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打电话给湖南侄子: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在历史中遨游 2024-11-16 21:45:00

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打电话给湖南侄子:我没钱,你还养我吗?

2019年深秋的一天,湖南常宁市罗桥镇的邓友爱接到了一通令人心酸的越洋电话。电话那头,是他年过九旬的大伯邓雪桂颤抖的声音。这位在台湾生活了70多年的老兵,此时正独自一人坐在桃园市一栋老旧公寓里,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思绪万千。

曾经和他一起在台湾互相扶持的老乡,如今都已相继离世。这座曾经热闹的老兵公寓,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这异乡漂泊。年迈的他既无儿无女,又腿脚不便,每天的日子都在孤独中度过。

"友爱啊,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回家乡养老吗?"电话里传来老人哽咽的声音。这通电话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令人揪心的故事?这位96岁的台湾老兵,为何会在暮年之际作出这样的抉择?

一、离乡参军:22岁青年的无奈抉择

1923年,邓雪桂出生在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大枫树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就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种地维持。

1945年,22岁的邓雪桂看着家中日渐拮据的生活,心中充满愧疚。那时的大枫树村,年轻人参军成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出路。每月能领到固定的军饷,不仅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还能给家里寄些钱贴补家用。

经过深思熟虑,邓雪桂决定加入国民党军队。临行前的那个清晨,他站在村口的老枫树下,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在晨雾中朝他挥手。他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数十年。

入伍后,邓雪桂被分配到湖南省常德的一个步兵连。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战时期,他随部队辗转于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邓雪桂亲历了多次战役,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1947年初春,24岁的邓雪桂获准回乡探亲。当时国共内战形势日益紧张,他只在家待了短短几天。临别时,母亲塞给他一个包裹,里面是她亲手缝制的棉衣。这成了邓雪桂与亲人最后的告别。

同年下半年,战事急转直下。邓雪桂所在的部队被命令向东南沿海撤退。在混乱的局势中,他失去了与家人联系的机会。当时的通讯条件十分落后,加上部队频繁转移,邓雪桂只能将思念深埋心底。

1949年底,随着形势变化,邓雪桂跟随部队辗转到了台湾。彼时他并不知道,这一去就是数十年,更不知道家中亲人会因此承受漫长的等待之苦。

在台湾初期,邓雪桂被安置在桃园市的军营里。作为一名基层士兵,他开始了艰苦的军旅生活。每天除了操练,就是想着如何与家里取得联系。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两岸隔绝,音信难通,所有的思念只能化作无声的叹息。

这位年轻的湖南青年,就这样在命运的推动下,开启了他漫长的异乡生活。从此,大枫树村少了一个儿子,多了一个让母亲日日牵挂的思念。而邓雪桂,也在不知不觉间,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满怀乡愁的游子。

二、异乡岁月:台湾军营里的湖南老兵

1950年代初期,邓雪桂被安置在桃园市的一处军营。作为来自湖南的外省籍老兵,他与其他数千名大陆军人一样,开始了在台湾的新生活。军营里的生活单调而规律,每天除了例行的操练,就是打理营区的卫生和设施维护工作。

在军营的休息时间,邓雪桂常常与来自湖南的战友聚在一起。他们用家乡话交谈,聊着记忆中的家乡风物。一碗辣椒炒肉的香味,一句熟悉的乡音,都能让这群异乡游子找到些许慰藉。

1955年,随着台湾当局推行退除役官兵安置政策,邓雪桂转入了位于桃园市的荣民之家。这里居住着许多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老兵,大家互帮互助,结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邓雪桂在这里当起了园丁,负责打理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19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邓雪桂和其他退伍军人一样,开始在社会上寻找工作机会。他先是在一家工厂当了几年保安,后来又到建筑工地做过零工。虽然收入不高,但他节俭度日,将每月的退伍金和工资存下大半,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寄回家乡。

1970年代中期,邓雪桂搬进了桃园市的一处老兵公寓。这是一栋专门安置退伍老兵的建筑,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固定的居所。在这里,他与其他几位湖南籍老兵成了邻居。他们经常相互串门,一起做饭,聊天解闷。

1978年,邓雪桂55岁那年,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得不退出了工作岗位。此后的日子里,他靠着每月的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闲暇时,他会到附近的榕树下与其他老兵下棋,或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了解外界的变化。

