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为老蒋占卜,却拒毛主席邀约,圆寂前留下一字令主席释然

绍辉聊过去 2024-11-03 04:10:33

1959年,一位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的近代佛教大师——虚云禅师,在佛寺中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120岁。

提起虚云禅师,有人或许有些陌生。他是近代智慧的象征,是一位跨三个时代的佛学大家。他的一生,为蒋介石占过卜,拒绝过毛主席,是一位受各界尊敬的杰出人物。

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却在死前只留下了一个字,让毛主席深深铭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1、令人疑惑的占卜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虚云禅师作为近代佛教的集大成者在社会各处进行佛教的宣传,以此减轻人民的苦痛。

而蒋介石作为当时的重要人物早已听闻虚云禅师的大名。在一次法会过后,蒋介石便邀请虚云禅师做客,并一直将他视为贵宾。

有一次,蒋介石曾向虚云禅师询问自己的生平前途。虚云禅师便给蒋介石卜了一卦并告诉了他在之后政治生涯中的波折和成就。蒋介石在听闻后,对虚云禅师更是尊敬。

但在之后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动荡,蒋介石又一次向虚云禅师问卦,想要询问抗日战争的走向。

这一次的蒋介石得到一个令人疑惑的答案。

虚云禅师听罢后,闭着的眼睛睁开,正对上了蒋介石的眼睛,他知道蒋介石想要知道什么,于是什么也没说,给旁边的徒弟示意去拿一把剪刀,之后掏出一张纸,一顿裁剪后,不紧不慢的告诉蒋介石:“抗日战争马上就会胜利,但是......”

听见是胜利的结果蒋介石十分高兴,但听见虚云禅师的但是又心生疑惑。

“但是什么呀禅师?”

这一问到最后也没有等到答案,虚云禅师只是淡淡的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完就带着徒弟离开了禅房,只留蒋介石一人在原地一头雾水。

之后,抗日战争果然如大师所说取得了胜利,但之后的走向让蒋介石逐渐明白了当时虚云禅师未说完的那个“但是”。

2、虚云禅师的良苦用心

而对虚云禅师有所疑问的不止蒋介石一个人,毛主席也曾遇到过。

1959年的一天,虚云禅师在寺院中圆寂。死前,他留下了一个字给毛主席。听闻此事,毛主席立刻赶往吊唁。

“戒。”毛主席看着这个字,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他恍然大悟,对虚云禅师更加敬重。

那么毛主席和虚云禅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早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就听过虚云禅师的美名,并一直希望能邀请他到中央来和众多领导人商讨国家大事。

但虚云禅师并没有答应。1953年5月底至6月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再一次邀请虚云禅师担任会长,但虚云禅师依旧没有答应,而是举荐了另一名高僧。

再一次的拒绝让毛主席十分不解,为什么虚云禅师能给蒋介石占卜却一直婉拒中央的邀请呢?

这个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毛主席,但直到看见“戒”字的这一刻,他顿时释然。

“戒”字,在佛教中蕴含深厚的含义。佛门戒律,戒字本身就代表着自我约束和管理,是修行者的第一课。

而虚云禅师留下这一个字不仅是自己一生奉行的标准,也是警示后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做任何事,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同时,也解释了自己拒绝毛主席邀请的原因——自己身为世俗外的人,应谨守戒律,远离政治,不以政见牟利。

而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个字正是告诉他,他是真正的国家领袖,正因如此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为民。

毛主席在参破戒字的含义后,便对虚云禅师更加敬重,同时,他也追随着虚云禅师的崇高品德,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誓不辜负虚云禅师的良苦用心。

3、一生的“戒”律

虚云禅师出生于清末,长于民国,逝于新中国,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其自身的经历也十分传奇。

无论是对蒋介石的占卜还是对毛主席的一字真言,无一不是从他一生中经历中感悟出来的。

1840年,这个令国人至今铭记的年份,虚云禅师出生了。从小的虚云就展现了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心智。

他从小十分聪慧,但却与世俗之事完全没兴趣,反而对一些佛教和寺庙兴趣颇深。

他的父亲也曾像其他人家一样,给他张罗了两名女子娶亲,但他却并没有依照父亲的安排,和两名女子的夫妻关系也名存实亡。

逐渐长大的虚云讨厌俗世的生活,便瞒着家里人出家了。

谁也没有想到,虚云竟是天生的慧根。

在出家之后,虚云认真学习佛教,遵守佛门戒律,一刻都没有停歇过,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努力研习才成就了后来的美名。

之后的许多年,虚云一直谨守戒律,四处传播佛法,修复古刹,虽不参与拯救国家于危难,但仍在自己的领域中践行自己的使命。

正是这样洁身自好,谨守戒规的一生才让虚云禅师留下了死前的那个字。他深知,毛主席是中国未来的领袖,所以想要以“戒”这个字启示毛主席,其用心良苦可谓深切。

战争年代的世人深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苦痛,正需要虚云禅师这样的人来化解苦难。无论是对毛主席的启示还是对蒋介石的占卜,都是虚云禅师以一己之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佐证。

虚云禅师的离去已经很久了,但他留下的这个“戒”字对于世人的意义非凡。

正如虚云禅师所希望的那样,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为人处世时都应懂得克己复礼,约束好自身的言行举止,有边界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稳定和谐,人与人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参考资料:

华人佛教网2022年6月15日——《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