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8首隐逸诗词:世间最美好的景致,是人

荔枝姑娘诗词 2024-02-29 18:46:15

我总觉得偶尔感叹人生的喜怒哀乐,伤春悲秋,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如此或许能触碰到心灵的深处,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从而得到心灵的一丝慰藉。

在喧嚣繁忙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追逐着功名利禄,疲于奔波。

然而,总有一种情愫,让我们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隐逸山林。

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心灵在这片宁静的栖居中得以舒展。

山水有情,人有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山林风光、春风雨露、峰岩重叠、竹木丛密、山猿鸣啼、鸟语花香,一切都很美很美

而,世间最美好的景致其实是人。

你若有一颗空心,慧心,万物都是景。

—01—

《送方外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至德元年(756年)作者从南巴回来之后,立刻重返江南。

这此后的将近十年间,刘长卿在江浙游荡,寻幽探胜,交结僧人。这首诗便作用在江浙游荡期间。

灵澈你像是孤云伴着野鹤,这样的高洁之士怎能在凡尘俗世久留?

您如果要归归隐,切勿选择沃洲名山作为隐居之处,因为那里早已为世人所知晓。

世人经常炫耀自己的清高雅致,那里真的不合适真正清雅的人。

刘长卿的这首《送方外上人》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俗的高僧形象。

诗人通过“孤云”与“野鹤”的象征,暗喻这位方外上人具有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他建议僧人不要选择那些已被世人熟知的隐居之所,暗示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的避世,而在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这首诗寄寓着深深的禅意:人生的真谛并不在于刻意追求人迹罕至的隐居之地,而是要在内心修持,达到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淡泊与宁静的状态。

如同孤云野鹤般,不受外界繁华或困苦所动,才是真正的禅者之道。

这也警示世人,不应过于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得失,而应如方外上人般,寻求内心真正的归隐,与世隔绝才是真正的隐者。

人生在世,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而沉默是最好的诉说。

—02—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韦应物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

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

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

在古老的渡口边搭起了简陋的茅舍,闲卧其间,眼前便是浩渺的淮水悠悠流淌。

透过窗户,岁月在人身上悄然留下痕迹,仿佛即将老去;门外的树木也已步入了秋天的金黄。

一只孤雁穿越寒山,掠过天际,傍晚时分,远方雨幕中驶来一艘归舟。

日暮时遇到同样在外漂泊的归乡之人,我怎能够忘记曾经共度的旧时游历的情景!

韦应物此诗以淮河岸边的平凡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深切感慨。

诗人通过对古老渡口、淮水长流、人将老去、树已逢秋等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饱经沧桑而又不失深情的生命体验。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既显现出旅途的寂寥和生活的不易,又寓含了对过往友人的思念以及人生阶段的转折。

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故交重逢之际,回忆起共同的往昔岁月,感叹即使面对生活的曲折与变故,人们依然无法抹去那份深植心中的情感联系与怀旧之情。

这首诗虽未直接言及禅宗思想,却也蕴含了淡然接受人生四季更迭、世事流转的哲理。

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遗憾不管对谁都会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有才情的诗人而言,这般感受更加强烈与细腻,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积极的入世,不枉来人间一趟。

—03—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垂钓完毕并未系紧渔舟,随着江村月色沉落,正是安然入睡的好时候。

即便任由这小船随一夜风浪漂移,它也只会静静地停靠在芦花摇曳、浅水环绕的地方。

司空曙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江村晚景,诗人钓鱼归来后随性自在,不拘小节,任由船只自由漂流。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实则寓含了诗人对于世俗牵挂的放下与对自然和谐相处的领悟。

“江村月落正堪眠”一句传递出诗人顺应自然节奏,悠然自得的心态。

末尾两句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豁达态度的体现,即使生活中可能出现各种变化,如同小船

可能被风吹至别处,但最终仍会回归到那芦花丛生、水面平静之处,寓意生命的起伏总是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归宿。

该诗的禅意在于倡导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的生活哲学,通过江村渔舟这一具体情境,折射出作者对于世事变迁的从容接纳,从而体现出禅宗所提倡的“无住生心”的境界。

—04—

《上元》

——宋·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少年们驾驭着金鞍马匹奔腾驰骋,夜半时分,喧闹声中洋溢着豪情壮志。

明亮的月亮洒满大街,仿佛流水般绵延远方,璀璨的华灯映入眼帘,比星星还要高挂天际。

寒风穿透过精美的玉漏发出疾促声响,人们靠近雕栏画栋,目光流转,欣赏美景却也略感疲倦。

曾巩自嘲地笑笑,虽年岁已长,却依然怀着一颗贴近少年之心,沉浸在这热闹的元宵夜中,只是不再追逐那些浮华之事,而是静静回味往昔,犹如捻动霜白胡须,品味岁月的沉淀。

这首诗捕捉了上元佳节夜晚繁华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同时流露出诗人对青春年少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生活淡然的态度。

