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的新区答卷——“理想城”雄安叙事

农民日报 2024-11-04 19:50:50

何谓“理想城”?雄安大抵如此。

2017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甫一发布,如同平地起惊雷。人们既惊讶又好奇,为什么要设立雄安新区?新区会是什么样?将带来哪些变化?

七岁雄安,垂髫终而总角始。2600多个日夜,在华北平原的一块乡村大地,这座城经过成熟孕育,带着千年光环破土而出,奋力拔节生长,珠玉般散发愈加莹润亮眼的光芒。

  燕赵鸿篇千秋计,大略方遒何畏难

  清晨6∶50,一列复兴号列车准时从雄安站驶往北京。6分钟后,又一列复兴号从北京西站驶向雄安。从雄安站到大兴国际机场最快19分钟,到北京西站最快只需49分钟,半小时左右发一趟,每天对开二三十列。

  这样的高速高频,极大地便利了两地出行。不仅如此,血脉一打通,雄安站、白洋淀站等构成的高铁站群及高速公路网,让雄安串起了京津冀,通达全中国。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改变中国经济“南强北弱”,京津冀肩负重任。而观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为明显,一面是京津两极“肥胖”,深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职住分离等“大城市病”困扰,一面又是周边地区“过瘦”,难以抵御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发展动能不足。

  距北京、天津均105公里的雄安新区,便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落子”。这个建构起来的金三角,就像一颗强劲牢靠的心脏,为四周甚至更大空间范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京津冀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全球又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群和世界经济重要增长极。这蓬勃发展的成果,最终将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大战略指引,大情怀感召。20多万建设者众志成城,以“一张白纸”为起点,朝着建设人类发展史上典范城市的目标,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先后克服管控关、征迁关、回迁关、疫情关、防洪关,不断创造崭新的“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雄安,对新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堪称奇迹”“殊为不易”的高度评价。

  如今的雄安,“城市天际线”越来越清晰,38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4017栋楼宇拔地而起,“城市大动脉”“地下生命线”不断延展,推门见绿、移步异景的“15分钟生活圈”形成……这座绿色低碳、智慧创新、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让人们“诗意栖居”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水乡花县今新邑,北地江南古渥城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只有踏上雄安的土地,才更能切身体会此中深意。

  推开历史的闸门,易水河畔的文明曙光,华夏与戎狄文化碰撞,燕南赵北的慷慨豪迈,汉唐两宋边界风云,北方各民族商贸往来,抗战时期的雁翎奇兵……汩汩而过的长歌画卷,一路铺陈到眼前。

  而今,必将载入史册的又一次融合汇聚在此发生。雄县、容城、安新老城人,周边村镇回迁群众,首都疏解来的新居民,来自各地的建设者,抢抓机遇的创新创业者,逐梦的高校毕业生……大家瞄着千年坐标,一起创造理想家园。

  这是一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城。走遍新区三县33个乡镇637个村落,挖掘并放大每一寸土地的价值,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秉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对规划编制“千锤百炼”,为的就是不留历史遗憾。

  雄安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北高南低。随形就势,顺应自然,“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布局被构建出来,其中蓝绿空间占70%,只留30%给建设用地,“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胜景跃进现实。

  “鸟中大熊猫”出现了!随着全球极危物种、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青头潜鸭被观测到,白洋淀这颗曾经蒙尘的“华北明珠”终于扬眉吐气。通过治污、补水、清淤疏浚等措施,白洋淀水质从新区设立之初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及以上,野生鸟类增至286种,面积从170平方公里恢复至约290平方公里。

  “文章瑞家枣树,118年”“文占民家槐树,300年”……高铁站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里、悦容公园内,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一些挂着“乡愁树”牌子的古树。雄安不挪别处现成的大树,更不准挖太行山上的树,除了“乡愁树”外,就是自己培绿、造绿、养绿、护绿。

  从2017年秋天“千年秀林”种下第一棵树苗开始,新区已累计植树造林47.8万亩、2500万株。这些幼苗和雄安一起成长,如今已是郁郁葱葱。从淀到苑再入城,农田、公园、绿廊、水系、湖泊绵延相连,城乡建筑“镶嵌”其中,百姓“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共绘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动人画面。

