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那天,二月初八的日子,南京应天府的皇宫里头,奉天大殿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那气氛,真是重得能压死人,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这会儿,朱元璋皇帝把满朝文武大臣都叫来了,要在皇帝面前审理锦衣卫头头蒋瓛告的蓝玉想造反的案子。
面对那些指控,凉国公蓝玉是死活不认,情绪激动时,他还报出一大堆官员的名字,说这些人都能站出来给他作证,证明他是清白的。
看到蓝玉死活不肯认错还一个劲儿地唠叨个不停,吏部尚书詹徽火了,大声命令他老老实实把事儿说清楚,别东拉西扯瞎扯淡。
看到蓝玉这般反应,他也不甘示弱,直接大声嚷嚷起来:“詹徽就是我一路的人!”
大家一听就知道,那句话只是蓝玉一时气急败坏说的气话。可没想到,朱元璋一听这话,立马就下了命令,把蓝玉关进了大牢。而且,跟蓝玉一起被抓的,不光是之前提到的那些证人,还有蓝玉自己“招供”出来的第一个同伙——詹徽。
才隔了短短两天,朝廷里的头号大将蓝玉就被杀了头,而且蓝家上下所有人都被抓起来处斩,连带着三族亲戚也没能幸免。
面对谋反这种大罪的指控,朱元璋竟然没先调查,也没找证据,更不让人家开口说话,光听锦衣卫头头蒋瓛的一面话,就火急火燎地把那些开国的大功臣给杀了。他这么做,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蓝玉这事儿还没完,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通过大面积的彻查,又慢慢扯出了一万五千多个参与叛乱的人。
蓝玉究竟是个啥样的人?他到底是犯了错该罚,还是被人冤枉了?朱元璋咋就那么恼火?蓝玉这案子,牵连那么多人,背后是不是还有啥别的故事?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惑,咱们一块儿来聊聊本文的重点人物蓝玉,还有那场因他而爆发、在明朝初期让整个朝廷都震惊的大事件。
【一战成名天下知】蓝玉在淮西勋贵集团里是个大人物,他身上有很多响亮又复杂的头衔。首先,他是明朝最厉害的武将之一,还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
另外,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这样一来,蓝玉就成了大明王朝未来国舅爷的身份。
再者,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也就是蜀王朱椿。这样一来,他和朱元璋还成了亲家。
不过淮西的那些功臣们,很多都是亲戚连着亲戚,要么就是他们的孩子跟朱明皇家的孩子们成了亲家,这种情况多得是。要是仅仅因为身份高贵,那也没啥好特别说的。
蓝玉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不管从哪方面看,他都有能力站在明朝武将的最顶端。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去世后,蓝玉自然而然地成了大明朝无人能敌的战神。
洪武初期那会儿,蓝玉就跟着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这些打天下的猛将,到处打仗。战场上他东奔西跑,立下了不少大功,所以官职也是一升再升。
洪武十一年,也就是1378年那会儿,西边的蕃地闹起了叛乱。蓝玉和沐英这两位大将一起出兵去打仗,他们打下了好大一片地方,差不多有几千里宽。还抓了两万多男女俘虏,外加二十多万的牲畜啥的。因为这次功劳,蓝玉被封为了永昌侯。
过了三年,蓝玉跟着征南将军傅友德去攻打云南。他们带着军队,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昆明,接着又打下了大理。在这一仗里,那些躲在滇地的元朝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云南整个地方从此以后就成了明朝的地盘。
洪武二十年,也就是1387年,我又一次出兵,这次是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着主帅冯胜去打仗,蓝玉冲在最前头。那晚下着大雪,我们一举攻破了庆州,然后大军继续往前,直逼金山。北元的大将纳哈出被我们的气势给镇住了,带着手下人投降了。这样一来,明朝东北边儿上的大麻烦就算是解决了。
