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司马光砸缸,可却无人知道那个被救的孩子是谁?说了别不信

墨海飘香醉人间 2025-01-16 10:29:11

【前言】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儿,估计咱小时候都晓得。他果断地拿自己手里的石头,使劲儿朝那装着水的大缸砸去,把掉缸里的小伙伴给救了。这事儿把司马光塑造成了一个既英勇又重义气,还机智果决的少年,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

不过呢,要是咱们回过头来瞧瞧司马光的这一生,就能够了解到,他最为关键的一次“砸”的举动,并不是把水缸给砸破,而是在政治方面跟王安石产生了冲突,从而激起了一场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大争辩。

要是没这一回“砸”,又或者这一回“砸”的目标换成了别的人,那司马光的人生历程或许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就这看似决然的一“砸”,让他在历史上成了“守旧派”。

那,出身寒门的司马光,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政治舞台,从而与王安石分庭抗礼的呢?

【一、天资聪慧的少年司马光】

1019 年,司马光在山东历城的一个官宦家庭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当时朝廷里担任着一个小官职,工作勤恳认真,行事小心谨慎,在政治方面没什么太大的志向。

司马光打小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机灵劲儿,7岁的时候就能专心研读《左传》。别人给他讲上一回,他就能把里头的道理记得牢牢的,回到家还会反复地跟家里人探讨,这足以表明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那时候,父老乡亲们看到司马光,都纷纷夸赞他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在那茂密大树的树荫之下,司马光这小男孩常常一个人坐在那儿专心看书,就算同龄的孩子们在一旁顽皮嬉闹,也丝毫干扰不了他学习。村里的大人们偶尔会忍不住打趣说:“这娃子,难道是想考个状元郎,还是想当皇帝哟?”

司马光不慌不忙,郑重其事地说道:“我想凭借自身的努力,做个有所成就的官员,给百姓带来福祉。”讲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坚毅,哪里像是个孩子呀!

村民们听闻后,都不由得对他的志向钦佩不已。原先调皮捣蛋、没个正形的孩子们,也不再贪玩闹乱了,全都勤奋读书,盼着将来有一天能够如同司马光一般,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官员”。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对儿子的非凡天赋感到格外欣慰。他白日里工作颇为繁忙,可到了晚上,只要一得空,便会亲自为司马光阐释典籍中的智慧。有时候,一直讲到深更半夜,司马光已然哈欠不断,却依旧执意不肯去睡,就怕漏听父亲讲的任何一个字。

司马池面带笑容说道:“乖儿子,你天生聪慧,不过可不能就此自满哟。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有坚定不移的毅力。往后啊,你得秉持着持之以恒的态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汲取百家的优点。一定得记住啊!”“父亲,您的教导甚是正确。”司马光毕恭毕敬地回应道。他那双目明亮有神,尽显智慧与坚毅。司马池瞧在眼里,心中为儿子的沉稳懂事而感到高兴。

向来不苟言笑的司马池,在儿子面前也会绽出笑容,慈爱地摸摸他的脑袋说道:“吾儿啊,你日后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期望你能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莫忘读书人的初心,为国家百姓谋福祉。”司马光恭敬地跪在父亲跟前,诚挚地回应:“儿必定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用德行润泽百姓,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司马光这人啊,那是相当聪慧,志向也高远得很,绝对不会是被困在浅池子里的角色。村里的人都纷纷夸赞,说他以后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那真挚诚恳的敬仰之心,也让他父亲特别高兴。

【二、青年司马光的仕途之路】

15岁的时候,司马光得到了一个小官职。那时候有个规定,像他这种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子弟,不用参加考试就能当官。然而,司马光却打定主意要通过科举来获取更大的成就,这足以表明他有着非凡的进取之心。

20岁的时候,司马光总算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就此踏上了为官之路。他在不少地方担任过官职,为官期间清正廉洁,颇受百姓拥戴。

一开始,他随着父亲的调任而变动,之后因要照料患病的母亲,便辞去官职返回家中。父亲离世后,他还亲自向学识渊博的老师庞籍求学问道,由此结识了不少政界的人。

20 岁考中进士后,司马光就踏上了漫漫的求官征程。他接连创作了不少篇章和策论,并借助关系来举荐自己。终于,有一回在外出游玩时,碰巧遇到了宰相欧阳修,司马光请他阅览了自己的文章。欧阳修发觉他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对他极为赞赏,于是推荐他当了个小官。

这可给尚处于求官进程中的司马光带来了莫大的鼓舞。打那以后,他的名声逐步在文人的圈子中传播开来。不少官员听闻了这位少年英才的名号,纷纷赶来与之结交。

有一回,司马光碰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夸赞他:“如今的年轻有才之人可不比古时的差,你的文采比柳宗元还强呢。”司马光很谦逊地回应道:“先生您太过奖了,柳宗元是文坛大家,我哪里能跟他相提并论呢。”

老先生感慨道:“你学识这般渊博,气节如此清高,将来必定前途无量。不过当官得给百姓做表率,可别贪恋权势啊!”司马光毕恭毕敬地道谢,同时将老先生的教诲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年纪轻轻就出类拔萃,而且还谦逊有礼的司马光,没多久就在文坛中积攒下了不少人脉,给其日后的为官之路打下了根基。

