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此事笔者一直不太理解。政治上的事可能有多种解释,但军事历来只有一个标准衡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围绕打不打兖州这件事,粟裕和许世友持两种大相径庭的意见,为何毛主席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而是和了和稀泥,就不再评理了呢?难道两种意见都对?两种相反的打法都能取胜?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再理一理这件事的前后经过,看看到底是什么规律,促使毛主席做出这样罕见的选择。
一、兖州之争
此事发生在1948年6、7月间,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在豫东战役与国军鏖战。此战规模甚大,粟裕手头掌握的主力纵队全都压上去了,已经没有预备队。
国民党军却从山东战场调出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和交警二总队、第三快速纵队,组成一个速度相当快的小兵团,直插豫东,企图解决身陷重围的区寿年兵团。

粟裕为减轻当面压力,向中央和山东兵团提出,请求许谭立即率主力南下,进攻徐州一线,使国军向徐州回缩。
野战军代司令员命令手下兵团来参战,很正常的军事调动,但粟裕意外地遇到反对意见。
许世友不愿意南下。理由是留在山东打兖州十分有利。粟裕始料不及,山东兵团在留鲁作战,本就是相对次要的一面,是华野进入中原作战的辅翼。
支线任务企图与主线任务分庭抗礼,有点意思。
打兖州很重要吗?确实重要,兖州地处津浦路最重要的一段:济徐线。切断此处,则济南顿成山东之孤岛。
但比豫东战役更重要吗?说不上。国军重兵云集豫东,区寿年兵团已被粟裕大展经纶之手,打掉了一多半兵力。只要山东兵团来助一把力,打掉剩下一小半,达成全歼区兵团之目标并不难。
许世友看不清其中轻重吗?也说不上。
但事情麻烦就麻烦在,山东兵团和华野司令部的意见分歧并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众所周知,粟裕年轻资历浅,到华野之后没少受质疑,榘越级发报事件、许摔电话事件、谭写信批评粟裕事件等等,要多闹心有多闹心。1947年7月华野大分兵,许世友、谭震林率七、九、十三纵在胶东作战,与粟裕所率之一、四、六纵等主力部队各奔东西,到1948年6月豫东战役,一年时间大家都不在一起,各打各打的,感情在疏离,风格在异化。
1948年初许世友开始从东往西打,打诸城、打潍县、打周村,一路打到济宁、兖州,有心人不难发现,许世友打的都是城市。
这是不是废话?打仗不打城市打村子吗?
还真不是废话。
大家看看粟裕打过的仗,虽说也有以攻打具体城市冠名的战役,如莱芜战役,但其他的呢?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区域性作战。与城市作战什么区别呢?打敌有生力量,而非夺地。孟良崮、沙土集、南麻临朐,都是以打敌某一集团为主要目标,而非打城市。
两种理念都不算错,但后者更适应我军所处的形势。
令人担忧的是,两种理念的颉颃。
平时发现不了矛盾,粟裕不需要许谭在战役上做什么支援配合,许谭收拾国军留在山东的老弱残兵,也一路轻松加愉快。
结果到豫东战役,关键时刻,需要和衷共济的时候,矛盾、分歧、异化,在这一时刻爆发了。
这也是世上大多数矛盾问题爆发的共同特征。
平时大家都能糊弄、对付、凑合,能不揭盖子、不捅破窗户纸,就尽量不去捅、不去揭。
似乎都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但疼痛、冲突、碰撞终究会来。
二、谁在支持许世友固执己见?
粟裕要许谭兵团南下时,许世友刚好拉开阵势,准备围攻兖州县城。
许世友手头本钱不多,七、九、十三纵,加上鲁中军区部队,一共不到十万人。但他要对付的敌人有三股,一是缩在兖州城中人称“滑不溜手”的东北军整编十二师,一是许世友背后济南的王耀武,一是刚从苏北车运调来增援兖州的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
许世友压力也挺大。

但在粟裕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压力,我军在攻城,敌人在龟缩,打还是走,我军占尽主动,你以为王耀武真敢追你?莱芜战役被敲掉五万多人,元气至今未复,他只敢派吴化文这种货色来骚扰。
你以为黄百韬能有什么作为?人家老蒋明白着呢,豫东战场国军吃紧,徐州陆总指挥部立即把黄百韬从兖州拉走,又掉头驰援豫东去了。
粟裕坚持让许世友南下,哪里轻哪里重,很清晰啊!
