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中国与美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关税战中,最能“知彼”的或许不是盟友,而是我们的对手。
毕竟,特朗普政府的加征关税的力度空前绝后,一次比一次狠,并坚信他们的手段能迫使中国服软,但中国不仅没退缩,反而越战越稳。
英国BBC记者麦笛文看透了中国不屈服的底气所在。

他那篇名为《为什么北京在关税问题上不让步?》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北京为什么不在关税问题上向特朗普低头,原因很简单:它根本不需要这么做。”
这篇文章发布后迅速在BBC官网火了起来,这份来自对手的清醒分析,让不少人感叹:最了解中国的,可能真是它的对手。
信息来源:BBC中文2025/4/11,为什么北京在关税问题上不让步?麦笛文

说起这篇文章为啥这么有说服力,咱们得先聊聊写它的人——麦笛文。
麦迪文可不是一般的记者,他是英国独立媒体BBC的驻华记者,长期扎根北京,对中国的事务了如指掌。
看到这可能有很多人会说了,麦迪文人在中国,说中国的好话不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吗?
事实上洽洽相反。

了解过BBC这个机构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BBC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用阴间滤镜报道中国,这么些年来,对中国的报道都是只选缺点,哪怕非要报道点客观事实,那也必须得加上阴间滤镜,咱们众所周知的新疆棉事件,BBC就是主要的鼓吹者质疑。

BBC也成为了中国官方极少数出手制裁的外国媒体质疑,因为咱们国家的主基调一直都是欢迎外国人访华,尤其是外国媒体来中国。

然而,今年2月23日,马科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斧子砍掉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不仅砍掉了全球1万多雇员,还砍掉了500多亿美元的庞大经费。
美国这些钱跟BBC又有啥关系呢?

这里面关系大了——USADIA每年的这500多亿美元,基本都花在给“各种人”好处费上了,全球那些针对中国的、所谓的“非盈利组织、媒体”,背后其实都是美国在出钱养着,一旦美国断了这笔钱,这些组织马上就濒临灭绝,也顾不上说什么独立客观自主了。
拒马斯克团队曝光的消息,一直标榜自己独立客观的英国 BBC,也在拿 USAID 稿费的名单里,每年能从 USAID 拿到累计几千万美元。
马斯克把这笔资金来源掐断后,BBC 每年的收入一下子就少了几千万美元。
BBC的惊人转向与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虽说这点钱还不至于让 BBC 伤筋动骨,但这毕竟是一笔长期稳定的大资金啊,BBC 可能表面上装作无所谓,可美国突然不给钱,那肯定不行。
2 月 3 日马斯克切断资金后,BBC 直接愤怒了。
他们加班加点制作内容,没几天就推出了纪录片《中国制造 2025》,这部片子简直太让人意外了,里面全是对中国的夸赞,把中国夸上了天。

纪录片里详细介绍中国无人机,只讲优点和先进性,一点缺点和不足都不提,连稍微带一下都没有。
接着,又开始猛夸中国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还是老一套,只说优点,其他啥都不说。
然后,又吹中国的光伏技术有多厉害、多先进,说中国的 DeepSeek 如何牛,还提到中国 AI 公司取得的专利,已经远远领先全球。

片子里还放出中国各个大城市的镜头,重庆、杭州、上海、北京都有。
这次 BBC 可没再用阴间滤镜,选的画面都是现代化都市或者重要文化景点,专挑好的展示,同时还一个劲儿地夸中国的科技优势。
金钱与新闻客观性的寓言当时这部视频一出来,直接把海外好多殖人气坏了,他们纷纷怒喷 BBC 是不是收钱了?要知道,就在 1 个月前,BBC 发布的纪录片还在说中国不行,中国要完呢。
信息来源:京报网2025/02/13,BBC,忘词儿了?

