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狗”,他是“影帝”陈创!
当某年轻演员高声讽刺性地说出:“我知道你,你之前演过那个狗,哮天犬,对吧!”
陈创脸上的笑,尴尬了……
本着一颗想帮年轻人的心,才真诚地指出对方表演上的问题,给出建议。
“我把我的经验告诉他,是想能帮他,但他的表情语气,有不服气,有看不起……可我没有坏心啊……”
叹一口气,陈创闭了嘴。继续给这位年轻人搭戏,之后默默在各个影视剧里作配。
当初听了张国立的“如果连狗都演不了,你就别在圈里混了”!
陈创将一条“狗”演成了无数80、90后的童年回忆。
但哪料,后来的后来,更年轻的人会将这成功的演绎当成讽刺他的言语。
是《宝莲灯》的“哮天犬”演得太成功。
让人根本不记得他那动人肺腑的“福贵”?
还是陈创已与“哮天犬”融为一体,让人完全忘了那部引人泪决的《孔二皮进城记》?
大众熟脸渐渐消失于观众眼前。
陈创的被低估,是影视圈的悲哀。
陈创的被遗忘,是观众们的损失……
01
圈底生存无人知
北京电影学院94级的学生里, 有哪些是比较知名的存在?
“孔雀公主”金巧巧、“古装女神”蒋勤勤、“低调影帝”富大龙、“不老女神”陈紫函……
没人知道,与这些人同班的,还有一位“隐姓埋名”的实力演技派陈创。
他实在不起眼了些。
1996年,因为在《危情剧组》跑龙套,与张国立搭上了话。
陈创坚定了那颗要当演员的心。
那天他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我刚才与您搭戏,您觉得我哪方面不行,能给我说说吗?”
当时的张国立拿着剧本翻看,头也没抬地说:“挺好的!”
觉得这是不想搭理的敷衍,陈创有些丧气,不知道该转身就走,还是走之前说声打扰了。
张国立抬头一看对方脸色就笑了。
“不开玩笑,你真挺好,就是还年轻需要沉淀。你信我,30岁之后你肯定有饭吃。”
摸摸脑袋喜笑颜开,可以说没有张国立,22岁的陈创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你这长相可不是混影视的料,怎么可能出头呢?成绩好有什么用?你得长得好啊……”
想要提前与真正的拍摄触电,陈创还未毕业就在各个剧组找机会。
可惜因长相不出彩,他受到了明里暗里的不少嘲笑。
本以为凭自己的好成绩,毕业后怎么也能混得风生水起。
谁知道成绩并不能代表镜头会因此偏移,多的是优秀学子毕业即失业。
幸好遇见了张国立,幸好张国立因为那次“有趣”的搭话,而记住了陈创。
这年暑假,陈创跑了半个月的剧组,一个角色都没争取到。
是张国立主动给出联系。
“我说你找到戏拍了没有呀!”
“还没,我正在努力!”
“你来,到我剧组吃盒饭来,跟我混……”
于是走进《康熙微服私访记》剧组,且一走就是4部齐聚。
分别将小人物“文乞丐”“郭千”“顺喜”“莲生”演得血肉丰满。
从1997年到2002年,在张国立帮忙争取下,陈创有了不少机会。
而跟在前辈立身后学习,陈创没有丝毫懈怠。
从《财神到》《京城大状师》《步步高升》》《我这一辈子》。
到《龙票》《天下第一楼》《家有儿女》……
在各个剧组中磨练自己,也听从张国立的建议,不着急,陈创在等待中热爱演绎。
02
一朝扮犬万人闻
2004年,如果不是张国立的一句话,陈创可能还坚定不了要演“哮天犬”的心。
“我没戏拍,就去国立老师的组里学习。组里的化妆师我们都认识,对方知道我当时无业呀,就说介绍个机会,我一听《宝莲灯》就觉得不可能,因为那部戏制作蛮大,选角早结束了……”
调侃地跟化妆师说“是要我去演那盏灯吗”?
