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指的是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位诸侯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的历史事件,这件事情被记录在历史书记中,但让专家们没想到的是,陕西省临潼县发掘一具岁鼎,经过研究,竟意外破解出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6年3月16日,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的农民社员想要挖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农田,经过商议后,他们就拿起铁锹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但在挖掘水渠的过程中,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挖水渠的过程中,一位农民突然挖到一块非常硬的东西,当时陕西经常传出田地里挖出文物的消息,所以挖到硬东西后,他们就不敢暴力开垦,连忙小心翼翼地将这块硬东西慢慢地挖出,而这个硬东西竟是一具鼎,虽然外面裹着泥土,但看上去却年代感十足。
零口公社西段大队负责人得知挖出文物的消息后,连忙联系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接到消息的考古工作人员立即带着专业的工具赶到现场,准备开始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
从发掘现场的情况上看,此处属于西周时期的一处窑藏,但让考古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该窑藏里面的文物十分丰富,竟出土大量的礼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当专家们将出土的文物带回研究所后,一件带有铭文的方禁兽面纹簋,却成功吸引他们的注意。
这件方禁兽面纹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上半身为圆形,两侧有两只兽形耳,下半身是方形底座,整体造型会给人一种沉稳之感,最让专家们感到惊奇的并不是这件文物的造型,而是它底部的文字。
方禁兽面纹簋腹底刻有四列三十三只字铭文,内容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段文字翻译过来的内容大概为:“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当事件落幕后,武王开始论功行赏。”也就是说,这件文物就是“武王伐纣”事件的见证者。
根据文字记载表说,“武王伐纣簋”属于一个叫“利”的人,当时他跟随武王伐纣,这尊鼎就是他受到的赏赐,得到这件器物后,利将其做成祭祀的用具,以纪念祖先祖檀公,故将此簋定名为“利簋”。
结合这件文物的造型和背后的故事,专家们将其取名为“武王伐纣簋”。专家们通过铭文中的“岁鼎”的“岁”字揭开另一个谜题,成功推算出武王伐纣的具体事件。
在当时社会 “岁”字指代的是岁星,也就是木星,岁鼎指的是木星当于天空之时,得知这个消息后,天文学家立即用大数据进行验算,最终他们推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武王伐纣”是重大历史时间,在其他历史资料中也有很多记载,比如《尚书牧事》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郊牧野”,《淮南子》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后,专家们确定,武王伐纣簋上文字记载与史书所写的时间完全对得上,再次证明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
“武王伐纣簋”的出土,竟成为“武王伐纣”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证明,这绝对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因为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武王伐纣历史时间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还进一步细化事件的发生时间,由此证明,考古促进历史研究的进步,而出土的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与古人对话。
第二次伐纣成功,第一次是前1048年,武王兄弟团队率众诸侯在孟津渡过黄河后大阅兵,但庙算无胜算把握,遂解散回家[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点赞]
天才与神经病造词,叫岁鼎。
“授殷人其柄”!输了阵仗要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