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年,汉顺帝刘保彼时年仅十岁,却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他竟带着十几个宦官,在宫廷之中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挥起了杀戮之刃,将当时手握大权的外戚阎家一族给彻底铲除了,在宫中大开杀戒的这一幕,实在令人咋舌。
在此之后,刘保于群臣的参拜行礼中,正式登上皇位,开启了称帝之路,从而继承大统。也正是从这一时刻起,东汉的历史进程步入到了汉顺帝所统治的时代。
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而言,究竟应当怎样去治理一个国家呢?亦或是说,这个十岁的孩子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去平衡诸多方面的势力,防止自身被架空,进而能够稳稳地坐在皇位之上呢?
搁在现代来讲,十岁的孩子大多正在上小学呢。让一个小学生去操持国家政务,协调各方势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彼时甚至有人觉得,小皇帝随后被架空,进而再度出现政变,差不多已经是确定无疑、必然会发生的事儿了。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那之后,汉顺帝登上了皇位,彼时他仅仅十岁而已。可就是这个年幼的孩子,随后用自身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所有人都大为惊讶,无异于狠狠扇了众人一记耳光!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汉顺帝不仅稳稳地将皇位坐实,还逐步对自己肩负的职责熟稔起来,进而开辟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那么,彼时仅仅身为小学生的汉顺帝,究竟都有哪些作为呢?为何一个才十岁的孩童,能够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可?在之后的数年当中,汉顺帝又是怎样做到防止被架空,进而稳稳地将皇位坐实呢?
咱们不妨就从汉顺帝刘保发动政变的那一日开始讲起这个故事。
公元125年3月,东汉的第六任皇帝汉安帝,在外出巡游途中骤然离世。彼时,汉安帝仅有一子,也就是后来的汉顺帝刘保。
按理说,老皇帝驾崩后仅留下一位皇子,正常情况下,这位皇子理应继承皇位,成为新帝。可问题在于,当时汉安帝的皇后阎氏,并不希望刘保这唯一的皇子来接班继位。
阎皇后不愿让刘保继承皇位,理由很直白,刘保并非她亲生。并且,此前为争揽权势,阎皇后竟下毒害死了刘保的生母,还在暗中使劲,促使汉安帝废掉刘保的太子之位。如此一来,在这个时候,阎皇后是决然不会容忍刘保来接班的。
在当时,由于阎皇后从中作梗,致使皇位传承发生了变故。原本身为皇子的刘保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汉安帝的堂弟刘懿被立为皇帝。而刘保呢,就遭到了阎皇后的迫害,被其软禁起来,就被关在皇宫德阳殿的西钟楼内,处境极为艰难。
可谁都没料到,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被阎皇后拥立的刘懿便也离世了。刘懿去世后,阎皇后虽当即封锁消息,企图从京城之外寻觅一位合适的宗室成员前来继承皇位,可即便如此,这消息最终还是泄露出去了。
在这一消息不慎走漏之际,彼时正处于被软禁状态的刘保,根本无力有所作为。不过,他的乳母宋娥却挺身而出,为了刘保的事情开始在各处奔忙。她积极行动,设法与宫中的一些宦官取得了联系,经过一番努力,宋娥最终成功联系上了十几个宦官,还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就在那天夜里,这十多个宦官采取了行动。他们手持武器,猛地从西钟楼内将刘保解救出来,随后便带着刘保径直往皇宫内的云台阁奔去。与此同时,这些宦官还赶忙去与其他大臣取得联系,告知情况,好让大臣们前来拜见刘保。
阎皇后所在的家族并非老牌政治家族,正因如此,在皇宫之中,诸多中下层官员压根就不买闫家的账。而且阎皇后掌权后,一心想要独揽大权,为此杀害了不少宦官,这下可把宫里的宦官集团彻底给得罪了。至于外朝的大臣们,也因闫家之前的一系列行事做法,心中满是不满情绪。
最终,在十几个宦官全力保护下,刘保竟奇迹般地突出了重重包围,成功抵达云台阁。与此同时,外朝的诸位大臣们也纷纷前来拜见刘保,对其皇帝身份予以承认。而阎家那些掌权之人呢,没过多久便被彻底清理干净了。
就这样,东汉的最高权力被刘保以一种极为奇特的方式成功夺取到手了。
但恰恰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确切来讲,是自政变发生当日天亮之际,军队进入皇宫抓捕了阎家数位高层之后,刘保便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难题了。
对于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而言,要怎样才能够稳稳地坐在皇位之上呢?