【三、王安石进京,结交知音】

1060 年,长须飘飘的王安石总算愿意告别故乡,前往京城任职。那时,王安石在地方实施的改革稍有了些名气,朝廷屡次邀请他入朝为官,可他却一次次地拒绝了。

这回王安石总算答应进京了,很明显,他跟司马光一样,怀揣着更为远大的政治志向。巧的是,司马光的老师庞籍认识王安石,所以庞籍就让司马光去迎接这位声名远扬的改革者。

这俩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王安石这人不太在意细节,穿着打扮也不太讲究,衣冠不整的。司马光呢,是个传统的儒生,特别看重自己的仪表仪态。不过,这两人在学问方面有不少共同点,那就是都读了好多书,而且学习起来不知道疲倦。

王安石有一回身上虱子多得都爬到衣服上了,这让他烦得不行。他干脆把衣服脱下来晒,想把虱子都给烤死。旁人觉得他这样做有些不成体统,可他却写诗自我调侃,尽显随和之态。司马光见他这般不拘小节,颇为欣赏,便也写诗回应。就这么一来二往的,他俩成了知心好友。

这两人啊,那可真是一见如故,特别合拍,打这儿起就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王安石这人呢,大方豪爽,说话做事很是规矩,这让司马光印象特别深。司马光呢,学问深厚,看法独特,也使得王安石对他另眼相待。

两人相聚时,那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时间都给抛到了脑后。王安石跟司马光讲:“光兄啊,像你这样的知音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这辈子能有你这样的好友,我真是没啥遗憾了!”司马光也乐呵着回应道:“介甫兄,您不但学问高深,性子还特别随和,能和您成为朋友,那可是我的福分呐!”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一直聊到了大半夜。旁人见他们聊得如此投机,打心眼里为他们的情谊感到高兴。村民们瞧见后说道:“王司马这二位,一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北方,却能够这般合拍,着实是难得的知音好友啊!他们定然会共同助力国家繁荣昌盛。”

王安石与司马光起初时常相聚,一同探讨国家大事。这二人对于治国的方略皆有着各自的看法,你来我往,应答自如,那场面真是热闹得很。乡亲们瞧见了,纷纷慨叹:这天下如此之大,能够觅得知音着实难得啊。都期望着他们两人共同谋划,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

【四、改革之争,二人关系破裂】

没多久,王安石在朝堂上着手推行他筹划许久的改革,这一改革被称作“熙宁变法”。他首先掌控了选拔官员的权力,接着大力推行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涵盖田赋、军制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诸多看法并不认同,他认为新法让众多百姓的利益受损。就这样,改革派和保守派应运而生。司马光屡次劝说王安石,然而王安石却信心十足,觉得新法有益于国家,执意要将其推行到底。

这两人就新法的事儿展开了持续数十年的激烈争论,国家的政策也因这两派的纷争而变得左右摇摆。曾经的他们是知心挚友,可后来却在政治上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王安石那推行改革的决心可是相当坚定,司马光呢,也绝非轻易妥协之人。这两人互不相让,谁都没法把对方给说服了。朝廷里的大臣们呢,要么站在王安石这边,要么就站在司马光那边,这局面着实有些难堪。

这场你来我往的争辩中,两人各自的决心与坚持,竟成了导致他们关系崩裂的引火线。原本多年的好友,就这么不欢而散,实在是让人感叹不已。

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后,王安石气冲冲地走了。司马光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失落感。

本来能够并肩前行的知心好友,现今却变成了政治见解不同的对手。司马光内心极度难受,他喃喃自语:“我和介甫原本是知己好友,怎料如今竟变得如同陌生人一般,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啊。”

王安石回到家中后,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书房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我一心想要革除那些长久积累下来的弊病,为老百姓谋福祉,司马光这么做,难道不是亲手断送了我的期望吗?”

两人都陷入了痛苦的挣扎里。村民们发现王司马二人不再像往昔那样畅快地交谈,大家都对这两位好友关系的破裂感到遗憾。

“哎呀,王公和司马公本来都有着关爱百姓的心,可却因为一时的政见不同,把他们的情谊给隔开了,真是让人觉得可惜啊!”村民们感慨着说,“希望这两位能够为了大家着想,放下矛盾,让关系变得友好,共同为国家的长久安稳努力啊。”

唉,一时间这两人都没法解开心里的疙瘩。王安石依旧大力推行着新法,司马光呢,则拉着保守派勤王党一块儿跟改革对着干,他俩彻头彻尾地成了政治上的对头,自此虽说每个时代都有杰出人才出现,可这两人却把一段珍贵的友情给断送了。

【结语】

在历经数十年的政治纷争后,王安石于宋神宗离世之时,权势尽失,遭到贬谪,流落他乡。而保守派则趁机大举反攻,把王安石的诸多改革举措统统废止。

晚年的司马光总算坐上了宰相的位子,然而他说到底就是个读书人,政治手段并不高明,到了执政后期,更是精力不济。他想要让旧政得以恢复,可惜成果并不理想。

仅仅在位十八个月,司马光就与世长辞了。临去之前,他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啊,都耗费在党派争斗里头了,着实可惜啊!”他那从盛到衰的人生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权力是多么的变幻莫测。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