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也算是近两年的旅游新网红了,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七彩丹霞张掖,道教名山崆峒山坐镇的平凉,天河之水的天水,坐拥鸣沙山、月牙泉的敦煌,每一处都有各自的风景。
当然,在甘肃旅游,除了视觉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让你的舌尖香迷糊。
01
甘肃的面
/ 面面面,各种面食 /
兰州牛肉面
图|自己拍的
甘肃人对面条的热爱,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兰州牛肉面,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是甘肃面食的代表。每天清晨,兰州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牛肉面的香气,兰州人的早餐都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清、萝卜白、辣椒油红、香菜蒜苗绿、面条透黄”,面型从细到粗分为毛细、细、二细、三细、二柱子、韭叶、薄宽、宽、大宽等。
兰州街头大大小小的牛肉面馆有上千家,但每家味道都差不多,核心秘密就是那一锅牛肉汤。师傅每天凌晨都砸骨头熬汤,会吃的人都愿意去吃头汤。友情提示,在兰州,没必要非得去吃“陈记”“磨沟沿”“唏嘛香”,去任何一个牛肉面馆味道都不会差,毕竟,在兰州牛肉面这么卷的环境下,不好吃根本开不下去。
浆水面
炎炎夏日,甘肃人最爱的就是一碗浆水面。浆水是一道甘肃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相传始于秦朝末年。用芥菜、包菜、芹菜等为原料(还有其他原料,依口味习惯选择一样,也可以是几样搭配而作),在沸水里烫过后,拌以少量面粉,加温水,酵母发酵而成。其包菜浆水、芹菜浆水为上品。浆水成淡白色,微酸,也可直接舀出饮用,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这道美食就像北京的豆汁一样,本地人视为美味,外地食客闻其味就避而远之了。
敦煌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特色美食。此面选用敦煌产的小麦面粉,经手工拉制而成,色泽黄亮,口感劲道。配以敦煌特有的驴肉,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两者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品尝此面,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繁华的丝绸之路,感受那段辉煌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张掖搓鱼面
张掖,这座坐落在祁连山脚下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产品。张掖搓鱼面,便是利用当地优质面粉,经手工搓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此面形似小鱼,故得名“搓鱼面”。其口感滑爽,筋道十足,搭配各种蔬菜、肉类或酱料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碗搓鱼面,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寄托了张掖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饸饹面
饸饹面,这道源自平凉的传统面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传,它始于4700年前的崆峒山,与道家养生有着深厚的渊源。轩辕黄帝曾在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便以荞麦面制成的饸饹面招待黄帝,黄帝食后大赞其美味,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宫中推广。自此,饸饹面便在民间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模样。
在平凉,饸饹面蕴含着“寄托”“祈福”等文化内涵,不同的场合吃饸饹面,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饸饹面称为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饸饹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饸饹面的文化内涵,也让这道美食更加深入人心。
02
甘肃的馍
/ 从陇东南到河西走廊 五花八门 /
甘肃人做馍馍吃馍馍,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天性,这也源自甘肃多年种植小麦的缘分。早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就出现了“蒸饼”,也就是今天馍馍的前身。
说起最能代表一个省的馍馍,山东无疑是比脸还大的大馒头,陕西是“万物皆可夹”的白吉馍,而“最甘肃”的馍馍,大概就是烤馍和烙馍了。
静宁锅盔
静宁锅盔,又叫静宁大饼,始于清同治年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静宁锅盔的制作十分讲究,选材严格,工艺精细。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和面、揉面、醒面、擀饼、烙制等多道工序。
锅盔的制作尤为注重火功,采用的是上下两面都可以加热的吊炉,上烤下烙,使其受热均匀。在加热过程中,还要靠制作者的经验来掌握火候,既要使两寸多厚的锅盔内部熟透,又使外部不至发焦。烤烙好的锅盔,表面是一层黄亮喷香的硬壳,内部雪白柔韧,诱人食欲。
兰州玫瑰千层烤馍
刚出炉的千层烤馍冒着热气,表面饼皮酥脆,内里见大千世界——花生、核桃、瓜子仁、芝麻、葡萄干,每一层都充满惊喜;再夹杂油酥,以及香甜的玫瑰酱和枣泥,就算咬一大口也吃不掉所有东西,它那扎实丰富的口感,真要细细咂摸才行。