需明确的是,西钟政变之所以会发生,其中存在诸多巧合因素。彼时宫中宦官群体,皆对阎家心怀不满。而宫外的士族官员,乃至汉家刘氏的宗室后人,也都集体瞧不上阎家,根本不听从阎家下达的指令。并且当时手握大权的阎皇后,其政治手段着实低劣。另外,刘保乃是汉安帝的独子,正因如此,他才得以成功登上皇位。
可以说,彼时的闫家已然激起了众人的愤怒,正因如此才遭到了推翻。并且,那几个起到关键作用的条件,不管缺少其中的哪一个,西钟政变都绝无成功的可能。
然而,当阎家垮台之后,众人没了那个共同的敌对目标,情形便发生了变化。此前因有阎家这个一致的敌人,大家某种程度上还能保持一种状态,可阎家一旦倒台,那种因共同敌人而存在的状况也就随之改变了。
在这一时期,就汉顺帝刘保的状况而言,他手头所握的牌面,那真的是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了。一方面,他年纪尚幼,这就使得众人都会对他有所轻视。另一方面呢,那些刘氏宗亲,瞅着他年龄如此之小,便起了觊觎之心,妄图抢夺他的皇位,如此一来,他的本家亲戚自然是没法任用的。
第四点,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刘保能够给予信任的人寥寥无几,仅仅只有他的乳母以及那十几个宦官罢了。然而,这一群人全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毫无才能可言,对于高层政治斗争方面的事宜,他们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第五点,彼时地方士族集团已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了。要知道,若不是如此,在之前阎皇后手握大权之时,早就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给解决掉了。可如今换成刘保当皇帝,他同样也没办法搞定这些士族官员。一旦处理欠妥,极有可能就会冒出一个权势超强的士族大臣,进而把控朝政大权。这方面的具体情形,看看后面的董卓便可知晓了。
这几条事项累加起来之后,刘保已然被逼迫到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就仿佛被逼到了角落里一般,毫无退路可言。要知道,别说是当时年仅十岁的刘保了,即便是放在当下,让一个普通的成年人直接穿越到那个情境之中,恐怕也不见得就能妥善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然而随后,刘保就凭借自身的实际作为有力地证实了一点:老刘家的皇帝,仿佛真的具备某种独特天赋。虽说他年纪尚幼,可在政治领域当中,却像是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一般。
请大家留意,接下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会是在中国古代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一位年龄极小的掌权者迅速掌握权力的精彩历程。并且,这一精彩历程大体上能够划分为四个阶段哦。
第一阶段,是清理阎家这一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主要的工作便是围绕清理阎家相关事宜而展开,要对阎家存在的各类问题、情况等进行全面梳理清查,从而完成与之对应的清理工作,此即为所谓的第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政变当天破晓之后,刘保着手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对阎家展开清理行动。而在清理阎家的这一过程当中,刘保所运用的手段极为巧妙。
然而,那位阎太后却未被刘保加以处置。次日天亮之际,刘保率领着文武百官,公然前往阎太后所居的寝宫,当着众人的面,向阎太后索要天子印绶。最终,在众多文武百官形成的压力之下,阎太后只能无奈地交出了天子印绶。
然而在那之后,刘保并未进一步去追究阎太后的相关责任,恰恰相反,而是把她给转移到了离宫之中,使其处于一种被暂时软禁的状态。
只对阎家的男性成员采取行动,而不去触动阎太后,不得不说这一招着实极为巧妙啊。
若在最初就将阎家的男人全部铲除,那便如同把阎家的手脚给彻底砍断一般。如此一来,阎家往后就全然没了掌权的可能,也没办法再与下面的势力进行联络沟通了。然而只是对阎皇后采取软禁措施的话,却能保留一个摆在明面上的敌手,进而使得大臣、宦官、宗室等各方势力能够暂且团结到一块儿。
