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每次大规模战争总会催生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性的先进技术和新式武器。
纵观开战一年有余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始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新装备。
反倒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乌克兰,在西方国家的技术支援下,将之前半拉子工程的“天王星”反舰导弹突击赶工出来,击沉了“莫斯科”号巡洋舰,又因陋就简搞出了无人艇,将俄罗斯实力强大的黑海舰队堵在了家门口。
■乌克兰只是出动了几艘无人艇,就将强大的黑海舰队吓的不敢出港,无人艇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据说单价仅为27万美元。
其实,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创新,只不过创新的幅度相比其继承自前苏联的偌大家业,实在是不值得一提,以至于到现在连爷爷辈的T-54坦克都被拉出仓库,翻新使用,最新型的T-14坦克都不敢在俄乌战场上露脸!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努力过,怎奈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缺。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军事科技发展上的种种弊端和犯下的错误。
■2023年初,有人拍到一批T-54坦克被从远东的仓库内拖出,疑似运往乌克兰战场。
一文钱憋倒英雄汉地球人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可俄罗斯偏偏就没有钱。早在苏联解体前,苏军就已经连续数年面临军费不足的困境。
等到俄军从苏军尸体上浴火重生后,首先面对的不是从苏军那里继承了多少遗产,而是要先还清苏军留下的债务。
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要将原本驻扎在东欧的数十万军队撤回国内,这些军队及军属回国后还需要解决营房问题,裁撤的军人还需要发给安家费,这些债务俄军就算是含着泪也得还。没办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俄军在1994年从柏林撤离前,最后一次在柏林特雷普托公园苏军解放者纪念碑前阅兵。这些前苏军中最精锐的驻德部队回国后,立即惨遭裁撤,十不存一。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军队自身的债务,还得帮国家还债。刚刚建国的俄罗斯,同样是债台高筑,而凋敝的经济根本拿不出还债的钱,甚至连利息都付不起。没办法,俄军还得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于是,俄军的大批武器装备都被国家出售用于还债,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的敌对国家——韩国都可以获得俄军现役最新型的T-80坦克、BMP-3步兵战车等一大批武器装备。
除了还债,俄军的武器装备还被用来创汇,比如向东亚某大国出口的苏-27战斗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都是俄军现役或是已经建好尚未交付的武器装备。
■为了偿还债务,俄罗斯大量出售武器装备,连处在西方阵营内的韩国都能拿到T-80坦克。
整个叶利钦时期,俄军的军费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除了核武器能得到拨款外,俄军几乎没有采购其他新型武器装备的预算。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各个武器设计局中,除非像苏霍伊这种能接到国外大单的单位,其他要么关门,要么苟延残喘,像米格设计局这种实力雄厚的大局也因米格-29外销不畅,最终只能落得被苏霍伊兼并的结局。
■米格-29的改进型米格-29SMT虽然在各大航展上没少亮相,但销量惨淡,导致米格设计局只能接受被苏霍伊兼并的结局。
进入普京时代,俄罗斯赶上国际能源和矿石价格暴涨的好时期,钱袋子总算没那么瘪了,俄军总算有点闲钱可以更新武器装备,即便如此,2021年俄罗斯军费总额也不过659亿美元,还不如英国和印度多,而俄罗斯的核武库比这两个国家相加还大数倍。
仅仅维持核武库不老化,就要吃掉俄军军费的大头,剩下那点钱还要供养百万大军的吃饭、穿衣和日常训练,最后才能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点经费用于采购一些高科技的常规武器装备。
■俄罗斯就算让百万规模的武装部队吃饱喝好,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好大喜功点错科技树本来钱就不多,那就更应该精打细算,花在刀刃上,可是在怎么花钱的问题上,俄罗斯的脑子里真的缺根筋,将大量资金用在了点错的科技树分支上。
俄军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向了大型武器平台建设,单价数千万美元的苏-34战斗轰炸机一口气买了120余架,却不舍得为其配备单价数十万美元的精确制导弹药。
真可谓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像苏-34这种没有隐身能力,又没有防区外精确制导弹药的战斗轰炸机,在乌军防空系统面前就是活靶子。
■俄军1架苏-34因飞行高度过低被乌军击落,飞行员被俘。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低空突防,丢人丢大了。
其实,俄罗斯不是没有精确制导弹药。每年各大防务展上,激光制导、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复合制导、光学制导……各种制导原理的精确制导弹药在俄罗斯展台上琳琅满目地摆了一大堆,俄军自己没采购多少,倒是忽悠三锅没少买。
■在国际防务展上用来唬人的苏-34战斗轰炸机挂载了各类精确制导弹药,可惜都用来外销,俄军自购很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大型武器平台看着好看,还能唬人,而精确制导弹药则不够显眼。
试想一下,每年红场阅兵,能够唤起俄罗斯民众的大国情怀和凸显军方政绩的,是外形科幻的苏-57,还是挂在弹舱内根本看不清楚的精确制导弹药?