临洮石子馍
临洮的石子馍,制作工艺独特而繁琐。烤之前,先把干净碎石倒进锅里,倒上清油搅拌炒烫,然后将炒烫的石子留一半在锅里摊平,在上面放上精工制作的发面饼,再把倒出来的另一半烫石子摊在饼子上面,上锅盖烙熟烙黄。这样制作出来的石子馍,色泽沉黄、酥脆味醇,表面均匀分布着石子烙出的小坑,如同历史的烙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刚出锅的石子馍,金黄灿灿的外表下,隐藏着诱人的香气。
烙馍
烙馍,讲究之处比烤馍和蒸馍还要多,不仅是和面揉面发面的技术,还有器具和配料。甘肃各地对烙馍称呼不同——锅盔、大饼、干馍……做烙馍总少不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硬核的鏊子,最好吃的烙馍,都是用鏊子烙出来的。
生铁做成的鏊子,在山东是用来摊煎饼的,在甘肃却用来烙发面的饼,很明显的区别是,甘肃的鏊子有一个重达十多斤的鏊盖,用三根铁链拴在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上,利用杠杆原理自由撑掌。鏊子上面用废木头生火,下面是麦草生火,控制好火候,就可以烙馍了。
甘肃还有很多馍,如靖远一窝丝、景泰土窑烤馍、天水烤花馍,重大传统节日必吃的花馍馍等,味觉记忆里的甘肃,可别忘了这温暖的“馍法攻击”。
03
甘肃的酿皮
/ 可不止一种,也不是凉皮哦/
酿皮
与面食不同,酿皮既可以是街巷市井中的风味小吃,也可以是酒宴上的开胃前菜。
酿皮,兰州人的叫法是“rang(三声)皮子”,这是一种用面粉加入水搅拌均匀上笼屉蒸熟,食用时用刀切成条状,浇上用油泼辣子、醋、香油、芝麻酱、蒜泥等混合而成的调料来吃的一种特色小吃。
酿皮分水洗和高担两种。水洗酿皮更筋道,高担酿皮味道更浓郁。在兰州,不仅牛肉面分流派,就连酿皮店也各有特色。酿皮的制作包含洗面的环节,首先要将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吸满汤汁的面筋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想吃面筋的话,单加一份就是。
武威面皮子
沿着兰州再往西走,河西走廊的威武面皮子也颇负盛名,不同于薄薄的酿皮,面皮子是形状像长方体的墩墩儿。
面皮子是一种面粉制作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的特色食品,独特之处是把面粉通过泡洗过滤工艺分离出蛋白质和淀粉,再上笼热蒸成面筋和半透明的面皮。其口感酸辣凉爽,柔韧可口。最独特的一个步骤是在制作时需要加蓬灰,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蓬灰水中的盐碱成分给面皮增加了独特的风味。
这种酿皮,清口吃会有明显的碱味,有一种淡淡的苦,必须浇上武威特有的醋卤,才能中和。这里的醋卤是用当地醋打底,再加上各种调味料煮开,形成了层次多变的味道,最后加入淀粉勾芡。这样吃的时候,每一块小墩墩上都可以挂住黏稠的料汁。也不同于其他凉皮像面条一样吸溜的吃法,这些小墩墩口感劲道扎实。
天水呱呱
图|新甘肃客户端
如果说兰州人的早餐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那天水人的早餐绝对是从一碗呱呱开始的。天水呱呱,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一旦品尝,那份独特的酸辣鲜香便能瞬间唤醒你的味蕾。这道传统小吃,据传起源于西汉时期,代代相传,它早已融入了天水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水呱呱的主角是荞麦淀粉制成的呱呱皮,晶莹剔透,Q弹滑嫩,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制作过程中,需将荞麦粉细细揉捏,再经过多次蒸煮,方能成就其独特的口感。搭配上调料,更是讲究:辣椒油红艳欲滴,蒜泥细腻入味,再加上一勺特制的醋汁,酸甜辣香四味交织,构成了天水呱呱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
04
甘肃的点心
/ 谁说我们没有甜点 /
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又称“酥食”,源自中国古代的“酥”类面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岷州志》记载,早在古代,岷县人便以热情好客著称,常以乳茶与点心待客。这份点心,便是岷县人民对客人的最高礼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岷县点心吸收了南北点心制作工艺的精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
岷县点心以其皮薄馅丰、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甜而不腻而著称。馅料精选小麦精粉、大油、清油、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红绿丝、玫瑰花等多种原料,经过精细加工,香气扑鼻。而点心皮则是由一定比例的水、面、油揉和而成,经过多次擀制,达到薄如纸、韧而不破的境界。包入馅料后,再经过烘烤,最终呈现出金黄诱人的色泽,让人垂涎欲滴。
炸糖花
甘肃炸糖花,是甘肃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尤其在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个小吃。
首先,选用优质的面粉和糖,经过精细的揉面和发酵,使面团达到最佳的弹性和韧性。接着,将面团擀成薄片,用特制的模具切割成各种形状,如花朵、星星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最关键的一步是炸制,油温的掌控至关重要,既要保证糖花炸得金黄酥脆,又要避免过度焦糊。
甘肃的碳水美食种类繁多,每一道都承载着甘肃人的饮食文化和情感记忆。从面条到馍馍,从点心到酿皮,甘肃的碳水世界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也是一个碳水爱好者,不妨来甘肃一探究竟,感受那份独特的饮食魅力。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