当存在共同的敌人时,往往能够有效防止内部分裂情况的出现。就好比当下,阎太后已然作为一个敌人存在了。只要她依旧在那儿,便会给所有人带来一种危机感,在这种危机感的笼罩下,大家自然也就不会轻易地去做出一些冒失冲动的举动了。
搞定阎家这一整个过程,用时最多也就两天。待阎家被暂时处理妥当后,随即,便步入到了下一个阶段当中。
第二个阶段,被称作控制军队这一情况。也就是说,存在这样一个特定阶段,其名称是控制军队,此阶段在相关情境或一系列进程当中有着其特定的指代和意义,主要围绕着对军队实施控制这一方面来界定的。
西钟政变发生于十一月初四的深夜。等到十一月初六这一日,刘保已然以皇帝的身份行事,他下达命令,将皇宫外驻守的众多兵力予以解除,使得军队纷纷返回各自营地,由此,皇宫周边恢复了往昔的正常秩序。
就在同一时刻,刘保当机立断将之前一直追随自己的那十九个宦官予以提拔,并且把他们全部都封了侯,在后世,这些人被称作十九侯。并且在封侯之际,刘保还将他们径直安排到了军队之中。其中,作为领头人的宦官孙程,更是被刘保即刻提拔为骑都尉,得以直接掌控羽林军的一部分精锐力量。
就这样,借助这十九个宦官,刘保得以在第一时间掌控住军队,确保了自身安全。不过在此需注意一点,当时刘保并非把全部的军队权力都交到宦官手中。确切来讲,这些宦官入驻军队,其发挥的作用更趋近于监军性质,而非军队的直接管理者。
刘保进行的这种操作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一方面,能使他有效掌控住军队,防止有士族官员趁机兴风作浪。另一方面,也可杜绝那十九个宦官利用军队惹出是非。最为重要的是,刘保安插人手的方式并未触及士族官员的权力根本,毕竟军队主官依旧是士族官员,刘保只是安排了些宦官去监督他们,或者让宦官成为其下属罢了。
不得不说,这一手法着实是极为巧妙的,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其巧妙程度确实不容小觑,可谓是在诸多手法当中显得相当出众呢。
从这段历史所处的大环境来考量,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彼时所有的相关布置,皆是刘保自己琢磨出来的。要知道,在当时,刘保身旁最为亲近之人仅有乳母宋娥罢了。而这位乳母呢,压根就不是出身于什么世家大族,对于政治之事,她必定是一窍不通的。
真的很难想象啊,仅仅十岁的孩子,居然能想出如此巧妙的权力结构呢。说不定那时候的刘保对于其中蕴含的道理还懵懵懂懂,可毕竟出身皇族,那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促使着他,即便在懵懂之时,也能够依靠本能去做出这一系列的选择。
在成功将军队掌控住以后,便随之迈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够将其称作平衡权力。
刘保成功掌控住军队之后,便拥有了充足的话语权。如此一来,他接下来就能着手开展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工作了。
在随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刘保展开了一连串的人事安排举措。就拿朝堂官员来说,那些与阎家关系亲近的,或是曾由阎家提拔任用的官员,都陆续遭到了贬职处理。相反,此前全力拥护刘保登上皇位的大臣们,则纷纷得到了重用。
在同一时期,刘保还擢升了另外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个特定称谓,那便是“前朝失势团体”。
简而言之,在刘保的父亲汉安帝当政期间,有很长的一段时日,国家大事并非由汉安帝做主,而是在世的邓太后掌控着话语权。待到邓太后离世后,汉安帝为了能稳固自己的皇位,便展开了对邓家人的严酷打压行动,还把邓家所重用的那些官员,逐个地进行贬黜与流放处理。
轮到刘保即位之时,就在其登基的首年,便把曾经被他父亲贬黜的那些人,全部都给请了回来,并且逐渐赋予他们重要职责。不仅如此,刘保还下达命令,为往昔遭到流放的邓家洗清冤屈,同时对邓家之人也加以重用,委以重要任务。
常言说得好,敌人的敌人那可就是朋友。想当年汉安帝着手清理一批人时,阎皇后在背后可是没少讲那些人的坏话呢。如此一来,那些之前遭受打压的人,无疑都成了阎皇后的对头。而到了现在,刘保对他们予以赦免,他们当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向刘保献上自己的忠诚啦。