曾巩虽然身处热闹非凡的场合,却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反思人生的经历,表达了一种不应过度沉迷于外在热闹、应当淡看世事荣枯的人生智慧。

—05—

《庐陵於两池中作船亭名卧芦取山谷满船月卧芦》

——宋·陈文蔚

路人芳池柳岸行,宛然野渡一舟横。

祗缘胸次规模别,便有江湖气象生。

云影恍疑帆影度,啸歌中有棹歌声。

人生聚散无劳较,万里青天白鸟鸣。

行人悠然漫步在芳草萋萋的池边柳岸,眼前所见宛如乡间小渡口停靠着一艘小船。

这独特的船亭设计,恰恰因为胸怀格局不同寻常,竟使得这片方寸之地呈现出浩渺江湖的意境。

云影在水面掠过,似帆影轻轻划过湖面,其间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吟啸之音与舟楫摇曳的歌唱之声。

陈文蔚借诗抒发人生哲理:人生的相聚与离散无需过于计较,正如那船亭虽静止于池中,而其意境却可随云影帆影游走万里;万里晴空之下,白鸟自由飞翔,鸣叫声传遍四方。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陵船亭的景致,寓含了对人生聚散的豁达态度,暗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顺应自然,才能如翱翔青天的白鸟般自在,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恬淡超脱的人生观。

—06—

《纳凉》

——宋代·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该诗写乡居生活,描绘了江南夏夜的美丽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奔竞倾夺的厌弃和力求远避以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感情。

该诗前两句写诗人的神态颇为传神,为下文作了衬托。后两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描写,展现了一个优美、清爽的清凉世界。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更定科举法,从王安石议,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秦观自至和二年(1055)入小学,至熙宁四年( 1071) ,年方二十三岁。在十六年寒窗苦读中,除了四书五经、佛老哲学及一些兵家书外,主要是学习诗赋。

熙宁四年( 1071)之后,受科举罢诗赋试经义论策的影响,他把学习的重点转到以经义论策为主。

科举政策的改变,很可能是导致秦观应举失利的一大原因。但这一政策的改变,虽然推迟了他入仕的时间,却给了他熟练掌握多种文体的机会。

秦观家居高邮城东四十多里的武宁乡,家境并不富裕,只有“敝庐数间”“薄田百亩”,若无横祸大事,惟自足而已。

因此,秦观年轻时曾从事过一定的田间劳动。

耕读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这期间,他写了不少田园诗和闲适诗,既写春耕秋收的艰辛,也涉及官吏催租气焰逼人以及农户困顿可怜,还有表现农村生活安闲恬适、自得其乐以及莫名闲愁闲闷的,诗风淡雅清丽。

炎夏之际,诗人手执竹杖追寻柳荫下的丝丝凉意,悠然自得地在画桥南侧倚靠胡床歇息。

皎洁明亮的月光下,船只上的笛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和谐的交响曲;风平浪静之时,池塘里的莲花静静地散发出清新宜人的香气。

秦观通过描绘夏日纳凉的情境,表达了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

他远离喧嚣,在自然的怀抱中寻觅清凉,享受月色笛韵与莲香交织而成的宁静夜晚。

词人借此传递了一种随遇而安、欣赏生活细微之处的禅意智慧,也让人体会到即使身处繁华尘世,也能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美好的感知,达到超脱和自在的境界。

—07—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繁花似锦的春日红紫已化作尘土,布谷鸟的啼鸣声中,初夏的气息崭新呈现。

道路两旁连绵不断的桑麻田野延伸至远方,漫步其中,我才恍然领悟到自己正身处一个太平盛世。

陆游借初夏景象转换的时刻,表达了对自然季节更替与人间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

红紫花朵的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而布谷鸟报夏的歌声则带来了新生与希望。

沿途满眼的桑麻田地,则寓示着国家安定、人民富庶的太平气象。

词人通过此诗传达了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告诫人们纵使外界环境变化万千,亦应保持内心的平和,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因一时的得失而过于欣喜或悲伤,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时节流转的禅意哲学。

—08—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由辛弃疾在闲居带湖期间所创作。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茅草屋顶的小屋低矮而温馨,溪边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浓厚吴地方言的醉语互诉衷肠,显得多么亲切和睦。

大儿子在溪东辛勤地锄着豆田,二儿子正在家中用心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那顽皮可爱的小儿子,他悠闲地躺在溪边,一边剥着莲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质朴与恬淡。

词中通过刻画三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分别从事不同的家务活动,表现了家庭的和谐有序和亲子间的亲情互动。

尤其对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的描述,透出一股活泼生动的生活气息和孩童特有的纯真无邪,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然,以及对简单生活乐趣的欣赏与珍视。

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热爱,同样蕴含着禅意哲理,提示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好,学会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4 阅读:127

荔枝姑娘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