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邓小平让朱镕基当副总理,却有人反对:他连中央委员都不是

帝哥说史 2025-02-23 23:03:02

1988年冬,邓小平第一次在上海过春节。彼时的黄浦江两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依旧辉煌,但国营商店的货架上却摆着积灰的“上海牌”手表,南京路上的霓虹灯因电力不足时明时暗。有一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陪邓小平视察上海,他指着黄浦江对岸的浦东滩涂说:“这里能再造一个香港。”邓小平在江风中点燃一支烟,未置一词,但目光如炬。

朱镕基

1990年,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朱镕基来给邓小平拜年,他再次提起了浦东的开发:“报告不理想,不敢报。”

此时邓小平放下茶杯,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怕,报嘛!”

这句看似平淡的鼓励,实则是改革派冲破保守势力阻挠的冲锋号。当夜,朱镕基办公室的灯光亮至凌晨3点,他亲自修改的《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带着墨香飞往北京。

过完春节后,朱镕基再一次得到了邓小平的鼓励:“我一贯主张胆子要放大,这10年以来,我就是一直在那里鼓吹要开放,要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可怕的,没什么了不起。因此,我是赞成你们浦东开发的。你们要多向江泽民同志吹风。”

邓小平

朱镕基听后却说:“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提起来的,因为这层关系,让上海向中央要政策不太好意思,怕兄弟省份有意见。”

邓小平决定亲自去做工作,1990年2月17日,他回到北京后,对政治局的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江泽民同志是从上海来的,他不好说话。我本来是不管事的,我现在要说话,上海要开放。”

4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这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从此以后,上海焕发出新的活力。

朱镕基用行动向邓小平证明,他不仅能画蓝图,更能啃硬骨头。当上海的一位老干部抱怨浦东的拆迁影响民生时,朱镕基当场拍板:“3天内解决安置问题,否则我辞职!”

1991年春节过后,邓小平有了调朱镕基进京的打算,在他的推荐下,中央决定让朱镕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但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中央领导的质疑:“朱镕基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上海经验能管全国?”

面对这些质疑声,邓小平摘下老花镜,在烟雾缭绕中缓缓开口:“朱镕基只能当第一把手,不能当第二把手。”

这句话如同定海神针,让时年63岁的“政坛黑马”朱镕基完成了三级跳——从地方官直升国务院副总理,次年更破格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1992年5月,邓小平在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再次力挺朱镕基:“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懂经济。朱镕基就懂经济。”

邓小平进行视察

邓小平的力挺绝非偶然。1988年,朱镕基初到上海时,面对的是财政赤字高达30亿、马路坑洼如“月球表面”的烂摊子,他带着账本独闯财政局,发现国营工厂设备比日本落后10年,工人月薪不足100元。在竞选市长的演讲中,朱镕基自嘲“性格急躁爱批评人”,却立下军令状:“菜篮子不满,上海就垮台!” 3年后,上海蔬菜供应量翻倍,市民餐桌上的咸菜泡饭变成了鲜肉小笼。

朱镕基担任副总理后,再次以实际行动回报了邓小平的信任。1993年,当通胀率飙升至24.1%、银行间爆发“白条兑付危机”时,兼任央行行长的朱镕基祭出“十六条铁律”,三个月内收回违规拆借资金3000亿元。某省分行行长试图“变通”,在接到朱镕基的电话后冷汗涔涔:“再搞地方保护主义,我先撤你的职!”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朱镕基对着灵柩深深三鞠躬。一年后,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他上任前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面对数百支话筒立下誓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被外媒称为“悲壮宣言”的承诺,在随后5年化作世贸谈判桌上的智慧、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果决,以及“铁面反腐”的雷霆手段!

10 阅读: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