在这当中,最为关键的当属邓家了。想当年刘保得以被立为太子,那可是邓太后一锤定音定下的,如此一来,邓家无疑就成了刘保的天然盟友啦。并且邓家身为东汉时期老牌的外戚家族,其自身所拥有的关系网,那自然是不用多费口舌去描述,其复杂庞大可想而知。
在当时的情形下,刘保迫切需要获得邓家的支持以稳固自身的局势。而邓家呢,同样有自身的需求,他们期望能够得到刘保的赦免,如此方能实现家族的复兴大业。就这样,双方基于各自的需求考量,自然而然地达成了契合,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就这样,通过对前朝失势团体予以赦免,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举措。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刘保便将东汉的高层职位差不多都更替了一轮。
此外,当第三个阶段开启之际,刘保已然掌控了人事方面的大权,而彼时仍处于被软禁状态的阎太后,已然毫无存在的意义可言了。于是,在公元126年正月十六这一天,阎太后竟然骤然离世了。
阎太后的死因在史书之上极为罕见地未留下任何记载,而朝中大臣对此竟也未曾有过任何疑问。
很明显,到了这般境地,每一个人心里都盼着她死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似乎都有着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她的生命走向终结才是众人所期望的,她的存在仿佛成了众人急于摆脱的,都盼着那最终一刻的到来,让她就此消逝。
在阎皇后离世之后,东汉朝堂之上的那些官员,统统被刘保给替换了一轮,完全依照刘保的旨意来安排人事。至此,第三个阶段也就彻彻底底地宣告结束了。
在此之后,就迎来了第四个阶段。而这一阶段有着特定的称谓,那便是打压宦官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主要的行动和任务指向就是针对宦官群体展开一系列的打压举措,以达成相关的目的或者解决与之相关的种种问题。
先前刘保得以登上皇位,全然是凭借着十九个宦官以及他自己乳母的庇佑。在刘保内心深处,对这些给予他保护的人,那可是满怀着感激之情呢,这份感激是由衷而发的,毕竟他们在其登基之事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可问题在于,那些助力他得以掌权的人,通常文化程度都不怎么高。刘保登上皇位之后,这些宦官纷纷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权势,着手结党营私起来。要是任由这种状况持续发展,极有可能致使宦官集团势力不断扩张,进而将皇权架空。
于是在此之后,刘保便着手对这些人展开行动了。
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故事,不妨称作“张防案”。话说在那时,有个名叫张防的宦官,其职为中常侍。他凭借着刘保给予的信任,在宫廷之中肆意地进行贪污受贿的勾当,并且还热衷于结党营私,行径实在是恶劣。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叫张防的人,并不在之前扶持刘保并且发动政变的那十九个宦官的行列当中。也就是说,他和那参与了扶持刘保、发动政变这一系列行为的十九个宦官是毫无关联的,并非其中一员。
后世有些史学家提出这样的看法,彼时在皇宫之中,宦官群体呈现出两派分化的态势。其中一派是以张防作为领头人,他们属于此前汉安帝与阎皇后所留下的那批宦官。而另外一派呢,则是以十九侯为首要代表,是凭借政变获取高位的那些宦官。
在这两派当中,存在着一种类似新旧之间相互较量的情况。就仿佛一方代表着新的理念、新的模式等,另一方则可能承载着相对传统、旧有的一些东西,二者之间呈现出的这种态势,和新旧之争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大约在刘保登基两年后,终于有下面的大臣挺身而出,对张防的不法行为进行弹劾。就在同一时间,那十九个宦官也联合起来一同弹劾张防。他们接连跑到刘保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着张防此前究竟有多恶劣。