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个消息让所有老兵为之振奋。然而,邓雪桂当时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未能成行。他只能看着战友们陆续返乡探亲,带回家乡的消息。有人告诉他,大枫树村的面貌已经大变,但老家的枫树依然挺立。

进入1990年代,邓雪桂周围的老兵战友开始相继离世。曾经热闹的老兵公寓,渐渐安静下来。每天清晨,他都会坚持到楼下的小花园散步,看着街道上来往的行人,默默数着日子。

2000年后,台湾社会快速发展,但老兵们的生活却显得越发清冷。邓雪桂所在的老兵公寓也开始出现年久失修的问题。房屋漏水、设施老化等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腿脚也不如从前灵便,生活渐渐变得不便。

到了2010年代,这座老兵公寓里的住户已经所剩无几。邓雪桂的邻居们或是去世,或是被子女接走,唯独他一人留在这里。每到夜深人静时,空荡的走廊里只回响着他拄着拐杖缓慢走动的声音。七十年的异乡岁月,见证了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

三、寻亲之路:两地亲人的漫长等待

两岸隔绝的岁月里,邓雪桂与家人的联系始终未曾中断。1950年代初期,他曾通过香港的战友多次尝试寄信回乡,但都石沉大海。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两岸书信往来异常困难,许多信件在中转站就被退回或丢失。

1960年,邓雪桂在台北认识了一位来自广东的商人,对方答应帮忙转递家书。他写了一封详细的信,讲述自己在台湾的境遇,表达对家人的思念。这封信经过多次转手,最终还是没能送达湖南老家。

与此同时,在湖南常宁的大枫树村,邓雪桂的家人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的母亲每逢赶集,都会向外地来的商贩打听儿子的消息。弟弟邓友林则多次到常德、长沙等地打探兄长的下落,但始终未能获得确切信息。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邓雪桂通过台湾红十字会递交了寻亲申请。他在申请表上详细填写了家乡的地址和亲人的姓名,希望能借此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

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政策后,不少老兵陆续返乡寻亲。邓雪桂的一位湖南籍战友回乡时,专程替他到常宁打听消息。这位战友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大枫树村的邓家还在,但邓雪桂的父母已经去世,只有弟弟邓友林还健在。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友林在常宁县志办公室看到了一份台湾寻亲名单,上面赫然写着兄长邓雪桂的名字。这让已经年过六旬的邓友林激动不已。他立即向有关部门提供了家庭信息,希望能与兄长取得联系。

然而,由于程序繁琐,加上两岸通讯不便,这次联系又一次中断。直到1995年,邓雪桂才通过台湾退伍军人协会获知弟弟的消息。当年邓友林寄来的第一封信中提到,母亲在1977年去世前还念叨着大儿子的名字。

2000年后,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邓雪桂终于有了与家人通话的机会。第一次通话是在2001年春节,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兄弟俩沉默良久,只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那一年,邓雪桂已经78岁,邓友林也67岁了。

2005年,邓友林的儿子邓友爱接过了与台湾大伯联系的任务。每逢节假日,邓友爱都会给台湾的大伯打电话,告诉他家乡的变化。大枫树村的老屋虽然还在,但周围已经建起了新房,村里通了水泥路,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

这些年来,邓友爱多次提出要去台湾看望大伯,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而邓雪桂虽然一直想回乡看看,但年事已高,加上经济条件限制,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时光飞逝,当年离家时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四、那通电话:九旬老兵的归乡之愿

2019年10月的一个傍晚,邓友爱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大伯邓雪桂颤抖的声音:"友爱啊,我想回家。"这通电话,让远在湖南常宁的邓友爱一时愣在原地。

96岁高龄的邓雪桂,此时正独自坐在桃园市老旧公寓的房间里。他说出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话:"我这里的老战友都走了,就剩我一个人。现在腿脚不方便,生活很困难。我没有存款,就靠每月的退休金度日。你能帮我回家乡养老吗?"