让明朝军队名震四方的是1388年的那次大行动,也就是他们的第七次北征。蓝玉带着二十万大军,自己当总指挥,一路打到漠北深处。他们在捕鱼儿海这个地方,把北元的主力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战斗,北元皇帝、太子等几十个人算是捡了条命逃了出去,剩下北元的皇室亲戚、文官武将基本都被明军给抓了。蓝玉指挥的这场仗,把在边疆称霸了二十多年的北元政权打了个稀巴烂,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好消息传到京城,皇上特别高兴,下令给蓝玉升官,封他为凉国公。皇上还夸他,说他是像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那样的猛将。
但很遗憾,在战场之外,蓝玉既不像卫青那样谦逊有礼,也不像李靖那样保持低调谦逊。他甚至没能从徐达、常遇春这些老前辈身上学到一丝作为臣子应有的守规矩和小心谨慎。
蓝玉出名了,他是当时朝廷里响当当的大将,打仗从没输过,让周围的国家都害怕。不过,就在他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他那要命的性格问题也全都露出来了。
【劣迹斑斑,不知收敛】蓝玉那家伙,主要问题就是他压根不把规矩和法律放在眼里,老想着损害朝廷的威严和捞好处。早在1381年,他跟着傅友德去云南打仗那会儿,就偷偷跟盐商勾结,靠卖私盐赚黑心钱。更过分的是,他还让家里的下人抢占老百姓的地,胡作非为。御史找上门来问责,蓝玉不光不认错,还动手把御史给赶了出去。
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辽东战役,那时候纳哈出带着几百号人到明军营地请求投降,明军这边,也很讲规矩,设宴好好招待了他们。
在酒席上,蓝玉瞅见纳哈出穿的衣服挺旧挺破的,于是二话不说,就把自己身上的袍子脱下来,打算给纳哈出披上。
虽然这是出于好意,但各种族服饰背后隐藏着文化和民族自尊的差异,加上战败将领心情特别脆弱,纳哈出果断拒绝了,还拿起酒杯向蓝玉回敬,说要是蓝玉能一口气喝完这杯酒,他才考虑接受衣物。
他们俩都是当兵出身,脾气都挺倔,喝了酒后谁也不让谁,说的话也越来越冲。最后,纳哈出实在忍不住了,一生气,把酒直接倒在了地上。
随军的常茂,就是常遇春的儿子,一看他舅舅被人欺负了,头脑一热,直接拔出刀来,把纳哈出给砍伤了。原本这场宴会是为了庆祝和谈成功的,结果一下子全乱套了。
还好主将冯胜赶紧站了出来,他耐心地劝说着纳哈出,让他不要激动,还马上派人去北元大营稳住那里的士兵。这样一来,纳哈出背后的二十万大军才没闹出大乱子。
不过话说回来,明军在回家的路上,还是遭到了纳哈出手下那些不愿投降的人的突然袭击。结果,负责在后面保护大家的濮英和他的三千精兵,全都被打败了,一个都没能回来。
身为领兵统帅,蓝玉在接待敌方投降将领时,表现得不太得体,差点引发一场大战。要是说这种疏忽是因为蓝玉这个武将缺少些政治头脑,一片好心却办了错事,那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到了捕鱼儿海之战大获全胜后,蓝玉的行为举止,就完全对不起太祖赐给他的名将美名了。
在大部队返回朝廷的路上,蓝玉瞧见抓来的那个北元王妃长得特别漂亮,竟然在大伙儿面前就侵犯了她。那个王妃性格十分强硬,被这样欺辱后觉得没法活下去,就自己上吊死了。
早先时候,朱元璋下过命令,要好好对待被抓的人。在明朝刚开始那会儿,军事局面挺复杂的,这种温和的做法显然对吸引外族人归顺更有好处。
但蓝玉身为明军的大将军,却因好色而干了些让国家丢脸、违抗皇上旨意的事儿,他自己却满不在乎。当大军返程走到喜峰关时,天已经黑了,守关的士兵怕有元军混进来,就说得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开门放他们过去。
蓝玉这家伙,一赢了就得意忘形,居然指挥着手下的人去攻打自家的关隘,硬闯了进去。
由于那两件事,朱元璋把原本答应封给他的“梁国公”头衔,给改成了“凉国公”。别看就差了一个字,这里面的差别可大了去了。先说名字上的意思,“梁国公”听起来像是国家的顶梁柱,而“凉国公”,感觉就冷淡多了。再说说封地,一个是在资源多、环境好的地方,另一个,则是在偏远又穷得叮当响的地界。
朱元璋给蓝玉换了封号,这其实就是在给他提个醒,警告他一下。但凡蓝玉心里有点数,就该收敛点儿,别再那么嚣张。可没想到,蓝玉不但没改,反而还越来越过分了。
过了四年,蓝玉因为搞定西蕃那边立了大功,朱元璋又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上了太子太傅。可谁能想到,对这好多人做梦都想要的位子,蓝玉却跟发了疯似的,直接在传旨的官员面前嘀咕:“我立的功劳,难道连个太师都当不上?”