对于俄军来说,每年的红场阅兵可是政绩工程,当然要搞一些外形威猛的大家伙来炫耀。实而不华、镜头感不强的精确制导弹药显然不在此列。
■飞越红场上空的苏-57。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连苏57都是惊鸿一瞥,更何况看都看不清的机载精确制导弹药。
至于一切从实战出发?对不起,我大俄是有核武器的五大流氓,打仗都是欺负车臣叛军、叙利亚反政府军之流,勉强有个总兵力不过万余人的格鲁吉亚军队挑衅,那也不过是疥癣之疾。
在2007年到2012年谢尔久科夫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俄军还极度崇洋媚外,连两栖攻击舰这种战略武器都妄图从法国订购,结果最终被法国坑得够呛。
虽说最后找到埃及当了接盘侠,经济上损失不大,但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曾经披上俄罗斯国旗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最终花落埃及,让俄军内部的崇洋派空欢喜一场。
俄军还喜欢投入巨资研发无人车、战斗机器人这类技术过于前卫的武器。钱没少花、时间没少浪费,但由于技术太高端,尚需时间加以成熟,短期内根本无法实战化。除了偶尔放出些风声,造造舆论,博点流量,几乎没啥实际意义。
■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的“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只能让卡车拖着阅兵。
即便是技术跨越并不算太大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问世多年产量寥寥无几,每每只能在红场阅兵式上刷存在感,落得个“阅兵专用车”的名声。
通常阅兵装备都是精挑细选,状态最稳定的,即便如此T-14还是多次在阅兵场上掉链子,出现故障抛锚,被牵引车拉走,可以想见其技术状态有多么不成熟,也就难怪至今不敢去乌克兰战场接受实战检验。
■“阅兵专用车”T-14“阿玛塔”坦克在阅兵中出现故障,只能让牵引车拖走。
开展军事科技的预研是每一个军事大国的必然选择,但俄罗斯过于好高骛远。面对大批日渐老化亟需升级改造的现役武器装备,却把有限的资金过多地投入未来20甚至是50年才能实用化的项目中,实在是舍本逐末。
如果俄罗斯的安全形势很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战略稳定期,此举未尝不可。问题是俄罗斯的安全形势从没有好过,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打仗才是应有之义。
因此,改进升级现有实战装备远比打造未来科幻装备更为重要。
■T-90M坦克沿着T-72、T-90一路改进而来,性能可靠、技术成熟,绝非“阿玛塔”那样的花架子。
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在现有的成熟武器系统基础上修修补补,搞点短平快项目。在乌克兰战场上交够了学费后,俄军总算有了清醒认识。以坦克为例,俄军一方面开足马力大规模生产性能可靠、技术成熟的改进型T-90坦克,另一方面让花架子的“阿玛塔”坦克远离战场。
青黄不接人才断档葛大爷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目前,俄罗斯军事科技研发和武器生产挑大梁的领军人物仍然是前苏联时代的老科学家、老工程师和老技工。
这些老专家最年轻的也接近60岁了,虽然工作上尽心尽力,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知识老化、思维固化的问题。
本应是科研主力军的60后、70后科研工作者,在苏联解体时要么大批流失到国外,要么迫于生计改行开黑车,一身技术全部荒废了。
■苏联航空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科罗廖夫(右)与首位宇航员加加林(左)在一起,尽管受到政治迫害,科罗廖夫始终没有改变为国效力的初心。
在前苏联时期出于保密需要,军工单位多位于偏远地区,并为此成立了无数只有一个邮箱地址的保密城市。比如代号“阿尔扎马斯-16”的萨罗夫镇,这个拥有8万多人口的小城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不允许出现在地图上的。
这里是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发中心,直到苏联解体后才予以解密。即便是现在,外人未经许可也不得接近其周边区域。同样,里面的人也不得随意外出。
