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谋士能够扶助英主称霸天下,而一些愚蠢的计划却可能葬送国家和生命。
可以说是一言兴邦、一言废邦。
历史上,就有几个非常典型的“馊主意”,同时又造就了怎样的后果呢?
赤壁奇谋:铁锁连环之败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崭露头角。他历经磨难,终得北方疆土,雄心壮志地挥师南下,意欲一举荡平江南孙氏势力,当曹操的骑兵和水军踏上江南水乡时,才发现他们面临的困境。
原来,曹操的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擅长陆地作战,但到了水乡,战船行动不便,士兵水土不服,士气低落。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曹操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将几十艘战船用铁链紧紧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浮动堡垒。这一举措,令曹操的将士们欢欣鼓舞,士气高涨。
然而,曹操万万没想到,他的得意之作,竟然给敌人周瑜提供了可乘之机。趁着夜色降临,周瑜派出敢死队,悄悄接近曹军的战船,点燃了火把。火势迅速蔓延,瞬间吞噬了整个曹军舰队。混乱之中,周瑜趁机发动攻击,只用三个小时,便将曹操的精锐部队一网打尽。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惨重,数十万将士葬身火海。这场战役不仅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还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包括轻信庞统的建议,以及忽视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
赤壁之战后,曹操再也无法南下,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
赵国名将李牧的悲歌在战国时期,赵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赵国曾拥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牧、廉颇和白起,他们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然而,赵国的命运却在一次次的误判和阴谋中走向衰亡。
赵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赵武灵王的时期,他在位期间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迅速崛起。然而,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在位时,赵国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时,秦国为了统一六国,对赵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这场战争中,赵国的主将廉颇因为年老体衰,无法承受战争的压力,赵惠文王不得已,换上了年轻的赵括。
赵括虽然勇猛,但却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击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因此灭亡。
赵括战死沙场后,赵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李牧的名将挺身而出,成为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李牧曾在北方边境成功抵御匈奴的入侵,被誉为赵国的第一勇士。在赵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李牧率领赵军与秦军展开激战,成功击败了秦军,为赵国赢得了短暂的和平。然而,这样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却遭遇了赵王的猜忌和陷害。
赵悼襄王在位时,赵国的大臣郭开担心李牧的威望会盖过自己,于是向赵悼襄王进谗言,诬陷李牧与秦国勾结,图谋不轨。
赵悼襄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下令处死了李牧。
李牧的死,使得赵国失去了最后的屏障,秦军趁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赵国在短短五个月内就灭亡了。
李牧的死,是赵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本可以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却因为赵王的昏庸和猜忌,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而赵国,也因为这一系列的误判和阴谋,最终走向了灭亡。
篡改遗诏,导致秦朝覆灭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朝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而耀眼。秦朝的兴衰离不开一个人——李斯。作为秦国的丞相,李斯既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功臣,又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在位时,李斯是他的得力助手,辅佐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然而,秦始皇临终前立遗嘱让长子扶苏继位,因为扶苏深得民心,主张儒家治国理念。李斯虽然师从儒家的荀子,但他更倾向于法家治国理念,担心扶苏继位后会削弱他的地位。
就在此时,赵高以李斯家人的性命为要挟,逼迫李斯篡改遗诏,立昏庸暴戾的胡亥为帝。在多重压力下,李斯选择了妥协,与赵高合谋,将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暗中赐死,制造了沙丘之变。
但李斯低估了赵高的狡猾。赵高在除掉李斯后,掌握了大权,开始祸乱朝政,排除异己,权倾朝野。原本被李斯视为傀儡的秦二世,也没有遵循皇帝的遗志治国,整日沉迷声色,游戏人间,朝堂腐败,国力日衰。
最终秦国终将覆灭!
不信任致使忠臣丧命檀道济,南朝宋将领,曾建立汗马功劳,为国立下显赫战绩。他年轻时就以勇武闻名,后来屡建奇功,攻城略地。记载显示,他曾率军大破北魏名将魏台于淮水之畔,又在襄阳击溃西魏军队,为刘宋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战功彪炳,檀道济受到当时君主刘义隆的倚重,成为麾下之军的统帅。得到官职后,檀道济仍秉持谦虚之心,默默为国效力,没有结党营私。
可谁曾想到,刘义隆在位晚期渐生疑心病,认为功高震主的檀道济终有谋反之心。于是刘义隆设计软禁了檀道济,不让他说话,并派心腹监视他在狱中一举一动。随后,刘义隆甚至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义处死了这位忠心耿耿的大将。
檀道济临死前曾愤怒指责刘义隆此举是在助长祸患、害无辜。他痛心疾首地预言,刘义隆必将因此失去民心支持,最终其疑心病会害死刘宋。果不出数年,刘宋就在刘义隆的连番失败下四分五裂,最终于陈朝手中灭亡。
由此可见,刘义隆因一时猜疑之举,使刘宋失去了忠心耿耿的心腹大将,国势从此直线下滑。这无疑成为后人谈论南朝君主疑心病的典型案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忠义之士,噬主必死。刘义隆对待檀道济一事,亦印证了这句古语。
武则天崛起之路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深宫中的后宫政治斗争日趋激烈。作为皇帝正室的王皇后,与皇帝宠幸的萧淑妃不和,两人明争暗斗,都想取得李治的宠爱与信任。
王皇后心机极重,为了打击心腹大患萧淑妃,她想出一个阴谋诡计——在李治面前大肆抨击萧淑妃的野心与奢靡,同时极力赞扬李治先皇李世民年轻时期的知己武才人。
武才人即后来的武则天,当年与李世民情同姐妹。王皇后意在通过唤醒李治对武才人的记忆,让武才人重新入宫来分散李治对萧淑妃的精力与感情。
起初,李治对这个建议并不热衷,因为他清楚武才人已在多年前出家为尼,与红尘隔绝。然而王皇后毒辣狡猾,她多次在李治面前称颂武才人的贤慧聪明、知书达理,终于打动了李治的心。
在王皇后再三软磨硬泡下,李治终于同意召回武氏入宫。武氏回宫后很快以过人的才华和姿色重新获得了皇帝的宠幸,渐渐成为嫔妃之中最得宠的一个。
王皇后目的达成,暗自得意。她终于拉拢到了一个可以对抗萧淑妃的心腹,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然而王皇后并未意识到,她引狼入室的行为,自己将付出怎样惨痛的代价。
武氏深谙帝王家术,表面上对王皇后毕恭毕敬,实则心怀鬼胎。她渐渐获取实权,并密谋取得皇帝的绝对信任。
终于,在她的设计下,王皇后被李治认为有杀害自己女儿的嫌疑,遭到废黜。自此,武氏权倾朝野,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抗衡。最后,她夺取了唐高宗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称帝称制的女皇帝。
王皇后初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击政敌、保住自己的地位。但因她轻信武才人而失去一切。这件事成为一个千古的教训:小人留之则祸,终必自食恶果。
结论历史虽然无法改变,但我们仍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以防止重蹈覆辙。或许历史将被改写,选择时需谨慎行事,以免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