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海归硕士,34岁转行给人立遗嘱,发现在财产面前亲情荡然无存

大番茄说说哈 2024-11-21 02:58:11

谁说立遗嘱一定要等到白发苍苍?现在的年轻人给我整不会了!

前两天,一个28岁的小伙子来找我,说要立遗嘱。我心想这么年轻就要立遗嘱?该不会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吧?结果他掏出手机,认真地说:"刘老师,我想把我的手机号和支付账号都写进遗嘱里。

这操作可把我给整懵了!原来现在的数字资产也能成为遗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这些"新型财产"了。

说实话,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知名账号、一个好记的手机号,甚至一个等级满级的游戏账号,都是年轻人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心血。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些虚拟的东西吗?至于这么较真吗?

但我觉得,正是这些年轻人的"较真",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人生的负责态度。他们可能还买不起房,存不了多少钱,但他们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未雨绸缪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去年刚转行做遗嘱咨询的时候,还以为这份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

这事说来也巧,要不是去年陪爷爷奶奶去办理遗嘱,我可能到现在还在教室里教着英语呢!但生活就是这么神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温暖人心的故事,也有令人心寒的现实。每一份遗嘱背后,都藏着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故事。

就像那个28岁小伙子的数字遗产,表面上看是在处理财产问题,实际上是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规划。

谁说年轻人就一定要活在当下?这届年轻人明明比我们想象中要靠谱多了!

生活总喜欢给人惊喜,谁能想到我这个2012年从英国德比大学硕士毕业的高材生,34岁会转行给人立遗嘱?

说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会儿我刚从英国回国,怀揣着留学生的"高贵身份",在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每天不是批改作业就是备课,日子过得还挺充实。

要说这份工作,薪资待遇都不错,我也干了五六年,按理说应该继续干下去。

可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口会是什么味道。

去年,我陪爷爷奶奶去办理遗嘱,本来想着就是走个流程。结果在那里,看到专业的咨询老师跟我们沟通,耐心地了解老人的想法,认真地解答每一个问题,这种专业态度让我特别佩服。

一来二去,我就对这个行业来了兴趣。你们可能会问:不就是写个遗嘱吗?有啥难的?

真不是这么简单!我后来参加了遗嘱库的招聘,从初试到复试,再到笔试,每一关都不轻松。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特别高,毕竟这可不是写个便条那么简单的事。

说实话,最开始转行的时候,我也担心过。毕竟从教育培训到遗嘱咨询,跨度是有点大。但是在国外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那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教授就教育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质疑,要用数据说话。这跟现在做遗嘱工作的原则特别像 - 我们不能靠臆测,而是要通过事实还原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转眼间,我入职快一年了。这一年里,我见过太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也目睹了不少令人心寒的场面。每接待一位客户,都是在聆听一个独特的人生故事。

有时候看着那些来咨询的年轻人,我就在想:要是十年前有人告诉我,将来我会从一名英语老师变成遗嘱顾问,我一定会觉得这人在讲笑话。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可能是最适合我的选择。我的留学经历、教学经验,再加上对人性的观察理解,都在这份工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应用。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它总能带你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往往比你规划的路更精彩。

你们信不信,现在的我,每天都期待着遇见不同的客户,听见不一样的故事。因为在这些故事里,我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更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不设限"吧!

说到这份工作带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见证了太多关于亲情的故事。有暖心的,也有心寒的,每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先给大家讲个暖心的故事吧。

杨阿姨是一位军人干部的遗孀,人生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可天不遂人愿,她的三个孩子都在唐山大地震时不幸遇难。

就在老人孤苦无依的时候,韩女士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要说韩女士跟杨阿姨之间,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但这十几年来,韩女士对杨阿姨的照顾,简直比亲闺女还要细心。

柴米油盐、针头线脑,样样都想在前头。

那天杨阿姨来找我立遗嘱,说要把自己和老伴的一套房子留给韩女士。你们知道吗?老人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全是感激。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血缘关系不能决定亲疏,心与心的距离才最重要。

可就在感动于杨阿姨和韩女士这段"亲情"时,另一个故事又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亲情淡如水"。

