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一部很优秀的权谋剧。我们在看梅长苏对于誉王和太子的算计时,大多数关注到的是计谋本身,往往不会和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
其实这部剧和现实社会是一样的,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誉王能把太子打压的招架不住,那是因为誉王比太子有钱。而梅长苏能将誉王和太子斗败,也是因为梅长苏比誉王和太子更有钱。
先来看誉王的经济实力。剧中情丝绕事件,皇上对靖王刀挟太子很不满意。于是梅长苏安排誉王去帮靖王解围。誉王走到大殿门口,对着门口的小太监直接扔了一大包银子,同时问到:“里面情形怎么样?”成功打听到了事情的进展。看誉王那包银子,少说也有上百两啊。
作为对比,剧中还有两处主角对小人物的打赏。一次是豫津对小太监的打赏,一次是静妃对黄主司的打赏。豫津给的应该是碎银子,没有袋子。静妃给的银子是有袋子的,但是绝对没有誉王的多。
还有誉王几次为皇上送的礼物。有天然的寿形石,还有带着“梁安”的河石,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誉王舍得花银子,那是因为人家会赚银子。第一处赚钱的渠道就是赈灾。剧中户部尚书沈追曾提到过,每次赈灾,都是誉王和太子发财的机会。赈银的七成都会被各地官员分去。誉王为了主持赈灾,甚至愿意从自己的私库拿出三万两银子充做赈银。
也是在这次赈灾中,提到了誉王第二处赚钱的地方,那就是地方官员给他送的礼银。岳州知府在大灾之年都给誉王送了五千两银子。
第三处赚钱渠道是靠户部。梅长苏曾提到过,每到年底,吏部都会成为誉王的钱袋子。而吏部尚书何敬中因为其子何文新妓馆杀人卧病不起,影响了年终的官员考核。誉王出于无奈,便指使刑部尚书搞出了换死囚案,这也最终导致誉王丢失了吏部和刑部。
那么太子的经济实力如何呢?剧中没有太子花钱的剧情,但是有太子赚钱的剧情。太子的赚钱能力比起誉王简直差太远了。
剧中太子为了赚钱,联合原户部尚书娄之敬在京城开了一家私炮坊,这是其最主要的赚钱渠道。结果被誉王派人引爆,死伤一百余人。引起了很大的民愤。
越贵妃知道此事后,直接扇了太子一巴掌,责骂道:“你已经是东宫的太子,怎么还如此贪利!”太子无奈的说道:“不能怪我贪,要不是老五处处紧逼,为了对付他,我这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从太子的回话中可以想象到太子的穷,一个当朝太子,被逼无奈沦落到去开黑作坊了,还是易燃易爆的黑作坊。比起誉王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最终太子也因为私炮坊爆炸引起民愤被幽闭到圭甲宫,可以说太子的缺钱是其落败的直接原因。
再来看梅长苏的经济实力。剧中涉及到梅长苏有钱的场景,第一处是买院子。京中院子随便挑,为了“养病”专门买一处院子,妥妥的土豪啊。
梅长苏的院子修建好以后请客吃饭的场景,豫津提到:“这是第七种酒了吧,苏兄家的菜肴倒也罢了,最妙的就是每一道菜配以不同的酒,真的是风味别致啊。”当景睿提到喝过照殿红时,豫津露出了嫉妒的表情说道:“你们喝照殿红,居然不叫我。”想来这照殿红是极名贵的酒啊,豫津都没怎么喝过。放到现在起码得是茅台了。
还有宴席上的古曲《广陵散》,直接就送给了夏春。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梅长苏的经济实力。
再看一下人家的赚钱渠道,京中的妙音坊,乐器铺子、还有控制码头的搬运团队、药王谷以及琅琊阁。这实力,妥妥的大梁首富啊。
相比誉王和太子,梅长苏不需要为了发愁钱而去干非法的勾当,还能用钱去买到自己想要的人。像宫羽、童路、心杨、心柳这些,都是被梅长苏收留下来用来复仇的。而誉王和太子为了赚钱,不得不捞偏门,开小作坊、换死囚,从而因小失大,出了差错。
所以说,誉王和太子的落败,都是没钱惹的祸。
END
作者:我有鱼两条 原创不易,禁止转载!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