单从表面状况去看的话,在这起案子当中,似乎张防扮演着坏人的角色,而十九侯则像是好人。朝堂之上,那些对张防进行弹劾的大臣,给人的感觉是好人;反之,那些为张防出面辩护的大臣,看上去就如同坏人一般。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呈现出来的状况罢了,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向来都并非如此简单易行的,其背后往往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层次的因素和考量,绝不是我们乍一看所认为的那般单纯。
其实呢,当众多人一同联手对张防进行弹劾之际,刘保一下子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情况:那便是宫里的部分宦官,说不定已然和宫外的大臣,渐渐开始携手合作啦!而此次针对张防展开的弹劾行动,正是由他们在背后精心策划的。
对身为皇帝的人而言,大臣与宦官勾结到一起,这种情况着实是最为可怖的。毕竟在宫廷之中,大臣把控着诸多政务方面的关键,宦官又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他们一旦联手,所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往往是让皇帝极为忌惮且难以应对的。
于是在此之后,刘保先是下达命令,依从众人的弹劾意见,把张防彻底发配到边疆之地。并且,刘保以十九侯在进行弹劾之时,于朝堂之上肆意喧哗,全然不把皇权放在眼里作为理由,将这十九侯统统予以免职处理!随后又下令,把他们所有人都驱赶到偏远之处。
当然啦,在那之后呢,刘保念及之前的那份情分。而且,这些人之中有不少可能当时确实没考虑那么多复杂的情况。所以呢,到了最后,刘保做出了决定,改为让他们都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就这样,曾经全力扶持刘保登上皇位的那十九侯,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打压的命运,自此走向了下坡路,他们往昔的权势与风光不再,在种种手段的压制下,逐渐式微下去了。
从客观角度来讲,十九侯称不上是坏人。他们既助力刘保成功发动了政变,在掌权之后呢,自身也未曾做过啥坏事。可关键在于,就当时那种局势而言,只要有他们存在着,便极易致使宦官集团发展壮大起来!
刘保这般处理的方式,着实称得上高明之举了。毕竟到了最后,那十九个宦官大多都得以善终,并且还都获封了侯爵之位。与此同时,他们直至最后也未曾做出什么恶行,在史书之上留下的亦是美名,而刘保对此也能够继续心怀感激之情。
在历朝历代的众多权宦当中,这样的结局已然称得上是最好的了。就权宦们而言,能达到这般状况,着实是极为难得的,相较其他同类的种种归宿,这无疑算是很不错的一种结果了呢。
顺带提一下,在整个过程里,唯有刘保的乳母宋娥未被他处理。或许在刘保心里,觉得自己这位乳母根本兴不起什么风浪,和十九侯相比,其威胁要小得多,于是便依旧让乳母安稳地享受富贵,留在京城之中。
然而时隔十多年,令刘保始料未及的是,那个曾被他视为亲近之人的乳母宋娥,在之后的日子里竟肆意结党营私,大肆收受他人贿赂。不仅如此,她还为了扩张自身权势,不择手段地去陷害朝中那些忠良之士。待到事情最终败露,刘保也唯有剥夺她的所有爵位,把她遣送回家了。
就宋娥的最终结局来考量的话,刘保事先对十九侯进行处理,无疑是极为明智的一个举措。
刘保接连经历了四个阶段,先是成功搞定了军队方面,接着又让士族大臣们顺服,随后妥善处理好了权力平衡事宜,最后连之前对自己有功劳的宦官也被他一一拿下。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之后,刘保稳稳地坐上了皇位,其位置再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威胁了。
真的让人很难去设想,眼前所呈现出的这所有的一切,竟然通通都只是由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创作出来的呢。这般情形,着实是有些超乎想象啦。
如此这般,在刘保把所有相关事宜都处理妥当,稳稳当当坐上皇位之后。于公元132年,刘保正式颁布旨意,将年号改为阳嘉,并且确立了皇后人选,自此开始独自执掌朝廷的军政大权,开启了其独掌朝政的阶段。
自这一年起,年仅18岁的刘保正式成为汉顺帝。此后,他展开了一系列举措,全力以赴,试图拯救已然呈现出下坡态势的大汉江山,在其位谋其政,竭尽所能地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让大汉重现昔日辉煌。
汉顺帝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