没想到化妆师是让他去演条“狗”。
没有第一时间应下,陈创很是犹豫。
一是非典原因,他已经好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了。
二是《宝莲灯》为央视国际总公司投资,上面领导很重视,制作团队十分精良,前期筹备、搭建场地就用了2年时间。
三是剧组已经定下来的演员阵容很是吸引人。
除了游本昌、刘晓庆等知名演员,还有当时爆火的焦恩俊饰演“二郎神”,舒畅、曹骏、林湘萍等年轻演员充满活力。
但纵使这三点想得清晰,陈创还是心有顾虑。
因为人演动物有多难,学过表演的人都有那么一点了解。
况且人演狗,就算这条狗在“神仙”行列,叫做“哮天犬”。
对演员的心理方面,也是个挑战。
而正在他纠结的时候,张国立来了:“等什么呢,这角色存在感不强吗?如果不是因为人演狗,哪儿轮得到你。你要去,如果一条狗都演不好,你还指望怎么混下去?”
一句带有激励的话,让陈创咬牙答应。
带着要演就一定要演好的决心,他在狗市场上来回转悠,观察狗的习性,学习狗的行为。
准备一个星期后去往剧组试镜。
陈创弯着腰低着头,眯起眼睛东闻闻西凑凑的动作一出。
导演余明生与赵箭简直喜得直拍手:“终于找到了!”
2004年2月9日,《宝莲灯》正式开机。
抓乱头发,续起小胡子,戴上特制的假鼻子。
陈创扛过了冬天拍摄的极冷,也经住了夏天拍摄的极热。
因为“哮天犬”的服装是特制的一件黑色连体衣,比较紧身,不能增减衣物。
2月份的天只有几度,陈创努力控制牙齿的打颤。
5月份天气开始闷热,捂出一身痱子又疼又痒,实在忍不住,他也会在戏里加些身体摩擦石头、树木的动作。
而为了不耽误进度,穿上那套穿脱不方便的服装,陈创在剧组一直避免喝水。
嘴巴爆皮就拿棉签沾水湿一湿,嗓子冒火就含一口水润润再吐出。
一边克服着拍摄方面的困难,陈创还要消化表演上的难关。
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可以借鉴,他就在收工后与狗相处的点滴中总结模仿,自我摸索。
“哮天犬”被“二郎神”摸头时会露出眯眼舒服的神情。
“哮天犬”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先有戒备,之后围着转圈,嗅着气味。
遇到危险身体绷直,打架之后累得吐出舌头,威吓敌人时龇牙拱起背。
还有耸动肩膀、摇尾巴、双手握拳抬至胸前……
因为陈创的演绎,《宝莲灯》中的“哮天犬”简直活了。
2005年电视剧上映。
不是主演的陈创用一条狗,丰富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他的那张脸,让看过的人难以忘记。
一个机会到来,一个机会被抓住,陈创一飞冲天。
“哮天犬”让他在圈子里狠狠露了一把脸,也拿到了随之而来的机会。
很多演员演火了一个类型的角色后很容易陷入固化的角色圈子。
但陈创没有,他说“我想尝试更多,演员得要多变”。
03
百变形象成影帝
2005年被推荐进《福贵》剧组。
作家余华说:“他就是从我的《活着》里走出来的活生生的福贵!”
将一个富家少爷前期的好吃懒做,中期潦倒乐观,后期的坎坷悲惨,演得观众泪水涟涟。
看过《福贵》的朋友,你有没有哭过?
