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1927年,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会议曾提出“只有一个地球”口号。

基于当前的地球生态环境,他们希望用这个口号警醒世界各国审清当前局势,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否则人类或将面临灭绝危机。
这样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据诸多相关信息表述,由于人类毫无节制地过度开发,地球生态与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有相关人士表示,眼下,全球环境问题十分险峻,许多方面均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阈值,而这种情况无疑会全球陷入“生态危机”,让人类陷入“生存危机”。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发生断裂,导致原本循环的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
但人类生态系统正是在稳定的生态环境上建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循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稳定。

倘若这种原本稳定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基于这里建立起的人类生态环境也将不复存在,无疑宣告着“世界末日”的降临。
那时候,曾有学者表示,人类目前的生态问题以及环境危机尚未严峻到“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断裂,也并非基于这一理念产生的“原生环境问题”,仍有挽回余地。
这位学者称,造成当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循环破裂,进而造成“次生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恶化”的“第三类环境问题”。
而这一理论早在19世纪时就被马克思指出。

当时,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双方之间物质交换的所有过程,均由人类行为引起、调整以及控制”。
因此,相应的解决措施便是对自然进行转型——考虑“人类自然化”,避免“自然人类化”。
只可惜,这一观点在当时提出时并未得到世界人民重视,提出“只有一个地球”口号时亦是如此。

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日益严重的全球化问题才真正暴露它与人类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人们意识到生存空间的大幅度削减,进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
那时候,世界著名生态学家曾发表声明,称人类现在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并非生态环境本身所造成,而是一如此前所有学者们所言一般,由人类的文化系统影响。
所以,想要根除这一问题并不困难,只要全面理解人类行为为自然带来的危害,从而加以避免、控制,这一“世界末日”般的危机就可以得到解决。

相较于传统工业文化观念来说,这样的说辞无疑是新的文化范式的转型——它不再盲目提倡人类发展,转而谋求全新的人类文化选择,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以生态文化理论思想为基础、以生态思维为方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面对这一全新的观点,无数国家都不敢毫无方向地贸然为之。

此时,美国率先行动,进行了“生物圈二号”实验,将4位男性、4位女性放入了一个仿真生态系统中,静等结局。
那么,美国最终成功了吗?
一、“生物圈二号”实验据相关信息表述,“生物圈二号”实验是在1991年建设完成,以“共同解决人类危机”的名义面向全世界公开实验过程,寻求开辟一个能够为人类所居住全新的生存环境。

当时,美国将建有封闭生态系统的“生物圈二号”建立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确保在最为恶劣、不能生存的地方取得最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封闭生态系统”是指完全依靠本身进行物质交换、丝毫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态系统。
它的物质循环仅仅局限于系统边界内部,且呈现自然稳定状态。
此外,在封闭生态系统中,必须有一种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任何废物能被另外一种生物所利用,也必须至少含有一种自养有机体。

因为,在当前地球的生态系统中,化能自养生物与光能自养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的封闭生态系统都仅仅建立在光能自养生物上。
在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封闭生态系统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封闭”——光能和热能仍然可以在这个系统中进出,与外界进行交流。
这也是选择依靠光能自养生物作为建设基础的原因。

在美国所建设的“生物圈二号”中,似乎同样也未能突破这一桎梏,仅仅模拟了地球当前生态环境。

据相关信息表述,为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准性,该生物圈中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沙漠5个野生生物群落,农业区与居住区两个人工生物群落。

在这些人工、野生群落中,共计约有来自美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地4000个物种存在,囊括昆虫、鱼类、鸟类、两栖、哺乳等动物,苔藓、浮游、蕨类等植物,以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除此以外,在植物方面,生物、生态学家们还设置了高大的树木、灌木草丛植物,为不同野生生物群落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环境,并将其进行相对独立的生态隔离,保护各个群落不受威胁。
至于“生物圈二号”中的海水,则是通过海水与淡水按比例适配而成。

据相关信息表述,该生物圈中一切选择的考量标准主要以保障动物消费者生命、分类多样性、物理参数、植物可利用程度以及美学价值为基础,适应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过程,通过增加植物种类以补偿物种的遗失或灭绝,最终达到系统持续、稳定运作的目的。
二、人类进驻实验在1991年9月26日,4名男性、4名女性科研人员们率先进入了“生物圈二号”尝试居住。

历经21个月的体验以后,1993年6月26日,他们带着丰富的科学数据与实践经验离开了这个“人造环境”,并对其进行了整体评估与技术改进,开始筹备第二次的入驻实验计划。
1994年3月6日,几名科研人员再次进入了“生物圈二号”,开始进行更加广泛而系统的科学研究。

他们针对大气资源、水资源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食物的生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更为精确的成果,为这一实验的成功奠定下良好基础。

要知道,这可是人类首次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科学,也是了解目前地球生物圈全球范围生态变化的新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作为首例“永久性生物再生式生保系统的地面模拟装置”案例进行保存,或将为未来人类进行“宇宙载人探险”、移居地外星球提供有力数据。
只可惜,这项实验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

在“生物圈二号”由计算机进行完整数据采集、控制的“神经系统”所回馈的数据中,科研人员们发现,该生态系统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无法自行调节成平衡状态。
而水泥类建筑、其他作物更是影响到了自然界中碳物质的正常循环。
此外,“生物圈二号”虽然考虑到了物种的多样性,但其结构组成仍然较为单一。
因此,在没有足够“分解者”角色出现的情况下,许多动植物纷纷以极快的速度灭亡,其短暂的用时远超计划预期。

而那些得以幸存的动植物也因为这一原因难以正常生长、生殖,出现异常的健康状态。
究其种种,这项计划最终被科学家们以“未达到设计者预期目标”的名义,在第二次入驻仅用时10个月以后便宣布失败。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下,人类完全无法脱离地球生存,而地球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依赖与信赖的生态系统。
在前文提到过的保护地球生态措施中,除了考虑“自然观念的转型”以外,人们同样需要关注价值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价值观”转为“生态价值观”;关注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现代思维”转变到“生态思维”;以及和解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也就是说,人们必须从自然角度出发,将自己切身想象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状态,才能真正意识到当前的险峻形势,并寻找到相应的解决之法。
而“生物圈二号”实验室最终于1996年移交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基地”,尽力发挥着它的最后价值。
不过,在2011年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又接过了该生物圈的所有权,从事着相关科学研究,至今仍未停止。

曾有坊间传闻称,亚利桑那大学正在延续“开创新环境”的项目研究,力求探究所有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物质的存在道理,完善这项个生态系统直至彻底达到人类长期居住标准。
这条消息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清楚的是,我们有且只有一个地球,在当前时代无法复制、无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