你得明白,那是在1392年,朱元璋动手清理那些大功臣了。像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哪个不是拼了命立下大功,做到了大官的位置?可结果,哪一个不是没好下场,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这家伙如此嚣张跋扈,胡来一气,要是换个人,早就被杀得片甲不留了。但蓝玉这家伙,却过得挺滋润,一点也不收敛。奇怪的是,朱元璋这个杀伐果断的人,对蓝玉的所作所为却一再忍让,没怎么收拾他。
到了1393年那会儿,凉国公蓝玉突然间就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紧接着就被处死了。这事儿来得太快,让人根本没想到,也没有任何预兆。
【蓝玉之死,疑点重重】1392年年底,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快结束的时候,朱元璋派了钦差大臣谢雄去成都,让蓝玉进京来问话。
记住,这时候还没人指控蓝玉要造反。之所以专门派人把他抓到京城,是因为蓝玉的亲戚,靖宁侯叶昇,跟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子扯上了关系。所以,朱元璋得让蓝玉来京城,配合着调查清楚这事儿。
但蓝玉在1393年农历新年正月初十到了南京,没过多久,到了二月初,就被锦衣卫的头儿蒋瓛给告发了,说他想造反。
二月初八那天,朱元璋在朝堂上直接开审,蓝玉啥证据都没见到,就被当场抓起来扔进了大牢。才隔了两天,太祖就以他谋反的罪名,把蓝玉给处决了。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皇帝下令后,锦衣卫就动手了,他们深挖细查,很快就把一个以蓝玉带头的庞大“叛逆团伙”给揪了出来。
蓝玉被指控谋反,有好多供词都指着他,看起来证据确凿。但奇怪的是,就是那本《逆臣录》,让这案子变得疑点很多,根本讲不通。
《逆臣录》里头记了好多“蓝党”人的供词,但奇怪的是,主犯蓝玉的口供却没找到。为啥?还不是因为蓝玉到死都没认罪。就算被锦衣卫抓进大牢,受尽了苦头,蓝玉还是硬气,说啥都不肯招认自己没干过的事儿。
不过,朱元璋在蓝玉还没招认任何事情的情况下,仅仅过了两天,就下令把他给处死了。他这么急着动手,难道不怕让人怀疑他是在杀人灭口,想掩盖什么吗?
另外,蓝玉那造反的手段,真是蠢得没法说。根据《逆臣录》里的记载,蓝玉知道自己要被带到京城,心里明白这回凶多吉少。可他,居然当着钦差谢雄的面,直接说要干票大的,还叮嘱谢雄千万别往外说,等事情成了,大家可以一起享福。
蓝玉确实因为立下大功而自视甚高,仗着皇帝的宠爱行事嚣张,但说他是个没脑子的笨蛋可不对。他居然会和只见过一面的谢雄聊起造反的事,而且谢雄还是皇帝亲派的钦差,这事儿怎么想都让人难以置信。
还有,从成都跑到南京,水路陆路加起来有四千多里地,蓝玉居然只用了十七天。在这么赶的时间里,他也没闲着,一路上不停地接见文臣武将,忙着策划和联络反叛的事情。
特别是在从大年初一进京到二月初八被抓这段时间,根据《逆臣录》的记录,短短一个月左右,蓝玉家就来了两千多位访客。这些人里头,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谁,蓝玉都毫不隐瞒,立马就跟他们说了自己想造反的事儿。
这么热闹哄哄、动静这么大,这哪像是偷偷商量造反,干脆直接打南京城不就得了?
最后让人不解的是,谋反这事儿居然没啥具体打算,连啥时候动手都没定下来。想想蓝玉这人,那可是打过无数硬仗,平定过好多地方的大将军。如果他真的想干点什么,怎么可能连个大概的计划都没有,就凭着一股子感觉往上冲?
蓝玉这人,不守规矩,自大得很,手里还握着大把的兵权,让人担心他会不会想造反。不过这都只是我们的猜想,没啥真凭实据来证实。
一般来说,要是那人真有反叛的心思,他早在四川那会儿就应该动手了,何必大费周章一个人跑到京城来。而且还是在皇宫那种戒备森严的地方,直接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那么高调地去联系造反的人,这怎么想都不合理。
总结来说,蓝玉那个所谓的谋反事件,其实就是一场被人故意陷害的冤案,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他的命。
以前他能那么嚣张,全靠背后有大明王朝最硬的靠山,那就是太子朱标。
到了1392年,那张一直以来都能保命的底牌,突然间不管用了。
【从“投鼠忌器”到“兔死狗烹”】为了让大明皇家的皇位稳稳当当地传下去,也为了让以后的皇上坐得安心,朱元璋已经不知多少次对那些该剁的还是不该剁的脑袋,挥动了他的大刀。
现在淮西集团里的那些老功臣、老将领,不是年纪一大把就是已经过世了。朱元璋,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可他要是哪天不在了,这么大的帝国,还有将来的皇帝,总得有人帮忙看着、护着才行。
蓝玉在大明王朝里,简直就是太子朱标的“守护天使”,这个角色就像是专门为他设计的。
要说打架本事,他算是当今朝廷里的头号猛将,保卫国家那肯定是小菜一碟。论起身份地位,他还是朱标的亲舅舅,属于皇亲国戚里的顶尖人物,也是太子身边的红人,忠心耿耿那更是没得说。
蓝玉那家伙性格倔强,朱元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计较。但他要是干起贩卖私盐、放纵手下闯关卡这种违法的勾当,那可是掉脑袋的大罪,按理说朱元璋该严惩不贷,可他偏偏也没怎么动手。
