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军权的分立

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2022-01-29 14:15:01
北宋的军权的分立

根据《宋史·兵卫志》相关记载,宋代军事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调动,直属皇帝管理,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三衙分化禁军的指挥权,三个部门共同领导禁军部队;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等非正规军,同时负责武将升迁管理、地图仪仗等。

“枢密院”在北宋号称西府,与中书省地位相当,但只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战术,筹划军队调遣、武器补充、后勤保障等,但不能直接掌握军队,有点类似国防部的。

北宋沿袭五代后周设侍卫亲军司、殿前司掌握禁军。

侍卫亲军司掌管大部分禁军,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宋初石守信曾任此职。

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年)后,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马、步都指挥使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

“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三衙互不统帅。

“三衙”不仅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

这样, 枢密院与“三衙”所掌兵权各有侧重: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

实际作战时,统兵将帅非“三衙”将领,而是由皇帝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率臣(帅臣),来统领禁军作战。事定之后,兵归三衙,统兵将帅各还本职。

北宋把调兵权、握兵权、统兵权一分为三,最终形成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这只是为了确保军队的领导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的一种考量。

在五代乱世之中一路打拼的赵匡胤,深刻的认识到武人政治的危害,“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卷八《五代论》)。作为皇帝,必须牢牢掌握军权,才能稳固政权,使其长久。于是在立宋之初,立即执行 “罢功臣,释兵权,制将帅,立兵制”的政策,将中央和地方的军权收归皇帝手中。

为了能从制度上保证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北宋实行以枢密院掌管军令,三衙分统马步军的领导结构。并且,枢密院的长官一般由文人担任。

这种“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制度,对于消除中唐以来绵延200多年的兵祸,确实起到了重大作用,宋人也深以为傲。

《宋史.职官制》所记载: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2 阅读:1569
评论列表
  • 2022-02-03 02:08

    外行指挥军队,下面还服从呢?

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简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