可惜,许世友仍然拒绝南下。
哪来的底气呢?大家不要庸俗地理解为许世友不服粟裕,与粟司令有意气之争,不存在的。能当上兵团司令,经历过多少刀山火海的考验,还能这么看不开吗?
许世友的底气,不是来自别人,正是毛主席。
笔者盘点了自1948年初至豫战役中,毛主席军事文稿中所有关于许谭兵团的信息。
大概如下:
毛主席1948年5月29日电提出,粟陈唐与许谭兵团只做战略上的互动,而不要寻求战役上的配合,以免互相牵累。这是一定程度赋予许世友独立行动的权力。后来许谭屡屡直接向中央发报,这封电报是逻辑起点。
6月15日电,分令粟陈唐、许谭、韦吉各打各的,以干掉整编75师为目的,不要过早计划打掉第五军。
6月19日电,毛主席电示粟张、陈唐、刘邓陈、许谭,告以攻克开封后的政策。打开封与许谭行动并不牵扯,仍告之,是为了继续执行歼灭整编七十五师的计划,要许谭不能放松。
6月22日电,电告刘邓陈、粟陈唐,明确指导思路:
1.中野华野合力攻郑州,截断国军在中原的交通。
2.打大歼灭战条件似不成熟,两大野战军分开行动,一次以歼敌一个整编师为目标。这个判断其实有些谨慎,当然没有错,但思路尚未完全打开。粟裕后来超额实现了目标。毛主席再提出,如果两大野战军一起作战,歼敌数以两个整编师为度。实际上粟裕都超了。
3.许谭、韦吉两兵团,继续打孤立分散之敌,济兖线上的东北军整编十二师是关键目标。可见主席对津浦路济徐段的切断,一直非常重视。这是粟裕虑不所及的,毛主席考虑的是更大的全局,尤其是山东之规复,许世友打穿胶济线,不能突然卸力,毕竟王耀武不是易与之辈,青岛也在国军手中。
6月27日,当粟裕在豫东开打之际,毛主席致电许谭,令其一边打济南,一边吸引黄百韬整编二十五师、八十三师救兖州,减少豫东方向国军兵力。
同日,毛主席再电许谭,要其集中三个纵队,七、九、十三纵,集中打鲁南临韩枣一线,威胁徐州。7月4日电,毛主席改变决策,和稀泥,让许谭打兖州,南下徐州并无太大用处。
看得出来,毛主席的考虑是,许谭在山东作战的分量,说不上特别重,但不可或缺,不能因为豫东战役重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就放弃经略山东。
许世友也是用兵的大行家,岂能不明白毛主席的指示?
所以这个关头,他敢放出胆子顶一顶粟司令。
行文至此,大家想必也能看得出来,这完全不是什么庸俗的意气之争,没有什么狗屁阴谋论,而是两位军事家,对最高领袖的指示精神,作出各有侧重的理解。
粟偏重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许偏重于战略实地之获取。
都不算错,只不过有高下之分。
三、毛主席装糊涂
不过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毛主席其实已经分出轻重缓急,豫东战场危急之时,他老人家是倾向于让许谭立即南下的。为什么7月4日突然改了口风,从明见万里的智者,变成和稀泥高手呢?
