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长房嫡女盛淑兰,虽生的相貌平凡,又老实懦弱,但也是蕙质兰心。
在宥阳,盛家也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如果不是贪图孙秀才的功名,也不会让女儿落得个被人欺凌的结局。
盛淑兰和孙秀才的婚姻,各有所图。盛家是商贾起家,在古代地位最为低下,这也是顾偃开想让顾廷烨娶嫣然的原因。
眼看着盛紘一脉渐渐脱离商贾之家的名声,盛家长房迫不及待,将女儿嫁给了孙秀才。而孙秀才也没有那么单纯,他贪图盛家的家产财富,所以才娶了盛淑兰。
在这桩各自都有小心思的婚姻中,本是相安无事,可错就错在盛家和盛淑兰一味示弱,将孙秀才捧上了天,最终失了分寸。
原著中,孙秀才生的眉清目秀,是宥阳有名的神童,十二岁便中了秀才。
也正是因为少年成名,周围的人追捧太过,让他失了本心。眼睛便如长在额头上一般,一股傲慢之色。
孙秀才的母亲一直觉得是盛淑兰耽误了孙秀才的前程,这话不对,因为她的理由是盛淑兰给孙秀才带来了霉运,这是迷信,不能当真。
可如果不是盛家瞧上了孙秀才的功名和前途,不将盛淑兰嫁给对方,孙秀才继续过着苦日子,也许能继续考取功名,所以孙母说的也有一点道理。
孙家母子最大的错在于不该一边享受着盛家的优厚待遇,一边抱怨。当然,如果他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孙秀才也不会一直没落了。
所以盛家为自己的私心付出了代价,盛淑兰在孙家过得并不好,孙母更是待她像丫鬟一样,动辄当着所有的人辱骂她。
越是商贾之家,越要重礼教,越不能被人说,即使孙母当着所有的人的面骂盛淑兰:“还不给你婆婆续茶,这般没眼力劲儿,要你何用。”
这话听着就让人生气,但就是性格冲动如品兰,也没有为淑兰出头,虽然心里疼痛,却不便出言,只捏着拳头生闷气。
因为婆婆教训儿媳,本就是应该,除非淑兰自己争气。可偏偏淑兰并不是一个能担当起大任的女子,三从四德的苛责礼教,让她隐忍不发。
在婚姻中,最忌没有底线,盛淑兰就是典型案例。
都说嫁妆是女人嫁人的底气,她带着丰厚的嫁妆嫁到孙家,本应该成为孙家的女主人,可她却被孙家母子吃的死死的。
她将孙秀才当成她的天,做事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全凭孙家说了算。甚至婚后她和孙秀才的生活,孙母还要干涉,以孙秀才读书为由,不让她陪在身边。
于是淑兰便一直没有怀孕,可孙秀才又是一个好色的,淑兰便帮他纳妾。一味的讨好,反而让孙家母子变本加厉,不把她当回事。
甚至是孙秀才外室有身孕,孙氏母子大喜过望,要把外室纳进府来,淑兰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倒是身边的妈妈颇为果断,一看事态不对,即刻带着淑兰回了娘家。
在古代,总是对男人比较宽容的,即使孙秀才做到这个地步,盛家也是举步维艰,不知道下一步路该怎么走,生怕孙秀才休妻。
盛淑兰没有底线的纵容丈夫,可是盛家还是有底线的,盛家老太太绝不让盛淑兰和外室同在一屋檐下,想尽方法让她和孙秀才和离。
这个决定下的艰难,她甚至亲自见了那外室,本想着去母留子,但看那外室也不是好相处的,才下了狠心。
在所有的事情当中,盛淑兰都是置身事外的,她不知道如何处理,但心情最为复杂的也是她,当要签下和离书的时候,她才幡然醒悟。
她用力吐出一口唾沫,重重的吐在孙志高脸上,然后看着气急败坏的那男人,静静道:“你这好色忘义,无德无行的小人;多瞧你一眼都恶心。”
这一刻的盛淑兰,才算是真正的重生。
后来,淑兰则另嫁另一个地方,那里物富民丰,民风淳朴,盛家在那里也有人脉,倒也没什么人说闲话。
而孙志高用一纸休书换来半份陪嫁之后,立刻把那位出淤泥而不染的舞姬搬进了正房。可没过多久,那名舞姬便和孙母的侄子一起私奔了。
她所生的那个孩子,也是孙母侄子的。这事传出来后,孙氏母子立刻沦为宥阳的笑柄,于是他们想接回淑兰。
谁知他们去的时候,淑兰不但嫁了人,连肚子都老大了,之后还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事实证明,不能生的也许是孙秀才。
盛淑兰新嫁的丈夫是邻村的大户,家中有屋又有田,是个和气又憨厚的汉子,盛淑兰的结局可谓是大圆满。
盛家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而盛淑兰也因为自己的性格吃了大亏。女人一味的以男人为天,只会自讨苦吃。
若是极其幸运,遇见一个人品好的男人,长时间的依赖,也会让对方觉得累,毕竟没有人愿意一直付出却得不到回报。
如果像淑兰一样,遇到一个人品差的男人,那就只能受制于人,没有主动权。婚姻从来都不是博弈,但也不能太傻。
女人可以对男人抱有希望和依赖,但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凡事都要有底线,越线一次,就应及时提醒,不然最后只是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