饰演“家珍”的刘敏涛说:“我没了的那段戏,陈创太撕心裂肺了,我闭着眼睛不断说情绪不能被他带动,但完全做不到,他哭得那种痛苦,让我眼泪根本不受控制……”
在角色中融入饱满的情绪,“福贵”走过一生,陈创演过一生,带着观众看完这一生。
整部剧的结尾,福贵牵着老牛,身边跟着小小外孙“苦根”。
间接害死了他儿子“有庆”的“春生”吊在后面。
大片红艳艳的晚霞照得三人一牛又渺小,又诗画。
给观众们留下了长达20多年的,定格般的记忆。
“福贵”演完,被提名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陈创“病”了。
他难以走出角色,只能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医生告诉他接着拍戏,去演不同的戏改善心情,加快遗忘。
于是走进科幻喜剧电视剧《魔幻手机》与古装电视剧《宝莲灯前传》。
陈创用有意思的“黄眉大王”与“哮天犬”再度加深观众对他的记忆。
也用《红楼梦》中的“贾瑞”,《跌停板,涨停板》中的“田大宽”,《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的“夏博文”等丰富自己的角色形象塑造。
2013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孔二皮进城记》。
在这部作品里,一直记得陈创的观众们吹爆了他的演绎。
化身从小残疾的“孔二皮”,他在剧中的身份是教书15载,却没有编制的乡村代课教师。
缺少一张像样的文凭他被奚落。
教出大学生是他心里最大的骄傲。
即将被清退时带着自己的学生在县教育局门口上公开课。
纵使心有难过和不甘,为了山村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他接受被清退的命运。
幽默中递刀,让看的观众刚哈哈大笑,随后就心中一揪痛。
40岁的陈创,一言一行,一个表情,都牵引着屏幕前的人的情绪。
他的演技,推着他站上电影节的领奖台抱回“影帝”头衔。
一人撑起整部电影的陈创不高大,不帅气,但用真心的演绎,赢得业内外的一直认可。
只是,在新人迭出的影视圈,演技重要吗?
导演高亚麟曾说过:“对演员来说,演技非常重要,但对掌握演员命运的资本方来说,演技是个什么东西,有流量就够了!”
04
时代抛弃被忘记
拿了影帝,但很快赶上“流量时代”的来临。
陈创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就算有着能把角色演活的本事,也耐不住新生代小生的出现。
时代变了,“影帝”好像成了个啥也不是。
虽然还是戏约不断,但渐渐没有主演的机会。
走进《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被冯小刚请进组出演《我不是潘金莲》。
2016年出现在《青云志》里,陈创的“野狗道人”成了一些观众口中的“演技担当”。
但是没用,他依旧在慢慢被市场“边缘化”。
如今的陈创已经49岁。
虽然影视领域留给他的位置不多,但他始终不发一言,坚守着自己喜欢的演员身份。
出演《守岛人》,走进《人生大事》。
化身船老大“包正富”,也化身胆小怕事的妻管严“舅舅”。
刚在这两部作品中,用两个不是主角的角色被观众惊呼“是他”。
转头又走进《唐朝诡事录》。
将医术高明、足智多谋的“费鸡师”演得可可爱爱,圈粉无数。
演完之后,陈创又一次“消失”。
2022年,有网友在某车站广场遇见了陈创。
他的身边没有粉丝,没有保镖,没有话筒,只有一个蓝色的行李箱。
发现有人认出了自己,陈创腼腆地笑着,将手中的烟收起。
说出一句“你好我是陈创”,发现对方有些发怔,他说:“或者你可以喊我的角色名字”
一句话打开话匣子,这位网友列出了“福贵”“孔二皮”“黄眉大王”。
还兴致勃勃地说:“我看了你演的新版《倚天屠龙记》,你演的‘青翼蝠王韦一笑’,真是太帅了!”
不常在圈子里出现,还被观众记得,陈创双手合十做感谢状。
伸出手礼貌相握,这次相遇,应该也是让陈创心中欢喜的故事。
1994年开始为成为一名演员而发力,2023年依旧不忘初心。
被娱乐圈遗忘的陈创就像是“最惨影帝”。
而从他的身上似乎映射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娱乐圈从不缺少好演员,只是好演员没有流量,正在一个个从主演退到配角,再退到客串位置,渐渐销声匿迹。
也许这些演员被资本控制的娱乐圈埋没,但希望曾经见过他们光彩的观众不要忘记。
因为没有他们,我们打开电视,又能看些什么呢?
有啥不公平的,世道就这样,还别说娱乐圈,普通人们的生活圈子不也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