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推出婚育奖励政策引发热议。从深圳南岭村"初婚最高奖4万元"到浙江常山县的千元红包,再到山西吕梁的现金奖励,各地正试图用经济激励破解低生育率难题。这些政策看似诚意满满,却折射出更深层的治理困境。
这些奖励措施本质上是用短期经济刺激应对结构性社会问题。1-4万元的奖励,在动辄百万的婚育成本面前杯水车薪。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将婚育简化为经济问题,忽视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真正痛点:高房价掏空六个钱包、996工作制挤压育儿时间、教育资源不均加剧焦虑。当政策制定者只盯着"生育率"这个数字,却回避这些根本矛盾时,再高的奖励都像在沙漠中洒水。