但 BBC 做这个视频,可不是因为收了钱,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收到钱。
这场面,让小编想起咱国家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个老人喜欢清静, 但是他家附近总有一群孩子跑来吵闹。
老人为了赶走这些孩子,就把他们叫过来,说自己很喜欢他们在这玩,希望他们每天都来,还会给奖励,而且真的给了一段时间的奖励。
后来老人说自己没钱了,但还是希望孩子们来玩。
孩子们一听,不给钱了,谁还愿意来啊,觉得自己亏了,就再也不来老人这里玩了。
这个道理用在那些反华的欧美媒体身上也一样。

如果是他们自己真心反华,那没办法,但要是收钱反华,那就不一样了。
收习惯钱后,让他们免费出反华新闻,他们就会觉得亏了,不愿意干,从收不到钱那天起,每出出一篇反华文章,他们就觉得亏一篇,而且他们还担心,
要是让人家看到自己不收钱都写反华文章,以后谁还会为了反华文章给他们打钱呢?
相反,写亲华文章就不一样了,反正写不写都没人给钱,也就没有这种心理负担。

所以说,马斯克的三板斧砍下来,反而将这些国际媒体推向了真正的独立、客观,人们总算能看点真事儿了。
那么咱们回到BBC开始“说真话”以后的报道。
中国不低头的三大底气话说回来,国际权威媒体纷纷倒戈的场景,让世界叹为观止,而BBC关于2025年的关税战的报道更是将中美推上了风口浪尖。

特朗普第一直对他的支持者夸下海口,只要对中国征关税,就能轻易迫使中国让步。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极为误导。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中国为啥能挺住?麦迪文在文章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于北京为什么不在关税问题上向特朗普低头,原因很简单:它根本不需要这么做。”
他的分析指出,中国不低头的底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对美出口占比不高。麦笛文直接指出:“在关税战爆发之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庞大,但放到整体经济规模来看,这部分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2%。”

这意味着,即使美国完全切断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是有限的。
其次,中国有多元化的贸易布局。
文章指出,习近平即将访问马来西亚、越南与柬埔寨,这三个国家都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政策中受到重创。
同时,“中国政府高层近期也与南非、沙地阿拉伯与印度等国的官员会面,推动更紧密的贸易合作。”
中欧之间也在谈判新的贸易机制,比如“中国和欧盟正磋商取消欧盟对中国汽车的关税,改为设定最低价格门槛”。
简单来说,那就是中国从不喜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美国的关税大棒就成了纸老虎。

麦笛文注意到,中国也在对美国商品征收关税,“中国政府对国内民众表示,他们有足够实力抵抗来自美国的攻击。中国也清楚,自身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将同样重创美国出口商。”
在特朗普政府宣布进一步提高关税后,中国立即跟进反制,虽然后来表示不会再针对美方的关税行动做出回应,但已经表明了坚决不退让的立场。

更有意思的是,麦笛文观察到一个微妙的政治信号:“过去两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多帧中国前领袖毛泽东的影像”,其中包括毛泽东在朝鲜战争时期说的:“就是说他们(美国总统)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中国)完全胜利。”
毛宁还加上自己的留言:“我们是中国人,不惧挑衅,绝不退缩。”
麦笛文指出:“当中国政府搬出毛泽东的形象,你就知道他们是玩真的了。”这种内外兼修的强硬立场,让中国在关税战中丝毫不慌。

尽管双方互相加征关税,但麦笛文认为这种局面已经基本定型:“分析人士指出,中美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互徵关税,现在已经变得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双边大部分的贸易早已被切断。这种你来我往的加税,已经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

麦笛文的这篇分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告诉美国人一个事实:“中国人不会屈服。”
这句话不仅是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预测。
也许正如标题所言,最了解中国的,可能真是那些站在对立面上仔细观察的人。
他们往往能看到中国的韧性和实力,而这恰恰是那些一厢情愿的政客所忽视的。
信息来源:“美国是只纸老虎”“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毛宁再转毛主席霸气语录,海报新闻2025-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