这就得说说许上将的性格了。

大凡在战场上杀伐决断、敢于争胜的大将,都自带刚骨,认准了的事情,不会变。
许上将既已认定要执行毛主席的经略山东战略,不愿意轻易南下。
1948年6月30日,黄百韬兵团从兖州南下,粟裕得知许谭兵团没有拖住黄百韬,都快急眼了,电请中央再催许世友南下打徐州。
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也觉得在战略配合上有点说不过去,7月3日,谭震林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饶、粟发报,说了个挺有意思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山东兵团全部南下威胁徐州。
中策,主力继续打兖州,一个纵队南下打徐,帮粟分担压力。
下策,全部集中打兖州。
谭政委表示,将迅速召开作战会议,他要力劝大家赶紧改变战略,估计大家倾向会执行下策,他将力劝执行中策,说什么也要给粟裕分担一点压力。
同日上午紧急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如何打,过程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大概许上将很不同意谭政委的态度。开会结果,只提出两策:要么留下打兖州,要么南下打徐州,请中央定夺。
态度鲜明,斩钉截铁,将了中央一军。
许世友分析了状况,山东兵团七、九两纵是主力,但九纵从胶东来,一路攻城拔寨,伤亡9000余人,必须整补后才能投入作战。十三纵是胶东刚刚升级起来的地方武装,战斗力有限。鲁中军区部队比十三纵还弱。也就只有一个七纵还有战斗力,以这样的部队,前要打徐州,后要防王耀武,嘴里还叼着一个全须全尾的兖州十二师,太难。
至于打兖州十二师,许世友一定程度上充分估计了打兖州的难度,提出了一个十天的攻城期限。
毛主席何等敏锐,一看许司令如此说,马上心领神会,判明这件事可不止是打不打徐州的问题,两边的情绪都要照顾。
伟人当即回电,指示粟裕和许世友,说邱清泉第五军实力庞大,我军已无歼灭他的可能性。之前不是说了嘛,华野一次作战只瞄准敌人一个整编师,豫东战役灭了七十五师,够了。此时许谭再南下打徐州,意义不是很大。
此电一下,许世友十分高兴,安心下来打兖州。
粟裕也不再提什么要求了,依靠手头力量打吧。结果,已经连战数场的华野主力,没有把区寿年兵团的整编七十二师干掉,邱清泉兵团也打不了了,新加入战团的黄百韬兵团,也无法奈何。豫东战役宣告结束。
那边厢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打兖州,战前说打十天,实际只打了一昼夜就把整十二师灭了。这不能臆测说许世友故意夸大打兖州的难度,有备无患嘛。
而且打兖州刚刚结束,王耀武就派吴化文来打兖州,威胁许谭兵团后方。所以说山东情况也没那么简单,不是你想走就能走,而且就算南下,还要考虑一个山东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丢掉了重新再打,就没那么容易了。许谭没有轻易南下,为后来打济南相对顺利,实际上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毛主席为什么要和稀泥?他老人家看出了粟和许的军事理念有所不同,粟更强调野战消灭敌之有生力量,这样的费效比最高,可以充分减少国军依赖堡垒对我造成的杀伤,以灵活的走位和高明的调度,处处形成对敌的局部优势。这种打法虽然效率高,但严重依赖指挥员的指挥调度能力,一般人做不到,不能强求大家都按粟裕的来。
许世友的打法,代表了较为中庸、好理解、好执行的打法,即攻坚拔点,维持强大军事存在,攻敌必救,少冒险。这也是一种相对容易接受、容易量产的军事理念,也不能说错。
在当时情况下,两种军事理念都有其运用的空间,战争不是一招鲜就能包打天下的,需要不同类型的将领、不同的招法,来适应复杂军事环境。
我想这是毛主席选择和稀泥的基本考量,兼容并蓄,给各种类型的将领都留下空间。
军情紧急,不宜过于着急地去剖理。
一时和稀泥,不代表一直不辨曲直,不统一思想,对行军打仗不好。
事后,其实是有所动作的。曲阜会议,饶漱石帮粟裕站台,要求大家要坚决服从粟裕指挥。许上将突然腿伤发作,回胶东治病去也。大概许上将也觉得有点没弄好,借病遁了,大家互相留点台阶,也挺好。论军事思想指挥水平,许上将可能未臻绝世一流之境,但论情商,大概没几个人能比得过许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