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砺五载铸辉煌 跃马扬鞭启新程
——南昌“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上)
★★★
弹指之间,春秋五度。五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跃上新台阶。这五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落实“彰显省会担当”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创新之城、实力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建设,进一步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发展后劲蓬勃有力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地“打科技牌、走创新路”,始终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更是把“创新之城”摆在“五城”建设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快推动南昌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努力将南昌打造成为全省创新资源的聚集区、创新成果的转换区、创新驱动的示范区。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省会科研资源聚集优势,扎实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市研发平台数量快速增长,先后组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南昌研究院、天津大学南昌微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省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昌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我市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9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6家。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共申请专利161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项。
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2条”、“人才10条”等政策。今年推出的“双百计划”项目,已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41人。如今,全市共有国家级优势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81个,建立院士工作站44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引进院士创新团队人才325名。 我市着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大力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聚焦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截至去年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42家,有35家企业上榜我省独角兽(潜在、种子)和瞪羚(潜在)名单。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2000家。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市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发展全局的价值导向,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发展难题进一步破解,发展优势进一步厚植,南昌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新动能不断增强,南昌在全省的带动力、在全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三五”时期,南昌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回望“十二五”末的2015年,南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0.01亿元,而至2019年已达5596.18亿元,区间增幅达39.9%,年均实现增长9.98%。即使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前三季度南昌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实现414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3%,显示出强大韧性。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201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布比重为4.3:54.5:41.2。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至2019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8∶47.4∶48.8。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江铃新能源汽车项目和江铃股份富山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推进。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兆驰红黄光LED及外延片芯片生产项目、维科LG锂电池制造基地落户;努比亚、科莱电子、华视光电、国电投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研发试验平台等项目相继投产。在航空装备产业方面,中国商飞生产试飞中心、上海沪工航天军工装备制造基地、南昌区域管制中心成功落户。 今年1-10月,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5.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较前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重点监测的171种主要工业品中86种出现增长,增长面为50.3%,其中,新兴产品增长较快,电子元件、手机和液晶电视机产品分别增长44.4%、24.8%和10.0%。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51.9%、29.7%、25.2%和8.7%。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力
深化改革的时代强音,扩大开放的密集鼓点,让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蓬勃奔涌。 “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力,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开通全省首条“点对点”中欧双向班列,2019年开行120列;南昌昌北机场海关、赣江新区海关、青山湖海关开关运行;昌北国际机场“一站三中心”建成运营……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发挥自身区位交通和口岸平台优势,大力推动双向开放,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领先领跑,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017年,南昌地区内企业(含中央、省属公司)实现进出口总值669.20亿元。到2019年,我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1061.77亿元。今年1-10月,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937.63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出口570.87亿元,增长10.0%;进口366.76亿元,增长14.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2.94亿美元,增长7.6%,增速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2。外贸进出口形势持续向好,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保持大幅增长,手机出口118.3亿元,增长38.4%;笔记本电脑出口40亿元,增长11.8倍;平板电脑出口30.8亿元,增长3.5倍。南昌对美国、韩国、东盟、欧盟分别进出口89.1亿元、106.8亿元、124.6亿元和74.7亿元,分别增长17.8%、24.2%、3%和2.2%。此外,南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21.3亿元,增长6.9%。 当前,我市正在高标准、高品质建设以昌北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现代空港新城和以向塘物流基地及铁路货站为中心的向塘国际陆港新城,打造南北呼应的国际开放平台;加快建设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的三个指定监管场地,丰富完善我市的口岸平台,为畅通“双循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