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上清寺的转盘向两路口上行约一百米,向右望,便能看到一条小街的入口。
街面宽度不大,差不多能三车并行,街道的坡度完美契合了“山城”二字,约三十度的斜坡朝下延伸着,街道两旁几乎餐饮小店林立,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有衣着时尚的年轻男女进出其中,间或有年迈的大叔大妈神色悠闲穿行其间,汤包、咖啡、民宿等或潮流或传统的商业体招摇着。
潮流范、时尚感、烟火气、麻辣味在这条街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独有的生活状态,它宁静而充满活力,沉稳而不失温暖。
在街口的路牌上,蓝色路牌上四个白色大字为我们标注了这条街的名字:美专校街。
街在这里,但,美专校在哪里?
影响了中国艺术史的美专校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是厚重的,这里的每一条街甚至每一块砖头瓦砾,都记载着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往——整个八万二千四百平方公里的城市从这里生长而成,张仪筑城,戴鼎建城,重庆开埠,以及最为戎马铁血的抗战岁月,都在这里发生。
这里显得古老而又年轻:一晃眼便是历史更迭,一扭头就是万象人间,三千年的岁月积淀,浸淫出来的是整个重庆的积淀与人文气质。
美专校街,正是这些过往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从这里生长出来的,是重庆的艺术史,而更重要的,这里影响的,是整个近现代中国的艺术史。
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这条不长的小街,走进这个曾经影响了整个重庆、整个西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美专校街。
这是历史,这是过往,这更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原乡。
层峦叠嶂,流光溢彩。
只有校却没有街
一切要从1921年开始。
那时的重庆商埠督办杨森,以江北新区建设为主,重庆主城改造为辅,拓展新市区,撤临江门,发展城郭间交通。
杨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
距离老重庆城仅数里路的上清寺一带,也开始了城市化之路。
虽非一蹴而就,但改变确实发生了。
在此期间,四川军阀刘湘盘踞重庆,1924年在上清寺一带开山炸石,平坟填土,其目的亦是为了开拓市场,增加此地的商业氛围。1925年,贵州军阀袁祖铭与刘湘在上清寺接了火,大战一场。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1月20日)
袁祖铭(1889年-1927年)
就在刘袁大战后,时任重庆市长潘文华为了城市扩容修建马路,撤拆城门,朝天门、南纪门等城门尽皆废除,重庆城仿佛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慢慢地将身躯向外扩张着。从1935年的城市规划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清寺、曾家岩区域正式列入重庆城市新扩区域内,两条出城公路——南区路和北区路,最终在这里交汇,这奠定了上清寺在重庆早期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
1935年城市规划图
美专校街就在这里,上清寺区域中。
1933年9月,民生公司创办人卢作孚及社会事业家何北衡等人合资创办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抗战前夕,公交站点发展到24个,其中一站的名字叫做“上清寺”,相邻的是“美专校”。
50年代的上清寺转盘
街因校之名
事实上,在卢作孚所创办的那个公交汽车公司的站点概念中,有美专校,却没有美专校街。
那是1926年,重庆长寿人杨公庹,因感于家乡需要培养一批美术专门人才,拿着父亲筹款资助的3000大洋,与万从木、何聘九、冉印文等有志之士,租下了张家花园的一处私人宅院,成为“西南美专”的起点。
杨公庹(1898年-1925年)
1933年,26岁的万从木从杨公庹手中接任校长之后。因“西南美专”作为私立民办学校,没有地方、没有经费,万从木四处奔走、募捐,打动了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教育厅长的甘典夔。甘典夔将上清寺一块约20亩的地皮,无偿捐给了学校。至此,上清寺的“美专校街”,成为“西南美专”的所在地。
民国时期西南美专大门
在万从木等人的努力下,这里最终建起了教学大楼、师生宿舍和食堂,开设美术高师科、普通师范科、西画科和音乐系等专业。学校逐渐发展壮大,在校学生增至400余人,成为西南地区享有盛誉的艺术教育学府。
万从木(中坐者)正给万芬志(右一)、万芳志(右二)、历慧兰(左一)讲画
1936年,学校周边商人开设商铺,已经形成半边街。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西南美专”的建街辟市,故这条街道得名为“美专校街”。
迁出与迁入
1937年,抗战爆发,民族“衣冠西渡”。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迁移,中国美术文化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革。为保存文化,全国性美术团体、众多美术院校和美术家们在战争中辗转多处,寻找安稳落脚之处。而重庆,则成了当时美术群体、社团、院校最多的汇集地,并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美术中心。
正因如此,用房情况日益紧张。1940年,美专校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征用,市政拓宽路面,“西南美专”开始了它的迁址办学之路。而“美专校街”也因为“西南美专”的迁址,加之国民党中宣部和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等中央机关的设立、重庆市交通公司在“美专校街”设立总站,以及粮食部等储运公司等部门的开设,曾一度易名“中渝支路”。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南美专”才得以迁回。“美专校街”又由此复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时期”
翻开有关重庆浩如烟海的史料,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彼时名家、名师、名校云集于斯,无任何城市可取代。