前几天来了位85岁的老太太,是三女儿陪着来的。一说起家里的事,老人家就红了眼圈。原来她有三个女儿,老三一直在身边照顾,大事小情都操心。

可大女儿和二女儿呢?别说照顾了,连看都不来看一眼,就知道惦记着老人的房子。

更气人的是,这俩姐姐还一口咬定房子是自己的,为这事把老三告上了法庭!虽然法院判老三胜诉了,可她俩还不依不饶,非要继续申诉。

看着老人家泪眼婆娑的样子,我真的很难过。

这两个故事一比,真是让人唏嘘。没有血缘的人能情比金坚,有血缘的人却能为了一套房子反目成仇。

说实话,干这行久了,看多了这种事,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很无奈。财产面前,有些人的亲情就跟肥皂泡似的,一碰就破。

但也正是有杨阿姨这样的故事,让我相信世间真情仍在。

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亲情不在血缘的深浅,而在心灵的远近。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亲人;而那些所谓的亲人,也不一定就真的爱你。

你说说,这人生真是琢磨不透,对吧?

说到专业人士来找我立遗嘱,有一位31岁的律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天这位律师来的时候,我还挺纳闷的。心想:你自己就是干法律这行的,写份遗嘱还用得着来找我们?结果他给出的理由可以说是很出乎我的意料了。

"我觉得你们遗嘱库的专业性特别强,整个证据链保存得非常完整。说实话,遗嘱的法律效力,我更相信你们。"

这话从一个专业律师嘴里说出来,那可不是一般的认可啊!

接着聊下去,我才知道他来立遗嘱的真正原因。原来他最近正在办理离婚手续,这段感情让他有点失望。但更让他担心的是,万一在离婚诉讼期间发生什么意外,按照法律规定,他的配偶就会成为法定继承人之一。

"我这两套房子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真的不想让配偶继承。"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透着坚定。

你们发现没有?这位律师虽然年纪不大,但考虑问题特别周全。作为一名法律人,他深知遗嘱对财产分配的重要性。

即便是在离婚这种特殊时期,他也要未雨绸缪,把一切都安排妥当。

老实说,这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不仅仅是在写遗嘱,更是在为每个人的人生规划提供专业保障。

想想看,遗嘱这事真的不是随随便便写个条子就完事的。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大事,甚至能影响到好几代人的生活。

所以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在这件事上都格外慎重。

其实每次看到像这位律师这样理性处理问题的人,我都特别佩服。在感情受挫的时候,他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即便是律师,在面对自己的遗嘱问题时,也选择相信专业机构的判断,这种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要说这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可能就是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有的人因为房产反目成仇,有的人却能理性地处理各种矛盾。

人生啊,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故事。

说起我这个1988年出生的北京土著,那可真是经历了不少变化。现在想想,从小在东城区长大的日子,就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还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去的就是芝麻胡同和隆福寺。胡同口那家早点铺的烧饼和豆腐脑,那个味道啊,到现在想起来还直流口水!可惜后来搬家了,这些美好的记忆只能留在心里。

谁能想到,2006年那个在胡同里疯跑的小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收拾行李飞去了英国。说实话,当时去英国完全是跟风,看着周围同学都出国了,我也手痒痒,就跟着考了雅思。

在德比大学的日子真是让我成长了不少。刚开始语言关过得可不轻松,光是适应他们那种严谨的论文写作方式就够呛。

在国外,你说你觉得怎么样不重要,得拿出数据说话。

不过最让我感触的是2008年。

读完本科后,我还犹豫要不要继续读书。是家里人说,能读就多读点,对将来工作有帮助。于是我又读了三年硕士,一直到2012年才回国。

说实话,当时也想过留在英国。但是看着父母两鬓斑白,我就想起了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们为了我的学业付出太多,现在年纪大了,我也该尽尽孝心了。

现在回头看看,从胡同串子到德比大学的高材生,再到34岁转行做遗嘱顾问,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给自己惊喜。

每天工作中见证着形形色色的家庭故事,有温暖的,也有令人心寒的,让我越发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就像高亚麟说的:"父母是替我们挡在死亡面前的一道屏障。"所以啊,趁着父母还在,我们真的该多陪陪他们。

不管是立遗嘱还是其他事,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传承,其实是那份爱与责任。

0 阅读:0

大番茄说说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