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耿彦波卸任大同市长调往太原,在离开的路上,这个向来以强硬著称的市长落泪了。此时他最牵挂的大同古城改造计划还处在关键阶段。
其实,在这之前就有记者问过他:如果你有一天调离,你的继任者会继续你的古城改造计划吗?耿彦波回答:一个城市一旦进入轨道,形成社会共识后,正确的东西可以在继任者手中坚持。他并不担心他的事业无法完成。
接到去太原的调令后,耿彦波也说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我的理想还是在大同把它做完整,但到了太原,我就谋划太原。
耿彦波对自己的离开似乎很看得开,但他的泪水却证明了他对大同不是没有遗憾的。
时间回到5年前耿彦波刚到大同的时候,当时的大同是一座没落中的煤炭之都,每到冬季,空气中烟尘满天,充斥着硫的味道。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来到大同府,一天两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
大同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大量棚户区聚集在一起,垃圾到处堆积,污水被肆意泼洒在路上,结成冰后,冰都是黄色的。
据说曾有一位法国专家因为去云冈石窟路过大同,说这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耿彦波上任后的第二天,就去了规划局调研,他对规划局的改造方案很不满意,尽管这个方案两年前刚获得批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走遍了大同古城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一个新的方案在他心中酝酿。
在过去的从政生涯中,耿彦波以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擅打文化经济牌闻名。上任大同市长十天后,耿彦波提出了他著名的“一轴双城”新方案,他相信自己已经为大同找到了它真正独特的灵魂——古城。
煤炭不是大同的立身之本,文化才是。耿彦波坚信,城市是可以升值的,他曾对一位上海来的同志说: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如果时来运转,大同可能还会成为大都市,怎么知道我们未来就不会超过上海。
关键在于要让大同这座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恢复它的历史名城身份,这可能是历史给大同的最后一次机遇。耿彦波认为,他在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挑起这副重担。
“我们大同要有这个勇气,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流!”
争创一流是耿彦波一贯的作风,他曾说:只要在这个舞台上,我就拼命干。当县长就要当最好的县长,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
上任大同市长后,耿彦波本可以稳妥地采纳前任通过的城市改造方案,但他却提出了一个“一轴双城”的新方案,他计划投资500亿元,给大同来一次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改造。这个想法好是好,只是对于当时年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亿的大同来说,实在有些太大胆了。
面对质疑,耿彦波说:“我们如果只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么城市永远建不好。我的理念是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
当年在灵石,也有不少人反对他花2000万元去修缮那座破旧的王家大院,但几年后,王家大院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2000多万。
这一年耿彦波刚满50岁,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了“知命之年”,但耿彦波充满雄心壮志,浑身干劲。
很快地,大同市民就习惯了耿彦波带着几十号人马在大同街头奔波的场景,耿彦波的习惯是每天五六点起床,一个人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他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安坐,他喜欢在工地和街道上现场办公,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耿彦波长相清瘦,说着一口软绵的山西话,总是会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他年轻时能通篇背诵《论语》,对四书五经情有独钟,耿彦波也说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但众人很快就领教了他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
在耿彦波的名场面里,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些不负责的干部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人说见他动手丢过矿泉水瓶子。
耿彦波对此解释说:其实我是从文的,弄城建弄得性格都变了,跟带兵打仗一样,哪有那么多思想工作可以做?
耿彦波对大同未来有很多设想,他提出“三名一强”的战略目标,希望大同在未来能成为一座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吸引无数游客。他有一段时间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同能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称号。
因为梦想远大,耿彦波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他常常抱怨时间不够,自己没有时间了,大同没有时间了,他不能不着急。在大同期间,人们总能看到他一脸愁苦和疲惫。支持他的人出于私心甚至希望他能早点退休安享晚年。
然而,一个更繁重的任务很快落到了他头上,2013年,耿彦波告别大同,赴任太原担任代市长。坊间认为:这是省委对耿彦波工作能力的认可,希望他在退休前发挥最后的光热,推动省会城市的建设工作。
耿彦波离开大同之前,无数大同市民自发集结,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挽留耿彦波留任的活动持续了近一周,一些市民打出的标语是“要让大同变香港,只要留住耿市长”。
尽管耿彦波告别了大同,但他的名字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命运和梦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不论外界怎么评价耿彦波的贡献,他的勤政都是无可否认的。
有一年大同代表团去武汉考察,大家都去看黄鹤楼就他没去,而是直接找到当地管委会请教城建规划经验。
还有一次访问日本,名胜景点他一个没去,而是跑到图书馆找当年日本人侵华期间为大同做的城市规划图纸。
大同的一位干部评价说:耿市长是城建的内行,所有的规划项目他都会亲自审核,哪怕是一个厕所,哪怕是施工现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他一年有99%的时间都在第一线。
举重若轻的干部有时候会变成甩手掌柜,但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耿彦波在大同期间8次晕倒在工地。
他的妻子担心丈夫的身体这么下去迟早吃不消,软硬兼施苦口婆心。耿彦波嘴上答应,但还是没有改。后来到了太原,他再次晕倒在迎泽公园。耿彦波说:只要我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极限冲刺。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可以说,他是在用生命兑现自己的诺言。
耿彦波的勤政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有太原人评价说:过去太原堵了十几年的车,耿市长上任后两年就解决了。以前从鼓楼到晋祠少说要一个半钟头,现在只要40分钟。
毫无疑问,耿彦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一个真抓实干的人,但他还是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你5年干了50年的事,就意味着你要在5年里花掉50年的钱。
很多实干家的问题在于,他觉得自己任劳任怨做了不少好事,却还是有人对他不满意,诋毁他辱骂他,他想不通就撂挑子不干了,但耿彦波不会这样。
记者说起“耿拆拆”的外号时,耿彦波回答说,他不觉得自己是来干好事的,就要所有人都鼓掌欢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不必给自己背这样的包袱。
他认为好领导大都要经历一个骂到不骂的过程。春天挨了骂,夏天就会好一些,秋天就会有收获,城市建设尤其如此。 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春天和夏天,关键在于你是选择挨一时的骂,还是挨千秋的骂。如果你怕挨一时骂不干活,那么你走了,就要挨千秋骂。
时间已经证明了耿彦波是正确的,如今人们提起他,言语间更多的是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