这通电话之后,邓友爱立即召集家庭会议。全家人一致同意接大伯回乡养老。但是,要把一位高龄老人从台湾接回大陆,程序并不简单。首先需要办理两岸往来相关证件,还要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长途奔波。

2019年11月,邓友爱开始着手准备相关手续。他多次往返于常宁市政府和长沙的涉台部门之间,申请必要的文件。同时,他还在家里腾出了一间朝阳的房间,添置了新床和家具,为大伯的回乡做准备。

2020年初,当所有手续即将办妥时,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两岸交通中断,邓雪桂回乡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在这期间,邓友爱每周都会给台湾的大伯打电话,叮嘱他注意防护,保重身体。

疫情期间,邓雪桂的生活更加艰难。由于行动不便,他很少出门,日常用品都需要依靠热心的邻居帮忙采购。台湾的医疗费用不菲,他每月的退休金除去基本生活开支,所剩无几。

2020年深秋,邓友爱通过台湾红十字会联系上了当地的社工机构,请他们定期探访邓雪桂,确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无虞。社工发现,邓雪桂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就只有一台老旧的电视机。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湖南地图,那是他唯一的家乡念想。

2021年初,两岸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邓友爱开始考虑通过其他渠道帮助大伯。他联系了台湾的老兵服务机构,为大伯申请了额外的生活补助。同时,他还托在台湾工作的乡亲定期看望大伯,送去一些湖南特产和日用品。

2022年,邓雪桂的身体状况开始明显下滑。他在电话中告诉邓友爱,自己经常头晕,走路越来越不稳当。当地医院建议他住院检查,但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他望而却步。这让远在湖南的亲人更加着急。

2023年上半年,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步放开,两岸人员往来开始恢复。邓友爱立即重新启动接大伯回乡的计划。他联系了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准备妥善安排百岁老人的回乡路程。同时,他还在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预约了老年科专家,为大伯回乡后的健康做好准备。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军人,如今已是需要人搀扶的百岁老人。这场漫长的等待,终于在时隔74年后,迎来了转机。邓雪桂期盼已久的归乡之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五、最后归程:百岁老兵的回乡路

2023年8月15日,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内,100岁的邓雪桂坐在轮椅上。他的行李很简单:一个旧皮箱,装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些老照片。这是他在台湾生活74年后,第一次踏上返乡的旅程。

陪同邓雪桂回乡的是一个专业医疗团队,包括一名护士和一名护工。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他们选择了最舒适的航线,避免长时间中转。临行前,台湾退伍军人协会的工作人员特地来到机场送行,为老兵献上一束鲜花。

当天下午,邓雪桂抵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弟弟邓友林和侄子邓友爱早已在机场等候。邓友林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向前迈步。兄弟相见的那一刻,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74年的离别在这一刻画上句点。

从长沙到常宁的路上,邓友爱开车走走停停,让大伯能够好好休息。路过新建的高速公路时,邓友林向兄长介绍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曾经颠簸难行的土路已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沿途的农田里种满了经济作物。

2023年8月16日傍晚,邓雪桂终于回到了阔别74年的大枫树村。村口的老枫树依然挺立,但周围的房屋已经全部翻新。村民们听说"台湾老兵回来了",纷纷走出家门相迎。有人认出了邓雪桂的模样,说他像极了已故的父亲。

邓友爱早已将自家二楼收拾妥当,专门布置了一间老人房。房间朝南,采光很好,还安装了扶手和防滑垫。床头柜上摆着一张老照片,是邓雪桂年轻时的军装照。窗外就能看到村口的大枫树,这是邓友爱特意为大伯选的位置。

回乡后的第一周,邓雪桂每天都坚持到村口的枫树下走动。他告诉前来看望的乡亲,自己离开时这棵树就已很大了,如今更显苍劲。老人常常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看着来往的村民和嬉戏的孩子。

2023年9月,邓友爱带大伯去了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全面体检。医生说老人除了些微的高血压,身体状况还算稳定。但考虑到年龄因素,建议合理安排作息,不要过度劳累。

入秋后,邓雪桂开始适应家乡的生活节奏。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醒来,跟着村里的老人到广场上晒太阳。中午,邓友林会来陪他说话,兄弟俩一起回忆童年往事。晚饭后,邓友爱的孙子会给太公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

2023年冬至这天,邓家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家宴。村里的亲戚都来参加,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着满屋子的儿孙,邓雪桂数着家里的人口:三代同堂,共有二十多口人。这是他离家74年来,第一次跟家人一起过节。

2024年春节前夕,邓雪桂在家人的陪伴下,第一次去扫墓祭奠父母。在父母的坟前,他献上了一束鲜花,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雪桂叩拜"。这一跪,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时光。坟前的香烟袅袅升起,载着游子归家的讯息。

1 阅读:4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