全苏联最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凭借着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隐秘城市中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进行科研工作,为苏维埃的战争机器添砖加瓦。
■难得一见的萨罗夫镇鸟瞰,苏联的核科学家就是在这里形同坐牢一样,研制出一代又一代的核武器。
苏联解体不仅是政体的崩塌,也是信仰的剧变。在俄罗斯时代,在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再指望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大脑们默默奉献显然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要么出国,要么选择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就业,鲜少有人愿意到偏远的乌拉尔、远东等地的军工单位就业。
■莫斯科国际商业中心的摩天大楼,如今俄罗斯的顶尖人才更愿意进入都市创业捞金,而不是去偏远地区献身国防。
老的退不下来,年轻的顶不上去,这就是当下俄罗斯军工科研领域的现实。以日趋老龄化的技术团队,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搞军工科研,显然只能吃苏联留下的老本。
近几年俄罗斯新研发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波塞冬”核动力鱼雷、“雨燕”核动力导弹等看似新颖的武器,就技术本质而言不过是在炒前苏联的冷饭而已。
■在俄乌战场上颇出风头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但技术上依然在吃前苏联的老本。
人才不足还导致俄罗斯军工研发体系的全面退化。“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在维修期间多次发生工程事故,迟迟不能修复,暴露出俄罗斯军工生产管理的混乱。俄印联合研发的苏-57隐身战斗机因性能不达标,惨遭印度人退货。
到手的银子都骗不来,可见俄罗斯军工科研能力的退化。
在苏联时代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之所以在如今频发高发,完全是因为俄罗斯的军工科研能力已经无法支撑起世界大国的地位。
■苏-57被军迷戏称为拍扁的苏-27,从公开照片可以发现其进气道、弹舱门等处的隐身处理十分粗糙,让人不得不怀疑其隐身能力,连印度人都看不下去,表示绝不再进坑。
结语俄罗斯在新武器研发上问题一大堆,在被乌军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后,如今也算认清了现实,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改进武器装备。
首先是及时改进,对海鹰-10无人机等战场表现良好的武器装备边生产边改进;其次是虚张声势,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所谓的高科技武器少量投入实战,多多少少能对乌克兰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最后是外引内联,从伊朗引进了沙赫德-136自杀型无人机,并安排国内军工企业予以仿制。
从效果来看,俄军的努力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被称为“飞天小摩托”的沙赫德-136无人机让乌克兰十分头疼,尚无有效的应对手段。
■沙赫德-136自杀无人机造价低廉、生产简便,非常适合当下俄罗斯的军工生产水平。
其实,论起败家程度,乌克兰远远超过俄罗斯。前苏联为乌克兰留下了8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数千枚核弹头、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2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
可这些镇国神器都被乌克兰能卖的卖、能拆的拆。相比之下,俄罗斯至少还继承了前苏联的大国雄心,知道再穷也要保留核武器,一味的批评与指责俄罗斯的无所作为并不公平。
■被乌克兰当作废铁卖掉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通过黑海海峡,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俄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