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天海间,一台台远控岸桥一字排开,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一辆辆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座座现代化港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海岸线上。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连接着上下游数以千万计的外贸企业和市场。多年来,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7席……种种迹象无不展现出港口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源:中国港口
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赋予了港口格外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人才自然也变得炙手可热。从港口运营、到管理、再到技术创新,各个方面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支撑。而纵观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世界第二大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等一项项具有开创性的港航成就,你会发现有一个名字几乎无处不在,那就是河海大学。
毕竟,遍览我国港口建设的辉煌历程,河海始终扮演着最为瞩目的角色——
图源:河海大学
港航纵横,谁领风骚?
2022年,全球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行。作为我国首例由国内科技力量联手打造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它集北斗导航、5G通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除了创造多项“国内首次”之外,还写下了许多“全球首次”的纪录。而这些首创之举,无一例外都有着河海大学的支撑。
图源:广东交通
然而,这只不过是河海助力我国港口建设的“冰山一角”。第一个风浪谱海洋工程水文规范公式、第一次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第一个核电站港口和取排水口布置方案……诸多港口建设的新中国“第一”,都出自河海之手。
循着这串“第一”回望,一切的开端定格在了1952年。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这一年,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悄然写下了第一笔:两院院士严恺先生在河海创办了全国首个水道及港口水利技术建筑工程专业,又在此基础上开办我国第一个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和军港建筑专业,奠定了港航相关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后来,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河海开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工程、海洋技术、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专业。自此,一大批港航相关专业在河海大学蓬勃兴起。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河海在我国港口建设及相关领域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领导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1988年,严恺先生在黄河壶口考察 图源:河海大学
20世纪50年代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建港研究工作的先河;60年代东南沿海海塘稳定研究,建立了莆田公式,为海岸防护国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70年代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研究,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新飞跃;
本世纪以来,围绕沿海开发重大战略,开展了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波浪-海工结构物-海床相互作用、港口航道工程泥沙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教师们在天津新港进行科研 图源:河海大学
一项项成果的诞生,一个个人才的涌现,都深深烙印在中国港航事业发展的辉煌史册上。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河海大学实力引领着全国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其显著地位,透过官方认证和各大榜单亦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印证——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所在一级学科“水利工程”2次入围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多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先后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首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在全国港航专业中率先通过了六年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近三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水利类一流专业排名中荣膺全国7星级,为全国30多个办学点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专业;在软科、校友会等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中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河海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居全国第一 图源:软科
而除了有目共睹的学科专业实力,如今河海在这一领域还汇集起了4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数十位省部级人才;建成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港航综合模拟平台、全国港航专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顶级科研平台。每一个数字、每一项第一,都是河海大学助力我国港口建设的“底气”所在。
图源:河海大学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培育与壮大正被迅速提上日程,而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便是其中一环。在航运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浪潮的冲刷下,传统港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席卷而来的时代潮流中,河海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志在万里,勇立潮头
想要从产业转型浪潮的淘洗中脱颖而出,先进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同样不可或缺。曾经,河海人为港航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的浪潮里,他们的身影依然坚定。时代在变、需求在变,而他们勇往直前的姿态却从未改变。
图源:河海大学
1980年,朱利翔选择到河海学习、成长。后来,他带领团队主动出击、提前谋划,一举拿下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工程项目,树立了境外工程勘察设计的成功典范,被巴方誉为“中国速度”。在他的带领下,中交四航院逐步成为国内首批“走出去”发展的企业之一,他的身影也随之遍布安哥拉、苏丹、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许多国家。
朱利翔,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1984届校友,现任中交集团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历任中交四航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等图源:河海大学
……
在河海,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老一辈河海港航人身上那种专业、进取、坚韧不拔的特质,也已为年轻一代所继承,引领着他们在学业之路上不断求索,直抵前人所在的“高度”。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河海大学首次获得全国金奖,而斩获此项殊荣的,正是由杜雨昂团队申报的《探伤专家——水利工程智能缺陷检测设备领航者》项目。该团队聚焦水工检测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研发出检、运一体的水利工程输水廊道缺陷检测系统,解决了现行水工建筑人工检修时精度低、效率低两大痛点问题。如今,这一成果已服务于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四省地市,在千岛湖引水工程检修项目等12项工程中得到应用,获得了企业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杜雨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 图源:河海大学
从校园出发,一步步走向“碧海蓝天”。杜雨昂的足迹,无疑也勾勒出了众多河海学子共同的选择。这些新一代的河海港航人,在科技创新、学术竞赛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竞技水平。在国家级、省级等各大赛场上屡屡摘金夺银的亮眼表现,是他们实力的佐证,也是他们通往未来的层层“阶梯”。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图源:河海大学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图源:河海大学
当我们翻开河海港航的官方数据,映入眼帘的是一连串惊人数字——70余年来,1.5万名水运、水利、海洋、海军等领域的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其中还涌现出近10名新中国将军、100多名厅局级高级干部和近1000名总工或副总工。
前人辉煌的事迹犹在眼前,年轻一代学子展现出的实力同样令人瞩目——
近年来,河海港航相关领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我国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省市,就业岗位供需比达1:20,就业率接近100%,在中交、中建等行业单位中具有极高口碑,去向覆盖各类水利、水运、交通设计院和政府事业单位等。与此同时,也有超过60%的本科毕业生赴剑桥、斯坦福、清华、浙大、天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如此突出的培养成果从何而来?一个最直观的答案,就是河海在人才培养上所采取的种种举措。
与水利、水运、海洋等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成立首家中交三航校园俱乐部,积极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本科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共计40余个;
设置了智慧港航、绿色港航等荣誉课程,在保持港口建设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扩展了港口运行智慧化和绿色化方面的新知识;
开展了西非国家港航专业留学本科生培养,对国内学生教学法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
强化校企合作 图源:河海大学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图源:河海大学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作为对外开放和外贸进出口最前沿的港口,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而河海学子也将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前瞻的创新能力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港口行业的转型发展中掀起新的波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将乘着时代东风扶摇直上,成长为契合国之所需、引领行业所向的栋梁之材。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这句话是期许,也是激励,将见证更多河海港航人走向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停留、扎根,肩负起推动海洋交通事业腾飞的使命。
向海而行,向海而兴。推开港口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世界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河海大学正一如既往地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浪潮,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着……
文章素材来源:河海大学、网信中国、国际商报、广东交通、中国交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