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鲢鳙配比控藻,富营养化治理,政府合作项目,生态效益报告
在咱们的水产养殖或者说水域生态治理领域,有一类鱼特别重要,那就是鳙鱼和鲢鱼。这两种鱼在外形上有些相似,都是胖胖的身体,脑袋不算小。鳙鱼的特点就是头部特别大,占身体比例比较可观,而且它的肉质比较肥美。鲢鱼呢,头部相对小一些,身体更加修长些,这两种鱼在很多地方都很受欢迎,营养价值也挺高的,它们富含蛋白质等各种营养元素。
先来说说养殖场景中的痛点。就拿养鱼来说,在南方的很多养殖场,像广东那边的,气候湿热。当地养殖户反映,在一些池塘里,水特别容易富营养化。藻类疯狂生长,水质就变得很差,这直接影响鱼的生长和健康。水温高,藻类繁殖速度快得很,有时候短短30天,就能让水质变得浑浊不堪,鱼的死亡率也跟着升高。
咱们北方呢,干冷环境也有麻烦。像河北有些地区的养殖户,冬天要是管理不好,鱼塘容易结冰,这鱼的排泄物啥的都堆积在里面,春天的时候容易引发水质恶化。而且还有一种情况,北方很多养殖户习惯在冬天把鱼捞出一部分到外面暂养,可这暂养的环境也有讲究。要是处理不好,鱼容易生病。
说到这,就引出了鳙鱼鲢鳙配比控藻这个点。这两类鱼对控藻都有一定作用,但是配比很重要。比如在一些南方的湖泊里,政府开展的治理富营养化项目中,有专家经过2个月的观察,发现鳙鱼和鲢鱼按照3:7的比例投放,控藻效果比较好。鳙鱼主要靠滤食浮游生物,特别是像蓝藻这样的大型藻类。鲢鱼呢,除了滤食浮游生物,对一些中小型藻类也很感兴趣。
我给大家分享个身边案例。前几年,一位湖南的养殖户老李,他的养殖场靠近一个大湖泊。之前湖水富营养化,他的鱼老是生病。后来政府介入这个富营养化治理项目,老李也参与其中。开始按照2:8的鳙鲢比例投放鱼苗。结果半年多时间,湖水的水质慢慢变好,他养殖场里的鱼也更健康了,产量还提高了不少。
咱们再谈谈绿植在水域周边搭配的情况。就说在湖北有个水域治理的地方。那边尝试了芦苇、菖蒲这些常见的水生植物,也试了些冷门的,像水葫芦和苦草。水葫芦繁殖能力强,不过得严格管控。苦草呢,比较耐低温,适合北方一些水域周边种植。芦苇能吸收不少污染物,但它容易倒伏。菖蒲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也不错,而且抗倒伏能力强。
南方的一些水域,还有一些特色绿植。比如说菱角,南方不少小池塘边都种着菱角。它在夏季开花结果,不仅能观赏,叶子还能起到一定遮光作用,让水下温度降低点,藻类繁殖也能受抑制。还有凤眼莲,这东西繁殖快,要是控制不好就泛滥,但要是管理好,控藻能力超强。不同地域的绿植配比得根据当地环境来调整。
从养殖角度看,要是养殖场在大城市周边,像北京郊区某养殖场,土地成本高,养殖密度大。鱼的活动空间有限,就更容易生病。他们尝试放养鳙鲢,配比上按照3:7。刚开始养殖户还有点怀疑,结果1年时间,水质变好了,鱼的品质也提升了。这鱼的卖相好,价格都比之前高了不少。而且在北方养殖要防寒,很多养殖户会建大棚,可成本高。有些聪明的养殖户利用地势的高低落差,让水体自然循环,节省不少成本。
南方的养殖环境湿热,养殖密度也大,像广东一些养鱼场的鱼,长得快,但也容易生病死亡。那边气候多变,有时候一场大雨,水质就变差。如果把鳙鲢放养到合适比例,比如4:6,不仅能控藻,还能改善水质,减少鱼病发生。
政府合作项目在这中间的作用可不小。很多地方的水域富营养化治理,靠养殖户单打独斗不行,政府能出面协调很多资源。比如说,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培训养殖户,教他们如何科学投放鳙鲢,如何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养殖密度。还能投入资金改善排水系统,让鱼塘排水更顺畅,减少淤泥堆积,减轻水质污染。
在时间元素里,不同的时间段对鳙鲢的要求也不同。在鱼类繁殖季节,就不能过度捕捞鳙鲢,不然会影响后续的控藻效果。像在5 - 7月的繁殖季,不少地区都会发布休渔令,保护鱼类资源。过了这个阶段,养殖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鳙鲢数量。比如说在福建的一个养殖场,之前不理解这个道理,在繁殖季还大量捕捞鳙鱼,结果后面藻类又疯长。之后调整策略,休渔期好好保护鱼群,产卵后再合理调配,水质又稳定了。