1937年至1949年,为了保护、保存中国美术教育师资,培养学生向社会输送专业美术人才。重庆因汇聚了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公私美术学校,其中就有杨公庹和万从木等人创办的“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在保存火种,薪火相传中,作出了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
同时,重庆还云集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绝大多数名师名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创作出一批表现社会生活,特别是抗战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举办了诸多反响巨大的展览,开办了众多影响广泛的报纸刊物,组织了多个旗帜鲜明的社团协会……为保存、发展、壮大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期间,重庆时期的傅抱石(一排左一)和徐悲鸿(一排左二)
1944年潘天寿与艺专师生合影;1945年国立艺专学生合影
这也意味着,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时期”需要清晰传达,而“西南美专”便是我们传达途径中的点滴之音。
川美油画之父曾在这里任教
1933年时这里是艺术青年进城的第一站。
西南美专设有高师科、普师科、西画系、音乐系等科系,全校师生约三百人。抗战时期,国画家张聿光、音乐家沙梅、刘淑芳等名家都曾在西南美专执教,当年的艺术青年来到重庆,这里是第一站,四周虽已有许多房舍,却依然人烟稀少,喝酒在湖广会馆,买烤麸和花生米要去大阳沟的陆稿荐,穿过大溪沟,有一条近路……为了交通方便,一条街从学校中穿了过去。
“美专校街”就是那条街。那时有一位刘国枢老先生,常常在这条街上走,他是美专校的老师,后来他有两个弟子名气比他更高,一个叫罗中立,一个叫何多苓,这位老先生被称为“川美油画之父”,当今在中国美术史、教育史上都有着不俗影响力的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都有着美专校的传承。
刘国枢 (1919年-2023年)
刘国枢画作
就像上清寺的寺在哪里,张家花园的老张又是谁,这个问题,经不起寻根问底。它的枝枝蔓蔓,穿过时光、穿过重庆艺术史,也穿过那些抗战期间烽火记忆。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万千故事随风飘散,留下一个名字、一些重重叠叠的巧合,让“美专校”这个语焉不详的地名铭刻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大后方三大艺术教育学府”之一
抗战时期,在“西南美专”校长万从木组织学生宣传抗日,与师生一起绘制出一批抗日宣传画,举办画展;并出版《抗日画报》《抗日诗刊》等,所有收入全部捐作抗日经费。当时,“西南美专”与内迁的武昌艺专和国立艺专并称为“大后方三大艺术教育学府”。
《从木传》
名师汇聚的“西南美专”,在抱团中有了更大的声量,也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著名的国画家张聿光、音乐家沙梅等一大批艺术家在校任教;培养了如著名歌唱家刘淑芳、四川美院副院长杨鸿坤、重庆美术协会副主席谭学凯和香港江风画社总经理程椿蔚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抗战胜利后,“西南美专”在“美专校街”继续办学,且业绩卓著,为四川和重庆培育了一大批美术、音乐人才。尤其是为川东各县中小学输送了大量优质的美术、音乐师资。
烽火岁月下的艺术之声
1951年,“西南美专”停办,并与蜀中艺专合并为重庆艺专。
1952年,重庆艺专教职工和三年级学生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即今西南大学前身;五年级学生并入成都艺专。
1953年,成都艺专美术系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即今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
时至今日,“西南美专”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风流云散,不复存在。但一代一代的艺术学子从西南大学、四川美院毕业,而“美专校街”依旧在原地,默默地向后人讲述那烽火岁月下的艺术之声,将“西南美专”的传奇故事和深远意义继续传承,重回后世人心中。
艺术气质与市井气息的交融
时至今日,这条串联了古今交错历史、艺术记忆碎片的“美专校街”,在车水马龙的渝中区继续平凡地追忆着“西南美专”的芳华待灼、似水流年。
但当你用心去寻访她,仔细地体味她,认真地书写她。渐渐地你还会发现它的另一面——这条看似平凡的街道,还将衣、食、住、行涵盖其中,这里有最便利的交通站,也有最迅捷的下榻处,还有传承20年以上的餐饮老字号,承载着重庆最亲民的美味与热辣。
寻访“美专校街”,最好空着胃去,因为沿街而行,你的视线会被各类特色面食的晃得眼花缭乱:麻辣鲜香的老麻抄手、汤多汁浓的米线,软糯熨帖的肉包……无论你什么时候去,都能在这里品尝到物超所值的美食,领略重庆风格的市井小吃文化。如果运气好,还可能遇见“美专校街”的原住民,从他们口中亲身追忆“西南美专”的传奇故事。
事实上,这才是“美专校街”多年沉淀的内涵与格调。当艺术气质与市井气息巧妙交融,一边是暗藏在车水马龙的市井之间,一边是沉淀在行云流水的艺术之上,勾勒出“美专校街”独一无二的双面之美。
结语:
回首来看,“西南美专”已成为重庆在近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凝聚了一代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感情与诚挚心血,以及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历经几十载的岁月洗礼,已经成为艺苑弥珍,可谓重庆美术发展精神旗帜之一。
白驹过隙,今天的“美专校街”已将曾经的辉煌历史铭刻进街口那块蓝色街牌里,但艺术的文脉从未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寻访者们还能在这里看到画文翰墨的未来与希望。“美专校街”它一直在这里,和这条街的人们一起笑度岁月,随心所欲又细水长流,彰显出重庆式的美感、风情与智慧。
- END -
文字 | 莲二爷
排版 | 话 梅
图片 |炯叔、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