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和人工种植较较劲,种红薯效率差很大,机械化势在必行​

元杰瑞说三农 2025-03-28 08:55:38

机械和人工种植较较劲,种红薯效率差很大,机械化势在必行;冬季大棚种玉米不简单,温湿度调控得精细,模拟自然好生长

在农业种植的广阔天地里,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种植环境都有着各自的讲究。今天咱就来唠唠红薯种植里机械和人工的差别,还有冬季大棚种玉米的那些精细事儿。

先说说红薯种植。在很多传统的红薯种植区,人工种植一直是多年的老法子。人们拿着锄头,在地里一垄一垄地开沟,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红薯苗种下去,再轻轻地盖上一层土。这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种植者的心血,可效率却不怎么高。就拿一个中等规模的地块来说,如果单纯靠人工种植,一个熟练的劳动力一天可能也就种个一两亩地。这还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种植者不休息、不疲惫的理想情况下。

而机械种植呢,那可就大不一样了。现代化的红薯种植机械,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台种植机开进地里,它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多项工序。它的速度相当惊人,同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地块,一台专业的红薯种植机一天轻松就能种上几十亩。这效率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机械种植的优势还不仅仅体现在速度上。它种出来的红薯苗间距均匀,深度一致。这对于红薯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红薯苗之间的间距合适,每一棵苗都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不会出现互相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的情况。深度一致保证了红薯在生长过程中,根系能够均匀地吸收地下的养分和水分。而人工种植时,由于每个人的手法、体力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每一株红薯苗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再从长远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人工种植红薯越来越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都选择外出打工。这时候,机械化的种植方式就越发显得重要了。机械种植可以在少人甚至无人的情况下持续高效地进行红薯种植,这对于保障红薯的产量和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像一个小村庄,以前靠村民们人工种红薯,产量有限,现在引进了机械化种植,不仅本村的红薯产量大幅提高,还能有多余的红薯供应到周边市场,带动了整个村子经济的发展。

不过,机械种植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推广机械种植红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势复杂、地块不规整的地,对于机械来说就像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但这也促使着农业机械不断地改进和升级,研发出更适合复杂地形的种植机械。

说完了红薯种植,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冬季大棚里的玉米种植。冬季的气候条件对于玉米来说可谓是严酷的挑战。寒冷的天气、较低的光照强度和时长,都需要种植者精心的呵护。

玉米在大棚里生长,温湿度的调控就是头等大事。温度对于玉米的生长阶段影响巨大。在玉米的幼苗期,大棚里的温度需要保持相对温暖和稳定。一般来说,白天的温度要控制在25℃到30℃左右,夜晚也不能低于15℃。如果温度过低,幼苗的生长速度就会减缓,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染上病虫害。就像人在寒冷的环境里容易生病一样。如果温度过高,幼苗又会徒长,长的茎秆细长而脆弱,不利于后期的生长。

湿度同样很关键。大棚里的湿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玉米的叶片才能健康生长。湿度太低,叶片容易干枯,影响光合作用。湿度太高,又容易滋生霉菌等病菌,导致玉米发病。在玉米的生长前期,相对湿度可以控制在60% - 70%左右,到了生长中后期,湿度可以适当提高到70% - 80%。

为了实现温湿度的精准调控,种植者们可是煞费苦心。他们会采用多种措施。比如在保温方面,除了大棚本身的塑料薄膜保温外,还会有增温设备,像暖风机等。在降温的时候,会通过通风口来调节温度,根据大棚内外的温度差和玉米生长的需求,适时地打开或者关闭通风口。对于湿度的调控,当湿度低的时候,会通过喷雾装置给大棚内增加湿度;湿度高的时候,则会加强通风来散湿。

冬季大棚玉米的种植,还涉及到光照的补充。冬天的阳光不像夏天那么强烈和充足,大棚的塑料薄膜可能会阻挡一部分光线,这就需要考虑使用补光设备。合适的光照强度和时长能够保证玉米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制造出足够的有机物质供自身生长发育。这就像给玉米打造了一个模拟自然的生长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

从整体的作物生长情况来看,这样的精细温湿度调控确实是值得的。经过精心管理的冬季大棚玉米,产量虽然可能比不上在适宜季节里露天种植的玉米,但在冬季这个特殊的季节里,它为市场提供了新鲜的玉米,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大棚种植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的生产安排。

无论是红薯种植里机械和人工的较量,还是冬季大棚玉米种植中对温湿度的精细控制,都反映出农业在不断发展进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农业生产也越来越朝着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对于广大种植者来说,只有不断适应这些变化,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在农业领域里获得更好的收益,才能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未来的农业发展道路上,像这样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还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会看到更多的奇迹在农田里诞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