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有不少从小独自成长的孩子,都觉得自己的童年相对孤独,
期盼着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为自己作伴。
可对于那些真正拥有兄弟姐妹的人来说,
如何经营好自己和手足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像当初那样纯粹。
例如他们之间会多出金钱上的纠缠,甚至会因此影响彼此的感情。
有不少心理学家都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和关系亲密的兄弟姐妹有太深厚的关系。
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关系这是因为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倘若家中的资源不够丰富,
没有办法同时满足兄弟姐妹几人的需求,他们就需要面临资源上的竞争。
大部分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专属宠爱,
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对比与差距,总是会让他们心生愤怒。
这就像《都挺好》中的兄弟几人,他们从小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
却始终拥有不同的生活质量。
家里的大哥拥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侵犯苏明玉的利益。
而苏明玉却只能读最基础的学校,一个人为了未来的生活打拼。
对于苏明玉来说,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是她人生道路上最难以躲开的挑战。
要是他们的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协调几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很有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做法,将自己的怨恨转移到其他兄弟姐妹身上。
一个人的感情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我们总是会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
因为某些事情一点点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看法。
有一句俗语叫做“距离产生美”,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流出一些距离。
我们才能够看到对方精心营造出来的人设,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还要明白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血缘关系只是我们和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联系的一种纽带,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因为血缘关系无条件的信任一个人,
或是为某一个人付出。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只是拥有更加强大的适应能力。
倘若他们从小就和其他孩子共同成长,并被告知这些孩子是自己的同龄人。
那么他们便会在家庭教育的引导下,逐渐产生相亲相爱的情绪。
即便如此,他们的关系也是建立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的。
要使其中一个孩子无法从其他手足那里得到任何回馈,
却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时间去满足其他人的要求。
那么他很快就会逐渐疏远其他手足,尝试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精神分析论》这本著作就明确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矛盾,才是大部分家庭更容易看到的情况。
成年后的立场变化当然综合来看,儿童幼年时期的感情还是比较单纯的。
除非父母可以引导,否则就算他们存在资源上的分配不公,
孩子们也会主动帮助他人,维持彼此的感情。
毕竟当时他们都没有太多个人能力,总是需要借助父母和家庭生活。
他们所能够得到的资源也都是由父母分配的,某些心地比较善良的孩子自然可以做到慨他人之慷。
但当他们一天天长大,开始尝试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并逐渐远离父母后,
他们与其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他们并没有要求父母为自己提供一个手足同胞,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
他们与其他兄弟姐妹只是来到这个家庭的时间不同,
并不应该存在抚养或无条件照顾对方的义务。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学着拒绝兄弟姐妹提出的要求。
毕竟那时他们已经试着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和利益了,
继续像儿时那样为兄弟姐妹付出,会让他们逐渐萌生出一种心理不平衡的感觉。
对此一位来自日本的心理学家中村恒子表示,任何人想要维持彼此的关系,都需要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社交距离。
诞生于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个人能力方面仍然会存在差距。
有的孩子稍微优秀一些,懂得如何利用资源为自己提供帮助。有的孩子则从小享受父母的照顾,习惯了衣来伸手的生活。
要是相对弱势的那一个孩子经常向其他孩子求助,或是父母想要让孩子们过得更好,
忽视了能力较强的那个孩子,总是帮扶能力较弱的孩子。
这两个孩子就有可能因为嫉妒或不满等情绪爆发矛盾。
在理查德史密斯看来,当我们对一个环境深感满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产生留下来的想法。
而孩子成年后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家庭,
就意味着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攒了太多嫉妒的情绪,萌生出了远离当下环境,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状态的想法。
倘若家长喜欢多子女的生活环境,又不希望这些孩子反目成仇,
那么就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足够多的互动,
确保两个孩子始终处于资源平等的状态下。
在必要的时候培养孩子互相帮助的思想,也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理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