  建设中的雄安是生动而立体的,“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在同时旺盛生长。

  地上雄安,容东、容西、雄东片区12万回迁群众在此安居;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宣武医院等“三校一院”开学开诊;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城市计算中心等一批“零碳”、超低能耗建筑建成使用;央企200多家各类机构在雄安落户;百校、千企、万名大学生雄安行,创业创新大赛和路演,空天信息、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科技金融等产业对接活动如火如荼。

  启动区内,一处处重点项目不舍昼夜,雄安第一高楼“金芦苇”顺利封顶,中国星网总部项目即将竣工,体育中心主体结构完成;大学园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雄安校区集中开工;科学园、金融岛等功能片区有序推进;长达24.8公里的东西轴线项目加紧建设。

  地下雄安,水、电、热、气、通讯等管线集体“入住”综合管廊,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1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将构成一座“地下城”,高铁、地铁在地下可平层换乘,旅客“出站即入城”。

  云上雄安,数百亿条数据汇聚“城市大脑”。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共建”,每栋楼、每条路、每根管道,甚至每棵树,都有匹配的数字化模型。哪条路流量较大、地下管廊有无异常,就连小区里的垃圾箱满没满,城市运行数据都会实时报告。“刷脸吃饭购物”“独居老人云守护”、反应速度远超人类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各种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春水初生群类乐,风弦一曲万方听

  “理想城”必然是一座有温度的“人民之城”。

  设立新区,老百姓是不是得到更多实惠,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直是总书记牵挂的事。去年考察时,他特别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如今,这座城人气越来越旺,烟火气越来越浓。除了自然生态和智慧科技,优质的公共服务也被引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居住于此的人们,在三餐四季里享受便利与美好。

  “15分钟,吃饭、上学、看病、买东西、逛公园,走着都能到。”王瑞生老人的幸福感不止于此,还来自在菜品丰富的社区食堂,他和老伴能享受五折优惠;吃饱了到老年驿站转转,下棋、打球、练书法;来自每月给60岁以上进城老人发放的养老金;也来自食堂对面的党群服务中心,“啥问题都能帮着解决。”

  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两本账,一本“民情台账”,居民的大事小情,已记录8万多条;一本“政务台账”,为群众办理解决的事项,件件标注着“已办结”。

  “张北的风点亮了雄安的灯,坝上的光照亮了我们新区的房。”说到通过学习开阔眼界,47岁的保洁员肖秋云笑容灿烂,工作不累,照顾家方便,“从出门下电梯到进单位,一共就6分钟。”她最近在学习绿化知识,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如同这座城市一样。

  雄安高筑“黄金台”,将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全面贯通,尤其是“雄才十六条”“京雄同城化”服务等政策措施,让各类人才可以安放行囊和梦想。

  这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如果您在雄安,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可以进店点份‘A套餐’,吃完就走,不必客气。”让人暖心的不仅仅是社区食堂的标语,还有分布于各个社区和工地的暖心驿站,微波炉、饮水机、冰箱,还有雨伞、小药箱、充电器和免费Wi-Fi,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和过往行人有了“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港湾。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周边乡村振兴的关系,是雄安的一道必答题。

  王家寨村是个纯水村,不通陆路。过去村民主要以打鱼、编蒲草为生,想要挣钱,只能出去打工。“那时搞旅游也不景气,淀里环境不好,村里卫生差,一年也就赚个万把块钱。”随着白洋淀水质恢复,邢东影的心情也明朗起来,他和妻子精心打理民宿,现在一年的营业收入有三四十万元。

  对于不少村子来说,新区的建立,不仅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面临现实的考量。黄湾村是传统的塑料加工村,面对机会与挑战,村里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统一思想,关停了79家散乱污企业,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创业就业,创建工程公司、商务服务公司等13家集体企业。他们在原有废弃坑塘上建起雄山公园,培育夜市经济,对闲置老宅统一改造运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红色文化一条街……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2000余万元。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座“理想城”,而从“理想城”抵达“理想生活”,只有靠奋斗。雄安站候车厅内有一个热门打卡地——“千年轮”,它的起始日期被设定为2017年4月1日。上面蓝色的数字轮盘驱动着实体轮盘,齿轮咬合间,日轮、月轮和年轮一刻不停地转动,记录着每一次的出发和到达。齿轮下面,镌刻着8个金色大字——“千年之计,始于当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海涛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