在不同地域的水域,治理方法也有差别。北方的黑龙江流域,水域面积大,温度低。如果治理富营养化投放鳙鲢,就得选择耐寒性更好的品种。而且投放时间也要晚一点,大概5 - 6月比较合适。南方的长江流域,水域温暖湿润,鱼苗投放和生长速度都比北方快。所以养殖户在南北养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地域差异,不然很可能会失败。
还有个河北的养殖户老王,他一开始啥都不懂,看到别人养鱼赚钱就跟风。他的养殖场靠近一条小河,水质本来就不太好。他盲目投放鱼苗,啥品种都有,数量也不管,结果鱼长得慢还死了很多。后来在政府项目的帮助下,他明白了鳙鲢配比控藻的重要性,按照科学方法调整,现在养殖场有了起色。
在时间跨度3年的对比里,有的养殖场之前水质差得水都发黑,鱼都快养不活了。自从按照科学的方法调控鳙鲢比例,1年时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2年时鱼类生病的情况也减少了,3年下来,整个养殖场的效益大幅提升,周边生态环境也变好了。
这里还有个网友分享的案例。这个网友家在四川一个山区的鱼塘,周围很多野生植物。他开始养殖鱼后,水质慢慢变差。他在网上到处求助,后来有人给他建议,投放鳙鲢控制藻类。他还尝试种植了一些当地的水生植物,像水葫芦。一开始水葫芦没控制好,差点泛滥。后来他摸索出办法,把鳙鲢配比调整好,水葫芦也不泛滥了,水质变得清澈,鱼养得越来越好。
咱们再看看南北在水葫芦上的养护区别。在南方,水葫芦生长速度快,得经常打捞。像广西的一些水域,养殖户为了防止水葫芦过度繁殖,每周都要打捞一部分。在北方,水葫芦生长慢,养护相对轻松,不过冬天得把水葫芦处理好,不然会影响水质。不同养殖场的养殖方式不同,有的是家养,鱼苗从很小就开始精养,有的是散养,让鱼在广阔水域里自然生长,但不管哪种方式,合理运用鳙鲢控藻都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对水产养殖中的富营养化治理不太了解。其实这就像治疗一个病人的疾病一样。如果只是单纯靠药物,可能短期内有效果,但长期来看不行。就像单纯靠换水治理水质,不仅成本高,还容易引起水质波动。而鳙鲢控藻就像是从根本上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让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在养殖场景中,散养的鱼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在湖南的一些乡村,有很多农户自家院子养鱼,就是散养。要是周边池塘富营养化,鱼很容易生病死亡。但如果周围水域治理好了,他们家的鱼也能健康成长。
在北方有个大型的养殖场,之前养殖方式比较粗放。鱼塘周围长满了杂草,鱼池也没规划好。鱼塘里的水又脏又臭,鱼也没什么活力。后来政府牵头做富营养化治理项目,他们把养殖场重新规划,种植了合适的绿植,按照科学比例投放鳙鲢,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养殖场成了当地的示范场。
在水产养殖或者富营养化治理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就想着快速赚钱,结果忽视了水质的重要性。在水域治理项目里,也不能看到一点成效就不继续努力了。比如有的地方治理富营养化,才看到鱼的数量增加、水质变好一点的时候,就减少了管控措施,结果一段时间后,水体又变差了。
我们再来说说南北在水葫芦生长速度上的差异。在浙江,水葫芦生长速度快得惊人,养殖户得时刻盯着。在辽宁,水葫芦生长速度就慢很多,不过得注意防冻。不同地区的水葫芦特点不一样,养殖户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殖数量。