这时候的大明皇帝,跟千千万万个平凡老爸没啥两样,眼看自己年岁已高,心里头就盼着儿子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别的啥事儿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就着过去了。
1392年五月,所有事情都来了个大转弯——朱元璋心里最看重的继承人,太子朱标,突然间就因病离世了。
这时的明太祖,已经过了六十岁,眼睁睁看着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来说真的是晴天霹雳,打击太大了。
但朱元璋特别偏爱他的亲生大儿子,朱标去世后,他压根没想过让其他成年的儿子来当皇帝,而是直接下命令,让朱标的儿子、才十五岁的朱允炆做了皇太孙。
朱标成年以后,朱元璋就想让他每天接触大臣们,处理各部门的事务。这么一来,朱标长时间负责国家大事,不仅结识了一大堆人,还在朝廷里树立起了未来皇帝该有的威严。
朱元璋觉得,等太子当上皇帝,肯定能管住所有人,蓝玉也不例外。可朱允炆这孩子,啥都不懂,政治上没经验,也没威望。蓝玉这么个危险人物摆在孙子旁边,朱元璋心里怎么能踏实?
太子朱标早早离世后,蓝玉这个原本就让太祖有些顾忌的人,立马变得多余又棘手。朱元璋看他,眼里全是急需除掉的急切。
就在这么个情况下,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蓝玉想造反,这事儿来得可真是时候。朱元璋一看机会来了,索性就借着这股风,把蓝玉给解决了,好给皇孙朱允炆彻底清除障碍。
【为太子殉葬,却成就了燕王】蓝玉那案子已经有了结果,主谋蓝玉因为想造反,按理该被千刀万剐。但朱元璋念在他以前立过不少功劳,又是皇家的亲戚,就“格外开恩”,没让他受那凌迟之苦,但还是把他杀了,然后剥皮填草,把这人皮稻草人传遍全国示众。另外,蓝玉一家老小全被杀了,还连累了三族的人。
另外,凉国公府被翻了个底朝天,里面还搜出了好多官员跟蓝玉互通的书信。太祖皇帝一看,立马火了,下令说:“只要是跟蓝玉有过书信来往的,一个都别想逃。”
调查的范围很快就扩大了,经过一连串的盘问,十六位显赫贵族,像凉国公蓝玉这样的公爵,还有十三位侯爷、两位伯爵,以及一些高级官员,比如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好几十人,最后都被判了死刑。
没过多久,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还有定远侯王弼这三位国家初创时的大功臣,也都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令处死。
蓝玉案牵连甚广,一共杀了15000多人,淮西的功臣宿将几乎全都被杀光了。打那以后,朱元璋把皇权和军权都紧紧抓在了中央手里,算是给朱允炆以后当皇帝扫清了所有障碍。
1398年6月24日,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那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了。刚坐上皇位没多久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了把皇权抓得更牢,听了身边几个心腹大臣,比如齐泰和黄子澄他们的主意,开始动手削弱那些诸侯王的势力。短短不到一年,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些亲王,全都被贬成了平民老百姓。
看到好多藩王都被撤了职,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这回也难逃一劫。于是,他就打着“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平定国家内乱”的旗号,在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的七月,起兵跟明朝中央政府对着干。这事儿,后来被叫做“靖难之役”。
但现在看看朱允炆手底下,哪还有蓝玉那样能打胜仗的猛将。碰到四叔的靖难大军,新皇帝没办法,只能派已经快七十岁的老将耿炳文带兵去迎战。
耿炳文在真定打仗输了后,朝廷就换了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来当主帅。结果,他又带兵打了一场大败仗。
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那会儿,朱棣带着大军直接打到了帝都应天。李景隆,他打开了金川门投降了。建文帝一看这架势,放火烧了皇宫,然后自己就不见了。这场为了大明皇位争了四年的大战,最后就是燕王朱棣赢了,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真是让人感叹,朱元璋为了给皇孙铺路,竟狠心杀了上万人,这些人都成了太子朱标的陪葬。结果,到了关键时刻,建文王朝连个能撑场子的人都没有。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把自个儿的命也给搭进去了!
蓝玉,虽说是被人冤枉说想造反,但你要是瞅瞅他平时的所作所为,其实他被杀也不算是多委屈的事儿。只不过这一出蓝玉案,把所有人都给扯进去了,没一个是赢家。可说来也怪,这事儿倒给明成祖朱棣的上位铺了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