国刚刚动员和招募士兵,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英国想到了未来与苏联合作的可能性,尽量不去挑衅苏联。

与此同时,被德国和苏联占领后的波兰正逐渐沦为地狱。

首先,德国强迫占波兰人口近20%的犹太人单独登记并佩戴大卫黄星。

此后,从1940年开始,华沙、克拉科夫等地开始将犹太人安置在隔都,这是所谓“最终解决”的先发制人措施。

结果,超过90%的波兰犹太人在战争中被纳粹杀害。

在苏联占领区,知识分子、军人和右翼领导人及其家人受到“特殊措施”的约束。

他们被运往包括苏联西伯利亚在内的各地集中营,据估计人数高达100万以上。在这些历史上最严重的事件之一是波兰士兵和知识分子种族灭绝(22000人),被称为卡廷森林大屠杀。

在那之后,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合作仍在继续。苏联在负担不起的情况下继续向德国供应粮食和原材料,而在东线拥有强大盟友的德国得以毫不犹豫地入侵西欧。

但是,正如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预料的那样,这种奇怪的合作是短暂的。

1941 年 6 月,德国在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行动中进攻苏联,打破了互不侵犯条约。

此后,两国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血腥战争,伤亡人数达数千万。

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政治残酷现实的一个鲜明例子,如果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可以与眼前的敌人联手。

其间,更让我们认识到波兰这样的弱国随时都可能沦为强国牺牲品的残酷现实。

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