南北地域的水质差异对养殖影响很大。北方水质硬,有些鱼的生长就不像南方水质软的地方那么快。而且在富营养化治理上,南方水温暖,治理难度小点,北方水温低,治理起来要更小心。比如江苏和黑龙江的养殖场,同样治理富营养化,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很多养殖户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只要鱼不死就行。其实鱼的生长速度、肉质品质都和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就像有些南方养殖户,为了提高鱼的产量,过度投喂饲料,结果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这时候如果不及时控制,再好的鱼苗都没用。
在江西的一些山区,养殖户都是散养的鱼。周边竹林茂密,养殖户就利用这个优势。他们知道竹子有很多好处,能把竹子的一些残渣放到鱼塘里,让鱼吃。而且竹林还能给鱼塘遮阴,调节水温。这种天然的养殖模式,再加上合理的鳙鲢配比控藻,鱼的生长非常好。
北方养殖户在冬季防寒方面有很多经验,像吉林的养殖户,冬天会把鱼池挖深,让水下温度相对稳定。同时,还会在鱼池周围覆盖一些稻草,保温效果也不错。
在广西的一个养殖场,之前因为富营养化,鱼的发病率很高。养殖户很苦恼。后来政府和专家指导他们调整鳙鲢配比,还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半年后,水质开始好转,鱼也健康了。
我们再讲讲水葫芦在不同水流环境下的表现。在福建的一些水域,水流比较平缓,水葫芦容易聚集。养殖户要经常打捞,不然就容易泛滥。在广西的一些有暗流的山区水域,水葫芦分布比较分散,养殖户管理起来相对轻松些。
在江苏,养殖户养殖的鱼种类很多。他们发现,不同的鱼对水质要求不一样。像鲫鱼对水质要求相对低一点,而鲈鱼对水质要求就高很多。所以在富营养化治理的时候,要根据养殖鱼的种类来调整鳙鲢配比。
水葫芦繁殖快,管理不好的话,会影响水质。但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会让水葫芦繁殖速度大大降低。北方的养殖户利用这个特点,冬天适当减少对水葫芦的管理,节省人力物力。
在北方,有一种冷水性鱼叫虹鳟鱼。这种鱼适合在低温的水里生长。养殖虹鳟鱼,水质要求更高。如果富营养化严重,虹鳟鱼很容易生病死亡。所以北方养殖虹鳟鱼的养殖户,对鳙鲢控藻和水质管理格外重视。
南方养殖户的养殖方式多样,有土塘养殖、网箱养殖等。在广东的一些网箱养殖场,鱼的密度大,水质变化快。如果鳙鲢配比不合理,藻类迅速繁殖,网箱里的鱼就会大量死亡。
北方的养殖场规模一般比较大。像黑龙江有个大型的综合性养殖场,除了养殖鱼类,还种植了一些适合北方的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质。他们发现,合理搭配鳙鲢和种植水生植物,能让养殖场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我们一直在讲鳙鲢配比在水产养殖和富营养化治理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不管是南方的暴雨还是北方的寒潮,都可能打破养殖场的平衡。还有就是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一个有经验的养殖户和一个新手养殖户,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区,养殖户还面临海水倒灌的问题。海水倒灌会导致养殖池里的水质盐分升高,这对淡水鱼的生长有很大影响。这个时候,合理调控鳙鲢配比,再结合其他治理措施,才能让养殖场恢复正常。
北方的养殖场在土地使用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土地面积大,养殖场可以有更大的缓冲区域,比如在养殖区周围种植一片防护林带。这不仅能改善周边环境,还能为养殖场的生态稳定做出贡献。
在我们探讨了这么多关于鳙鱼鲢鱼配比控藻、南方和北方的水产养殖以及富营养化治理的案例和情况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让一个既没有南方温暖湿润气候也没有北方天然防护条件的中部地区,达到一个很好的水产养殖和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呢?是更侧重于借鉴南方的方法,还是北方的方法,或者是完全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