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清晨,浙江嘉兴市博物馆接到一通激动人心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农民带着歉意说道:“专家们,我家要拆旧鸡棚了,你们提过的那块石碑……”话音未落,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几乎跳了起来。这通电话,他们足足等了十几年!
考古队火速赶往这户姓钱的农家。一到现场,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忍不住皱眉:破旧的鸡棚角落里,堆积着厚厚的鸡粪和腐败的木屑,散发着刺鼻气味。然而,专家们仿佛寻到了珍宝,顾不上环境,立即开始小心挖掘。
“慢一点,大家小心!”领队不断叮嘱。每一铲下去,他们都如同揭开尘封的历史。就在气氛紧张之时,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找到了!”一位专家激动地喊道。众人围拢过来,拨开泥土,一块高大的石碑逐渐显现,石碑上的字迹在阳光下依稀可见。经过确认,这正是清代著名清官陶模的墓碑!
石碑上的文字记载了陶模的生平:这位寒门出身的清代大员33岁考中进士,历任甘肃文县县令、秦州知州,最终官至陕甘总督、两广总督。在任职期间,他不畏权贵,心系百姓,尤其在1875年秦州大旱之时,他将朝廷赈灾款分毫不留地发放给灾民,并将自己积蓄全部捐出,建立粥厂、养济院,救助受难百姓。陶模一生清廉,直到身后,依然两袖清风。
然而,这块记录他为官之道的石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遇不测——有人曾试图在陶模墓中寻宝,结果一无所获,反倒是这块石碑被掀倒,落在地上。或许是天意,这块石碑竟被巧妙地掩埋在钱家的鸡棚下,躲过了几十年风雨的侵蚀。
直到九十年代,博物馆专家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陶模的故事,猜测石碑遗失之地可能就在钱家附近。从那时起,专家们便一直等待消息。
如今,这块见证清官事迹的石碑终于重见天日,不仅记录了一位清官的生平,更让世人得以触摸那段充满温度的历史。
石碑重见天日后,钱姓农民站在一旁感慨万分:“没想到这块石头原来这么重要。我们也算是无心插柳,守护了这段历史。”专家们纷纷点头,感叹这块石碑的重现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举。
面对如此珍贵的文物遗存,是否该将它留在农民家中作为家族荣耀,还是交由国家保护,让更多人瞻仰这段清廉为民的清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