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龙虎—元代的玄教
“玄教”是元代由张留孙创立的道教宗派。张留孙(1248—1321年),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士。他自幼跟随伯父张闻诗在龙虎山上清宫学习道教。随后,他带着所学的知识游历江淮地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召见了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张留孙亦随同前往。次年,张宗演返回山中,而张留孙则留了下来,继续侍奉。由于请祷止雨以及治愈昭睿顺圣皇后危疾,因而元世祖大喜,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大元皇帝赐张上卿”,下令在两都分别建立崇真宫,以便朝夕侍奉。至元十五年(1278年),赐予玄教宗师的称号,授予道教都提点职位,负责管理江北、淮东、淮西以及荆襄地区的道教事务,并授予银印。其受到的恩宠堪比亲信大臣。
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在挑选宰相的过程中,借助张留孙的卜筮之术消除了对任用完泽为宰相的疑虑,从而促成了这一决策,并因此深得元皇朝的信任。此后,张留孙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代,始终受到宠信,未曾衰减。“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问”(《张宗师墓志铭》)。历代皇帝赋予他的封号也越来越多,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得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据《墓志铭》记载:元世祖还曾拟赐“天师”之号,张留孙力止说:“天师嗣汉张陵,有世系,非臣所当为”,这才未赐。
随着张留孙在道教界影响力的增强,他创立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道教派别——玄教。该教派的影响力主要覆盖了江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和广东。玄教的显著特征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和领导体系。张留孙担任玄教的最高领袖,即大宗师,驻扎于大都万寿宫,负责指导整个江南地区的道教活动,并且扮演了连接龙虎山天师府与元朝皇室之间沟通的桥梁角色。大宗师的直接副手是玄教嗣师,协助大宗师处理教务。万寿宫内还设有提点一职,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同时,还设有江淮荆襄都提点,作为大宗师在处理各地道教事务时的得力助手。玄教在各地设立了相当于行省级别的都提点,负责管理各地区的玄教事务。在行省以下的各路设置了道录、道判,州一级则设有道芷、道判。玄教所属的各个宫观则由住持、提举、提点负责管理。从行省、路到基层宫观的各级道官,绝大多数都是张留孙的弟子。
自创教始祖张留孙以来,至元朝末年,玄教历经四代传承。张留孙于1321年将教权传给弟子吴全节,吴全节于1346年继而传给夏文泳,夏文泳于1349年传给张德隆,张德隆于1354年传给于有兴。于有兴执掌教务直至元朝灭亡。在这一传承过程中,继任的教主均由前任提名,并由皇帝颁布诏书正式任命。每次传承时,都会使用张留孙遗留的大宗师印和宝剑作为信物。由于这些印和剑是皇帝所赐,因此玄教的管理并非单纯基于宗教信仰,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元朝皇权统治的支持和巩固。
随着元朝的覆灭,明太祖对龙虎山天师府予以了极高的尊崇,这导致了玄教的自然解体。尽管如此,由于玄教的大宗师们起源于龙虎山,其思想和科仪并未从龙虎山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因此,玄教所管理的江南道教自然而然地归入了龙虎山的管辖范围,为龙虎山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并为形成与北方全真道相抗衡的正一道统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